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工程第一章绪论1 土地整理的概念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区域性综合整治A.农用地整理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B.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竣工验收办法等几十个文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等三个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第三阶段(2008年—):以“土地综合整治”概念为主要标志,从此处于多个概念并存的局面。
土地整治是内涵最丰富、包容性最强、最能体现土地整治活动本质的概念,当前已被中央层面和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应作为土地整治的顶层概念,具体包括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五种类型。
在实践中,土地整治活动更多地表现为融合了多种整治类型的区域性综合整治。
4.土地整理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关系●人地关系5.土地整理的研究内容●建立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降低土地占有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6.中国开展土地整理的宏观目标,机遇,挑战宏观目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协调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机遇●市场需求强劲●国家高度重视,政策环境良好●地方积极性高,收益显著挑战●增强规划有效性,与其他规划衔接●利益分配问题,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少7.我国两次土地整理规划的差异8 .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第二章土地整理规划1.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在规划区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规划区内未利用、暂时不能利用或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确定实施开发、利用、改造的方向、规模、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的综合性活动。
2.土地整理的基本原则(理念)●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国家安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当前最重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公众参与:居民点整理、农田设施建设●全域规划:全局着手、多部门协调3.土地整理的规划体系土地整治规划划分为国家、省、市和县四级,也可根据需要编制村土地整治规划,功能定位如下:全国规划(纲领),省级规划(承接),市级规划(实施),县级规划(实施)4.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土地整理战略和目标●土地整理布局和时序安排●绿色空间构建与镇村体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重点工程●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准备工作调查分析拟定土地规划供选方案协调论证规定规划方案规划评审规划实施6土地整理规划的成果(1)规划文本(2)规划图件(3)规划说明(4)规划附件(5)规划数据库7.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潜力(The Land Arrangement Potential Evalua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潜在能力。
8.土地整理潜力的主要类型农业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整理潜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9.土地潜力调查土地整理潜力调查是分析评价的基础。
土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是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情况、自然、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调查,调查某种特定用途下的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能力、利用潜力等,为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作好前期工作。
调查的实质是: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调查。
调查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分区调查和典型调查调查的形式有:资料收集分析、座谈、问卷等10.农用地整理潜力整理对象: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整理重点:基本农田潜力来源:调整农村用地结构,整理道路、沟渠,改造中低产田中心任务: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质量潜力评价方法:(1)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主要评价方法)(2)等别提升程度法(3)产能提升幅度法11. 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整理对象: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潜力来源: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各项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中心任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资产价值和维护生态环境潜力评价方法(1)增加的有效建设用地面积(主要评价方法)(2)建设用地内部土地闲置率12.建设用地整理指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
建筑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节地率: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扣除安置用地外节余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与用地整理区面积的比值。
13.土地复垦潜力整理对象:损毁土地(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和污染废弃地)和灾毁土地(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堰塞湖等破坏土地)潜力来源: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污染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中心任务:因地制宜使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潜力评价方法:增加土地面积的价值(如可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否宜于农林牧业的发展、自然和区位条件等)主要复垦措施:(1)农田表土恢复(2)农田地埂恢复(3)农田基础设施恢复(4)耕地肥力恢复14.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整理对象:荒草、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滩涂等。
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地区潜力来源:开发宜农未利用地中心任务:开发集中连片的农用地潜力评价方法:增加土地面积的价值(如可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否宜于农林牧业的发展、自然和区位条件等15. 土地整理的空间规划土地整理区域(土地整理分区):为落实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统筹土地整治活动而划分的土地整治方向相对统一的区域。
土地整理区的类型(1)土地单项整理区(2)土地综合整理区(3)土地复垦区(4)未利用地开发区划区要求(1)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小与潜力类型(2)土地开发整理区界限(3)应尽量采取综合整理办法(4)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定要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5)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划定要注重景观和生态保护划分区域的原则(1)地域分异性原则(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4)地域完整性原则(5)自然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相似性原则(6)土地利用效益最佳原则划分区域的方法(1)德尔菲法(2)叠图法(3)主成分分析法(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土地整理重点区域(P102):在调查研究、潜力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待整理的重点区域。
划分原则土地整理潜力大且相对集中土地整理基础条件好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尽量不打破行政界限划分方法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和分区原则绘制分区草图;征求相关部门和公正意见,对分区进行条横,确定分区界限,量算面积,编制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列表。
土地整理重点工程(P103):国家层面的土地整理方向、目标。
在划定重点区域的基础上,为落实区域内土地整理重大任务,所采取的有效引导土地整理活动的组织形式。
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省级规划实施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载体,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持作用。
主要在重大工程、重点区域内安排,包括了若干具体的土地整治项目。
土地整治项目:县级规划落实土地整治任务的土地整治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
生态网络:省、市级规划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的网络化生态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廊道和踏脚石等。
绿色基础设施:公园、自然遗留地、实地、文化遗产保护污染隔离带、水库、苗圃等,有些也包括农田、湿地。
第三章可行性研究1. 可行性研究:进行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之前的准备性研究工作。
2. 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拟议项目进行的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是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方法。
3.可行性研究的作用●项目决策的依据●筹集资金的依据●开展规划设计的依据●签订有关合同、协议的依据●建立项目组织的依据●申请施工许可的依据4. 项目区的选择要求●项目合法●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具备基础条件设施●具备资源和环境条件●无权属问题●申报单位符合要求5. 基本控制指标6.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1)自然条件分析(2)水资源供需(计算题3 26)(3)土地利用现状(4)新增耕地潜力分析(5)土地适宜性评价(6)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分析(7)公众参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影响区域的各阶层、个相关利益群体对土地开发整理微观项目决策的介入过程。
第四章土地整理项目规划1.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对地块物理形态和产权结构的调整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三维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置。
2.项目规划的原则(P115)因地制宜可持续利用可行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3.项目规划的内容●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确定规划目标和方针●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确定项目区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4.土地平整:中心任务是平整土地,使土地更适合种植或其他用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