全球沙尘暴警世录
卢 琦 杨有林 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
8月 北京
声 明
鉴于技术原因,本网络版(PDF格式)并非是印刷版
的克隆。如有任何争议和差异则以印刷版为准。特此声明! 全
球
沙
尘
暴
警
世
录
i
特别鸣谢
ACKNOWLEDGE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秘书处
提供研究和出版资助
T
HIS R
ESEARCH AND P
UBLICATION IS FUNDED BY
M
INISTR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UNESCO B
EIJING O
FFICE,
AND T
HE S
ECRETARIAT OF UNCCD 全
球
沙
尘
暴
警
世
录
ii
《全球沙尘暴警世录》编写人员
主 编:卢 琦 杨有林
编写(译)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F
ADHIL A. H. A
L-F
ARAJII L
EAH O
RLOVSKAYAN
IKOLAI O
RLOVSKYV
ICTOR R.
S
QUIRES
王 森 王式功 卢 琦 田裕钊
任国玉 吴 波 杨有林 杨根生
肖洪浪 陈惠忠 尚可政 拓万全
林光辉 赵爱云 贾晓霞 董光荣
慈龙骏 鞠洪波
全
球
沙
尘
暴
警
世
录
iii
序 言
本书研究的对象——旱地,约占地球表面的43%左右。其特征可用降雨稀少且变异明显,人
类活动影响巨大来概括。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应运而生并有120多个国家、地区和区域性组织签署了该《公约》。《公约》的任务就是发现存
在的问题并尽力遏制荒漠化的扩展。
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城镇所遭受沙尘暴袭击的普通经历已成为荒漠化表现的
主要形式之一,并由此成为政府和公众采取治理行动的动因。
沙尘暴是广泛发生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自然事件;在中纬度的旱地区域更
是家常便饭。但更多情况下沙尘暴发生在受人类干扰严重的干旱地区。一旦长期干旱导致表土干
化,大风一刮沙尘暴必起无疑。
土地管理与沙尘暴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覆盖的减少同样可以通过植被重建和其它补
救措施得以逆转。该书记述的许多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通过良好的土地管
理实践降到了可以忽略不计地最低限度,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事例。
这本重要著作中记录的许多事实源自中国科学家,这是由中国的沙情所决定的:中国作为受
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58%的土地归属于干旱、半干旱类型,几乎1/3的国土遭受荒漠化影
响;其影响形式包括耕地或草场遭到沙埋和侵蚀、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华北和西北地区大面
积遭受沙尘暴侵袭等。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65亿美元以上,占全球经济损失的16%。
50年代以来,中国沙化面积扩展已经吞噬掉70万公顷农田、235万公顷草牧场、640万公顷
林地。现有荒漠化土地超过260万平方公里,且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同70年代的
1560平方公里和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相比,扩展速率明显加快。由于沙漠蔓延和风沙尘暴的
威胁,为数不少的村庄(估计达24000个)受到流沙埋没,1400公里的铁路线、3万公里的公路、5
万公里的灌渠、引水渠等时常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风沙尘暴埋没了众多村社,袭击了城市,广大公民受害非浅。荒漠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态
环境破坏。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可持续的人类活动,诸如过度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过度放
牧、乱砍滥伐、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加剧了荒漠化发生和扩展的速度。
令人欣慰的是,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地区所做的一些实例研究表明,人类在防治荒漠化
领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协助各国政府扭转荒漠化扩展的趋势正是《公约》的职责。本书的编辑出版恰恰适逢了秘书
处希翼交流全球各地防治荒漠化经验的契机。
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惠及全球的旱地居民,而且对旱地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所裨益。
哈玛·阿巴·迪亚洛(Hama Arba Diallo)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常设秘书处执行秘书
2001年5月于波恩 全
球
沙
尘
暴
警
世
录
iv
目 录
序 言
页码
引 言
第一篇 沙尘暴机理、过程研究
第 1 章
全球沙尘暴研究进展评述 1
第 2 章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17
第二篇 北美黑风暴:两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故事
第 3 章
美国30年代的黑风暴和90年代的沙尘暴 31
第 4 章
挑战沙尘暴:加拿大大草原地区的经历 41
第三篇 澳洲、非洲的沙尘暴实例研究
第 5 章
干旱大陆上最干旱省份-南澳洲的沙尘暴 71
第 6 章
非洲大陆萨赫勒地区的沙尘暴与人类活动 79
第四篇 来自中亚的沙(盐)尘暴报告
第 7 章
中亚地区六十年代的白色盐(沙)尘暴 105
第 8 章
伊拉克防沙止漠、减尘降暴的经历和举措 137
第五篇 中国搏击风沙灾害及防尘减暴的战斗历程
第 9 章
河西及阿拉善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145
第 10 章
中国西北地区5·5特大沙尘暴实例分析 157
第 11 章
2000年环北京沙尘暴成因、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185
第六篇 中国荒漠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防治对策
第 12 章
中国强沙尘暴灾害及其荒漠化的未来扩展趋势 199
第 13 章
中国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与防沙止漠科技对策 207
附 录: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沙尘暴事件纵览
235
2、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5次强沙尘暴天气状况及危害 244
3、涉及沙尘暴和荒漠化的部分互联网资源(INERNET WEB SITES) 245-275
全
球
沙
尘
暴
警
世
录
1引 言
沙尘暴作为发生在沙漠及其邻近地区特有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沙暴(sand storm)和尘暴
(dust 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大量沙尘物质被强风吹到空中,致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8级以上的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面大气层所形
成的携沙风暴;尘暴则是指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微颗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993年5月5日,中国西北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沙尘暴(亦称黑风暴),席卷了
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四个省、自治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直接影响面积约
110万平方公里,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3万公顷,死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受灾牲畜73万
头(只);区域内受影响人口1200万,其中伤亡380多人;仅甘肃、新疆两省、区的直接经济损
失就高达4亿多元。
2000年的春天,一个不安份的沙季。黄沙翻滚,尘埃弥天。风起3·17,吹沙扬尘13场,覆盖
了大半个中国;还飘洋过海,远走太平洋。
2001年的元旦,不甘寂寞的沙尘暴早早地就吹醒了尚在冰雪覆盖下冬眠的兰州大地,再次向
世人警示它的存在。
1979年的早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风沙紧逼北
京城》1
的记者来信,文中记述了北京
春天的风沙肆虐:“在北京,大风一起,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
眼……白昼如同黄昏。”
20年后,人民日报再次刊发文章说《风沙依旧紧相逼》2
:“我国北方地区又连续发生大风扬
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北京和天津等地先后遭受 12 次沙尘袭击,其发生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
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近50年来所罕见。”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着实幽了一个大黑默。
如果说2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且仅仅中国的典例有以偏盖全之嫌的话,让
我们回溯到20世纪100年的时间隧道,遍查世界四大洲的历史典籍,试看沙尘暴曾经“风”狂到
了“极点”?
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
1935年4月14日(黑色星期天):“在数周沙尘暴发生之后(包括发生在3月底那场摧毁了 500
万英亩麦田的沙尘暴),人们终于感激地看到太阳出来了,纷纷外出打工、上教堂、出门野营,
或是在蓝天下沐浴阳光。下午时分,气温骤然下降,鸟不安地啼鸣。突然,一股黑云出现在地平
线上,急速翻滚涌来。路上的行人在沙尘中搏击着赶回家,有些人则不得不在半途中停下来,在
废城旧址中寻找藏身之地。就这样在漆黑中静坐了4个多小时,时刻担心会窒息而死;之后,继
续上路…….”。
1
李一功、黄正根等,风沙紧逼北京城。人民日报,1979年3月6日
2
丁 伟,风沙依旧紧相逼。人民日报,200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