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1.2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1.2
——摘自《淮南子·要略》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 有哪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点拨】根据标点符号,史料信息可划分为三层,分别 根据关键信息“秦国之俗”“地利形便”“吞诸侯” 提炼主要动力。
提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 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 远流长,影响深远。
【史论阐释】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 (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 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 招揽人才。
(3)思想主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
政治方面
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
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以“_有__教__无__类__”的思想办学,打破 教育方面 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对《诗》《书》《礼》《易》《乐》 典籍整理 《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 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 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 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 了重要理论依据。
提示:王室衰微,政治权力重心下移。如韩赵魏三家分 晋,田氏代齐。
史料二 华夏与诸夷的区分,不在种族、地域,而在文 化上的差异①。至春秋后期,中原诸夏更强调华夷的转 化,从单纯的讨伐征战转向与其交往。长期的杂居、交 流,四夷已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②,至此逐渐融合成一 个华夏民族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起广大家长、 老师的极大关注。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 发言分别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 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 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
提示:甲体现了儒家思想,乙体现了法家思想,丙体现了 道家思想,丁体现了墨家思想。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 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概况:下列诸侯国属于史书中记载“春秋五霸”的是 _①__③__④__⑤__⑥__。(填写序号)
①齐国 ②鲁国 ③楚国 ④吴国 ⑤越国 ⑥晋国
2.区域性统一: (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 握了实权。 (2)概况: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 个大 国,史称“战国七雄”。 (3)影响:_周__朝__传__统__的__政__治__秩__序__完全被破坏。
3.华夏认同: (1)形成。 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 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意义:_华__夏__族__吸__收__了__大__量__新__鲜__血__液__,_更__加__稳__定__,_分__布__更__ _为__广__泛__。
(2)道家“无为”思想:①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 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②道家思 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①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 鉴意义;②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 武器。
经济上 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
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上 _奖__励__军__功__,_剥__夺__和__限__制__贵__族__特__权__
政治上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 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4)影响。 ①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 法。 ②变法_使__秦__国__国__富__兵__强__,_为__秦__统__一__中__国__奠__定__了__基__础__。
史料二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①也得 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 在一户同居②。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 的基本思想③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 仍行之不辍。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 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关键信息“树立国家权力”“为了控制” 提炼主要目的;由画线①②③分别提炼一个举措。
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形成中央 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④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
演变
文化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 方面 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领域
具体表现
民族 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 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交融,产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 (2)阶级关系:_旧__的__贵__族__等__级__体__系__开__始__瓦__解__,_新__兴__的__士__阶__ 层崛起。 (3)社会风气:_各__国__统__治__者__出__于__争__霸__需__要__,_礼__贤__下__士__,_争__ _相__招__揽__人__才__。
示例二 观点:“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 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 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 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受先 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 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 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
提示: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 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史论阐释】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领域
具体表现
经济 方面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发 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领域
具体表现
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②分
政治 方面
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 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②。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 历史条件》
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 的理由。(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要求:提炼史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 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代
【情境在线】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 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 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 通对话。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提示:提倡“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和而不同”,“德 治”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 体。
水利工程 _都__江__堰__、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 工商业 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
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 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时间:公元前356 年。
(3)措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
【情境在线】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 形象性,耐人寻味。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 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 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
冶铁技术出现,_铁__制__农__具__开 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诸子百家的思想或影响:(请连线)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 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 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情境在线】 2018年秋季开学前夕,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手
【点拨】首先根据画线①②提炼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或 者在史料基础上提出其他新观点。再结合相关知识对 提炼的观点加以说明。
提示: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 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奴隶制经济崩 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 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 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 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 反映。
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4)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 (1)地位:_道__家__学__派__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 为抽象的“_道__”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辩证法 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
刚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 政治上 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2)探究史料二中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哪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点拨】从画线①②关键信息中进行提炼。 提示:文化上的差异,频繁战争,长期杂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