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海博物馆
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评价需求。
• 因此需要研究开发 适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特殊需要的地浓 度空气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 和 环境质量综合实施监测评估技 术。
3.1 微环境痕量污染气体“无动力扩散采样—仪器分析”技术
被动扩散采样器
离子色谱及分析结果
检测应用
3.2 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的文物保存微环境空气 悬浮分子污染物(AMCs)连续监测与评估技术
DATE
20
18
2006/2/8
T(C)
二、上博文物保存环境管理和整治工作
1. 建有比较完备的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体系
• 库房文物主要按种类和质地分库保管;
• 库房空调系统基本按文物质地分区域控制; • 10大常设陈列馆和3个临时展厅的空调系统全部分馆控制; • 库房和陈列空调系统全部24小时开启控制; • 书画文物陈列馆和库房全部以独立的净化空调系统控制; • 全部空调系统由中央控制中心监控、记录。
研究方向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
• “十一五”期间,科研基地研究梳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需 求,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在国家文物局有力组织下,通过 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 型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应用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等重大文物展览项目的文物保存
• 稳定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
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调湿剂、电子调湿器、恒温恒湿 空调)。 • 洁净环境——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下的特征污染物浓 度达到规定值以内。(使用专用吸附剂、净化器和空调过Fra bibliotek滤系统)
• 通过技术标准、保护准则、管理手册等制度化、规范化建
设和管理,确立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和提升文物保
材料系列产品,应用效果显著。
• 研发了以生物质炭净化耦合光催化技术,对微环境中氮氧化物
具有明显净化效果( NOx>97%、有机酸>90%)的集成工艺
技术和集成式专用小型空气净化器。
4.1 博物馆微环境被 动调控功能材料
调湿剂及多孔结构
壳聚糖基吸附剂
纤维调湿板及生产线
生物质碳截面电镜 照片
小型空气净化器
•
•
1. 建立了基于洁净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环境评估体系的 理念和内容框架
• 倡导理念——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
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 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 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 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开放部门 学科部门 实验室 工程物业
全员管理:按责检查、监测、提交报告、提出建议、负责处理
定期上报 办公室 及时反馈
定期汇总材料,形成总报告,上报馆领导,监督处理
及时上报 批复指示
馆务会议、分管领导
审阅批示,协调工作,确定措施,检查处理结果
• 实施以来,预防保护意识提高,监控效果明显,问题出现 率不断下降,已经成为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及其保护理念
1.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Museum Environment)
•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
独立的空间,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 等小空间。 • 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藏品损害的重要原因,包括温湿度、 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有
3. 认识和建议:
•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技术、评估技术、调控技术,以及展 柜技术,是获得良好文物保存环境质量,长久保存文物的技 术基础。 • 当前的研究队伍、课题数量、成果种类偏少,技术创新进程
不能满足当前文物保存的需求。
• 建议进一步广泛联合社会优质科技资源,在继续推进文物保 护科技应用技术的同时,加强保护技术、文物价值研究等方 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强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培养,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学
各种展柜结构及开启方案,目标是提升 展柜密封度
展柜的密封
柜体密封结构
柜体顶部与展示空间密封
柜体底部与展示空间密封
“内胆式”设计展柜与“脱卸式”装饰模式, 提供展览美观设计方案
光纤灯照明
射灯模块化照明
洗墙灯照明
• 各种模块化、 专业化照明模式, 提供可调节保护 照明方案
射灯投射式照明
LED均匀光
由电源供应器、振荡器、频率计数器、多 功能气相反应室等组成的实验装置
新开发的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测试系统和 样机
4. 开发了系列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专用调控技术及产品
• 研制成功为营造“稳定、洁净”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需要使
用高效、对文物友好的各种微环境被动调控功能材料——调湿
剂、吸附剂、除氧剂 和 微动力调控设施——电子调湿器、专 用空气净化器、小型充氮系统等。 • 研究开发了基于壳聚糖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天然纤维与特质硅胶 的专用调湿剂、调湿板、低浓度甲醛吸附剂、复合吸附调湿剂
Pump
Photo-catalytic Reactor
Chemical adsorption
Biomass Adsorption
Ozone Adsorption
5. 研发了博物馆微环境多功能控制集成技术及一体化设施
• 高质量、可有效调控微环境质量的文物储藏/展示柜设施,是
实现“基于洁净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技术关键。 • 课题研究从文物展柜的制作材料、密封结构、开启方式、锁 紧机构、照明系统、调控技术、监测评估、美化装饰、模块 设计等方面开展综合实验研究,形成多种开启方式、专业照
• 2001~2002年,全面改建书法馆和绘画馆,引 进了世界先进的恒温恒湿环境净化系统和监测技 术,使该两馆画廊小环境的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和 监测技术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4. 认识和建议:
•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预防性保护,不仅仅是技术和措施,
首先是一种意识和管理。
• 只有强化意识,高度重视,形成制度,加强管理,才能 应用好技术,达到有效措施效果,从根本上保护好珍贵 文物。 • 鉴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及其保护技术在可移动文物保
科,全面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
三、研究成果应用推广
环境改善工作,突显了国家文物局创新设立重点科研基地的 引领和支撑作用。
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 术研究”成果
• 课题立足需求,通过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学科联 合与产学研相结合攻关,在理论、技术、应用上获得一批创 新性研究成果,在理论创新、馆藏文物环境监测和调控等方 面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技术和产品。 共获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 16项;建立2个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相关试验基地;形成2条调 控功能材料产品中试生产线;至今发表论文44篇;申请国家 专利12项;颁布实施行业标准1项、研制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稿5项,另发布和备案8项企业标准;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 通过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 “2010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概念,至今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共识和发展
方向。 • “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即是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 施有效的管理、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 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 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 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
2010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的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管理、研究与应用
陈克伦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 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
2010年12月13-15日
主要观点
1.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迫切需要加强 文物保存环境全方位的监察管理工作 2.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迫切需要加强 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技术研究工作 3.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迫切需要加强 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推广实施工作
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 当前,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理念,已经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 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 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形成了“预防性保护”原则。
2.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
• 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来源: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 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预防性保护”
2. 建有有效的文物保存环境管理制度
• 1996年建成开放的上博新馆,高度重视文物保存环境问题, 13年来不断加强监察管理,改善调控措施。 • 2003年制定《上博文物
保护监察管理办法(试
行)》,共四章19条。 明确职责,建立以预防 为主的、全方位的文物 保存环境检查、监测、 处理管理制度。
• 文物保护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对文物本身及其保存环境进 行管理监督、定期检查、汇总分析、提出建议、研究对策 和及时处理,确保馆藏文物安全。提倡人人参与、守土有 责的敬业精神。
•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不足。各种环境 因素影响作用机制不明,缺乏有效的环境监测、调控手段和 应用产品。
Relative Humidity 70 65 60
R.H.(%)
Temperature
24
22
55 50 45 40 35 30 2006/1/24 16 2006/1/29 2006/2/3
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状况形势严峻
• 环境影响成为当前馆藏文物劣化损害的主要因素。国家文物 局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表明,环境质 量问题所造成的文物材料老化腐蚀的状况严重,数量巨大, 其经济损失甚至已经超过了其他行业。
• 博物馆环境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预防性保护意识淡薄, 重视不足,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明形式、高密封度和中等密封度结构等一系列文物展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