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基础。
伦理学思想史上,各学派对此问题众说纷纭。
总的来说有四种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神启说、天赋说、情感欲望说、动物本能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学说是在旧伦理学道德起源学说之上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起源说,它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存有一定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社会关系首先是一种劳动关系,是劳动活动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劳动把本来孤立的个体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关系。
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
其次,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意识到他人和整体的存在和利益,道德才会产生。
再次,劳动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建立起了比较经常而固定的各种社会关系,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包括道德意识在内的各种意识。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关键条件。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最早的道德观念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而道德则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就是对道德的起源做了最为精辟的概括。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及《马克思文集》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
它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社会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基础。
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从简单、临时、到复杂、稳定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劳动不发达,劳动的节奏和秩序十分简单,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常常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简单协作特征。
与这种简单狭隘的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还处于萌芽状态。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
归根到底,正是劳动使人成为道德的主体,成了人的道德需要,创造了道德产生的必要性和动力。
生产劳动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二、马克思的观点与以往伦理学家的论述之区别旧伦理学的道德起源学说共有四种。
第一种是神启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神的启示或天的旨意,企图从“神”、“上帝”或者“天”、“绝对精神”那里引申出道德。
在西方,古代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柏拉图就是这种观点代表,他认为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道德也就分为指挥、勇敢、节制、正义等不同德性。
在中国,汉代地主阶级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道德的“三纲五常”说成是“圣人”根据“天意”而制定的规矩。
即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
董仲舒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并通过对阴阳五行说的歪曲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天和阴阳五行说都是有道德的,而人又是天的副本,即“人付天数”。
这样封建道德被神化了,违背了封建道德也就触犯了天意,很显然,这种道德起源说是假借“神”或“天”的意志,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神圣化,以便欺骗、愚弄和统治被压迫阶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它不认同宗教鬼神理论,认为鬼神说是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物质在人的意识中扭曲的体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与“道德源于天神的旨意或启示”的世界观不一样,二者立足的根源不同。
神启说把道德起源归于神或天的意志,并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化,是对广大群众的愚弄和压迫;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认为人的社会劳动是道德的起源,而非基于不存在的神和臆想出来的有意志的人格。
第二种是天赋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代表的学派认为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心的产物。
朱熹、张载及黑格尔也将道德的依据或归属归结于某种理念与精神。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
他把人受理性支配的不以环境为转移的意志叫做“善良意志”,人的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此道德是一种与现实无关的先验的东西。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自我的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伦理纲常之根本。
他认为“知是心只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以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种起源说,把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说成是出于人的“良知”、“良能”。
较之那种直接从“神”那里引出道德的观念同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经由后天的劳动以及劳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而形成,不赞同道德是先天存在的良知或绝对精神,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和帮助,以及人的生产带来的交换和分配,使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追求也逐渐产生了。
随着建立在两性基础上的劳动分工的出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相对稳定。
每一性别在劳动中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劳动工具或手段,从而逐渐结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
人们在这种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中多次重复着同一活动,就养成了某种习惯或秩序,这就是道德。
而非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第三种是情感欲望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情歌欲望要求,人的善性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认为道德是从人的情感欲望中引申出来的。
此种观点在17-18世纪的西欧广泛流行。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并不神秘,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也不是外部来的启示,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感情,即对同胞的同情心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感觉的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即人的一切善恶都来源于感观上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古代,管子曾指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就是说,人们的伦理观念直接取决与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一理论有着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道德源于社会劳动,正是在劳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对社会利益不同需求的划分,所导致对物质的追求而形成的理想社会秩序。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相互交往复杂了。
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日久天长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准则。
可以说这种道德准则包含了一部分由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要求而产生的社会秩序的标准。
但是,情感欲望说这一理论把道德完全归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有些片面。
由劳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受到外界秩序影响的、并非完全来自人内心的欲望需求。
第四种是动物本能说。
它认为道德源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这种起源说把道德的起源归结为动物本能即合群感的简单进化和延续,主张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和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他们认为动物界存在的同种相互扶持的现象,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人们通常所说的善,道德这种社会现象,不外是动物的本能而已。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所特有的,是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劳动,不赞同道德来源于动物界。
但是,社会劳动论中,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是道德起源的重要因素,这与动物本能说中动物的合群本意有着相同的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学说与动物本能说是相互联系的。
合群本意也就是希望参与群体生活而非独自生活,即产生社会关系。
类似于由劳动而产生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由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秩序需求类似于动物的合群本意。
但是社会劳动所产生的道德比动物的合群本意范围更大。
由于劳动而形成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关系,不仅仅是渴望进行群居生活而产生的相互要求而已。
总的来说,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但都是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去考察道德的起源,因而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史观的道德学说。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寻求道德的起源,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道德的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