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肥皂和香皂肥皂(soap)通常指高级脂肪酸或混合脂肪酸的碱性盐类,它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RCOOM,R代表长碳链烷基,M代表某种金属离子。
具有洗涤、去污、清洁等作用的皂类主要是脂肪酸钠盐、钾盐和铵盐,其中最常用的是脂肪酸钠盐;此外还有脂肪酸的碱土金属盐(钙、镁)及重金属盐(铁、锰)等金属皂,这些金属皂均不溶于水,不具备洗涤能力,主要作为农药乳化剂、金属润滑剂等。
近几十年来虽然洗衣粉、合成洗涤剂的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肥皂耐用、洗涤衣物干净等特点,仍是国内洗涤市场的主要用品之一。
化妆品中的香皂,由于使用方便,去污效果好,价格便宜,刺激性低,花样品种多等特点,在国内外仍然是重要的皮肤清洁用品。
第一节肥皂水溶液的性质和制皂用的油脂一、肥皂水溶液的性质肥皂中的钠皂或钾皂是强碱弱酸盐,因此都会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呈弱碱性。
RCOONa RCOO—+Na+RCOO—+H2O RCOOH +OH—水解产生脂肪酸与未水解的肥皂,形成不溶于水的酸性皂,使肥皂水溶液呈现浑浊。
RCOOH +RCOONa ==== RCOOH• RCOONa一般,影响肥皂水解的主要因素有:皂液浓度、脂肪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温度。
通常皂液浓度越高,水解度越低;脂肪酸的碳链越长,水解度越高;温度越高,水解度越高。
但是乙醇等强极性有机溶剂能抑制肥皂的水解,加入乙醇,可得到透明的肥皂水溶液。
肥皂在硬水体系中,硬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与肥皂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钙皂和镁皂,降低肥皂的去污能力。
这是限制肥皂使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Ca2++2RCOONa (RCOO)2 Ca❺+ 2 Na+Mg2++2RCOONa (RCOO)2 Mg❺+ 2 Na+肥皂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同样具备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物理化学性能。
但是肥皂的组成不同,表现出的性能有所差异。
二、用于制皂的油脂(一)制皂对油脂的要求油脂是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它的主要化学组成是脂肪酸甘油酯。
油脂的质量直接影响所生产肥皂的质量,如油脂中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及饱和程度对肥皂的影响在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比较好;饱和度低的油脂因碳链中含有双键易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致使油脂酸败和色泽加深,不适合制皂。
一般可依据下列几项指标来选择制皂的油脂。
1.相对密度(Density ratio)相对密度能反映油脂的分子量及粘度,相对密度大则分子量大,粘度也高。
通常液体油脂在20℃,固体油脂在50℃测定相对密度,相对密度在0.887~0.975之间为宜。
2.凝固点(Solid point)油脂凝固点对肥皂质量的影响很大,凝固点太高的油脂生产的肥皂易龟裂,泡沫少,去污力差;凝固点太低会影响肥皂的硬度。
油脂饱和度愈高,凝固点愈高,反之愈低。
油脂饱和度相同时,分子量愈大者,凝固点愈高。
制皂选用的油脂,其凝固点在38~42℃之间为宜。
3.皂化值(Saponification number)油脂用KOH的乙醇溶液皂化,1g油脂完全皂化时所消耗KOH的毫克数为油脂的皂化值。
脂肪酸甘油酯的分子量愈高,皂化值愈低,也就表明制得的皂愈易溶于水,易起大泡。
由皂化值可以计算油脂的平均分子量及皂化时所需NaOH溶液的质量。
M=1000×3×56.1/S=168300/S式中:M——油脂的平均分子量;S——油脂皂化值; 3——皂化lmol油脂需3molKOH;56.1——KOH 的分子量。
WNaOH=W油脂×S×40/(56.1×1000×ωNaOH)式中:WNaOH——皂化时所需NaOH溶液的质量,Kg;W油脂——皂化时油脂质量, Kg;S——油脂皂化值;ωNaOH——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56.1 ——KOH的分子量;40——NaOH的分子量。
4.酸值(Acid number)工业油脂中往往含有游离的脂肪酸。
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KOH的毫克数称为酸值或酸价。
根据酸值可以计算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酸值愈高,游离脂肪酸含量愈多,说明油脂不新鲜,质量差,会使制得的皂变质、出汗、发臭。
由酸值可以计算游离脂肪酸含量。
游离脂肪酸(%)= V A×M×100/(1000×56.1)式中:V A——油脂酸值;M——油脂中脂肪酸的平均相对分子量;56.1——KOH的分子量。
5.碘值(Iodine value)油脂分子中的双键能与碘发生加成反应。
从加成反应中所消耗的碘量可以衡量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每100g油脂所消耗碘的克数为碘值(或碘价)。
碘值愈高,不饱和程度愈高,制得的皂愈软。
根据碘值的大小,油脂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和不干性油:干性油:碘值>130;半干性油:碘值130~100;不干性油:碘值<100干性油不饱和程度高,易氧化生成大分子物质,在表面形成硬膜,如亚麻仁油、桐油是干性油,它们不适用于制皂。
植物油脂中椰子油、棕榈油、花生油,动物油脂中牛油、羊油、猪油都是不干性油,适用于制皂。
半干性油在制皂时可适当配用,如棉籽油、糠油、菜油等,但加入量不宜过多,一般棉籽油的用量不可超过3%~5%。
6.不皂化物(Unsaponifiable matter)不皂化物是指油脂中所含脂肪酸以外的脂肪成分,如萜烯类(维生素A等),这些物质不会中和皂化,以杂质状态存在于肥皂中,通常不皂化物含量大于1%不可直接制皂。
从以上油脂性能指标可以看出,为了使制得的肥皂达到质量标准,即具有一定的硬度,良好的外观、色泽,适当的溶解度,丰富的泡沫及较强的去污力。
在制皂时往往需采用多种油脂混合使用,并考虑原料供应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表2-1和表2-2列出了制造香皂和洗衣皂所用油脂的配方数据。
表2-1 香皂用油脂配方(质量分数)油脂名称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配方四配方五牛羊油(44℃) 0.75牛羊油(43℃) 0.80 0.42牛羊油(42℃) 0.75硬化猪油 0.05 0.10 0.30猪油 0.05 0.28 0.35花生油/茶油0.10椰子油/棕榈仁油 0.20 0.20 0.20 0.20 0.25表2-2 洗衣皂用油脂配方(质量分数)油脂名称53%脂肪酸规格42%脂肪酸规格配方一配方二配方三配方四配方五配方六硬化油0. 10 0.32 0.34 0.38 0.33牛羊油0.75猪油0.20 0.05柏油0.07棕榈油0. 60 0.15椰子油/棕榈仁油0.10 0.15 0.02棉油酸0. 29 0.10 0.15棉清油0. 18糠油0.22 0.20松香0.15 0.15 0. 15 0.25 0.30 0.30 在洗衣皂配方中,为使肥皂有一定的硬度,要加入一定数量的固体油脂。
常用的固体油脂有脂肪酸凝固点为56℃左右的硬化油,用量约为28%~34%,棕榈油或牛羊油作为固体油脂的用量约为75%~80%。
高级洗衣皂还可用10%~15%的椰子油或棕榈仁油。
松香也是洗衣皂常用的一种油脂原料,主要成分是松香酸。
制皂时若单独使用,抗氧性差,易变色,起泡及去污力欠佳,但在洗衣皂中与其他油脂配合可以增大肥皂的溶解度,提高去污力,降低成本。
但是由于色泽较差,在香皂中一般不加松香。
一般,色泽要求较高的白色香皂的油脂配方,基本上都是80%牛羊油和20%椰子油组成,实际混合油脂的凝固点在38.5~39.5℃。
(二)油脂的预处理随着使用者对肥皂质量要求的提高,生产上对油脂的质量要求也相应严格,特别是制造香皂的油脂,其质量要求已超过食用油的水平。
天然动植物油脂中,除了含脂肪酸甘油酯外,还含有不少在油脂中呈悬浮或沉淀状态的沙泥、料胚粉末等不溶性的固体杂质,以及在油脂中呈溶解或乳化状态的游离脂肪酸、磷脂、色素、蛋白质等杂质。
为了达到制皂的要求,必须对油脂进行预处理。
现代化油脂处理的方法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四个处理工序,必要时还需进行加氢处理。
1.脱胶脱胶是指去除油脂中磷酯、蛋白质以及其他胶质和粘液质。
胶质的存在降低了油脂的使用价值和稳定性,且在精炼中影响其他工艺,导致肥皂产品质量下降。
现代化的脱胶方法是用磷酸处理油脂,胶质被磷酸凝聚,同时油中重金属还能与磷酸形成磷酸盐沉淀。
工业生产时毛油先经过过滤除去泥沙、纤维素等不溶性杂质,在热交换器中加热到40~50℃,送入混合器与磷酸混合后,再去反应器使胶质进行凝聚。
含有凝聚物的油脂与热水混合,使凝聚物等胶体杂质吸水呈小胶粒存在,然后用离心机将油脂和凝聚物分离。
油相送入真空干燥器进行脱水-脱气处理,除去水分和空气后即为脱胶油脂。
2.脱酸脱酸是指去除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和色素的处理过程。
如果是脂肪酸中和法制皂,油脂要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所以水解前无需去除游离的脂肪酸。
但以油脂皂化法制皂,必须在油脂漂白之前除去游离脂肪酸,否则将影响白土的脱色效果。
游离脂肪酸可以用碱炼法除去,也可以在油脂脱臭的同时蒸馏除去。
这里介绍油脂碱炼脱酸的处理方法。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RCOOH +NaOH RCOONa + H2O用淡碱液(约15%)处理油脂,油脂中游离脂肪酸被中和成肥皂,肥皂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将蛋白质、色素等其他杂质吸附下来。
因此碱炼既可以脱酸,也可以脱色。
碱炼中要严格控制碱液浓度和碱液量,才不会使油脂发生皂化。
现代化的制皂厂一般都采用连续碱炼工艺,即油脂与理论计算量的115%~150%的碱液在混合器混合,反应温度为使油脂熔化呈液态的温度。
中和产生的肥皂溶液吸附一定量的杂质经离心机分离,进入皂脚贮罐贮存。
脱酸的油再进入另一混合器用热水洗涤,去除油中残存的碱液和肥皂。
洗涤水经离心机分离进入污水处理罐回收利用,油则进入真空干燥器脱除水分和气体,得到脱酸精油。
该法油脂与碱液作用时间短,皂脚分离和洗涤水分离均用离心机。
因此处理效率高、分离效果好、油脂损耗低。
3.脱色天然动、植物油脂本身会夹带色素或储存不当时产生色素,虽经碱炼后脱除了一部分,但颜色仍达不到浅色皂,尤其是白色香皂的质量要求,因此尚须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的方法分为两类:化学法和物理吸附法。
化学脱色法是用氧化、还原剂漂去油脂中的色素,仅用于处理生产洗衣皂的低质油脂;物理吸附法是用活性白土等吸附油脂中的色素,适用于处理制造香皂用的高质量油脂。
活性白土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Al2O3,及少量CaO、MgO、Fe2O3等,并含有结晶水。
白土的用量是油脂的3%~5%。
制造高档香皂,特别是白色香皂用的油脂,脱色时还需在活性白土中加入0.2%~0.3%的活性炭提高脱色效果。
脱色的温度视油脂品种和脱色要求而定,一般在105~130℃之间。
脱色操作时先将油脂加热到规定温度。
将部分油脂与定量的活性白土混和成浆状物,在真空作用下将此浆状混和物和其余的油脂一同吸入漂白锅中混和,使油脂在高温下脱色数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