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预防指数定义:用一组数值说明龋病在个体或群体中的临床表现,用数量等级和标准方法来阐明和比较龋病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简单价廉有效可靠能进行统计学处理龋病常用指数龋失补指数患龋率龋齿发病率龋均、龋面均龋面构成比恒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龋(Decayed)-已龋坏未充填的牙失(Missing)-因龋丧失的牙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龋失补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
“龋”即已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做填充的牙。
作为个别患者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而在某人群中的DMF指数为这个人群的平均DMF牙数或牙面数,通常可称之为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DMFS)。
成年人因牙周病而失牙的几率较高,因而统计成年人龋失补牙数时有可能将牙周病丧失的牙也计算在内。
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方法,检查30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
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
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dmfs)龋(decayed)-已龋坏未充填的牙失(missing)-因龋丧失的牙补(filled)-因龋已充填的牙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因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
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作为乳牙龋指数。
“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
也可用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
注意:WHO的标准-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乳磨牙、乳尖牙),即为龋失牙。
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龋均、龋面均龋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
龋面均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但两者反映人群龋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不同。
相比之下,DMFS较为敏感。
一颗牙如有3个牙面患龋,用DMFT计分则为1,而用DMFS计分则是3,客观上放大了计分值。
患龋率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公式:患龋率=患龋病人数/受检人数×100%无龋率无龋率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查人数的百分率。
无龋率主要用来表示一个地区人群中某些年龄组的口腔健康水平和预防措施的成果。
龋齿发病率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
仅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
龋面充填构成比龋面充填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所占的比重,常用百分数表示,龋面充填构成比可用于反映地区口腔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反映充填这些龋齿所需要的工作量。
龋面充填构成比=受检人群已充填牙面数/受检人群龋、失、补牙面之和×100%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指标(12岁)龋均(DMFT)等级0.0~1.1 很低1.2~2.6 低2.7~4.4 中4.5~6.5 高6.6以上很高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世界各国龋病患病率差别悬殊,为了衡量各国或各地居民患龋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12岁儿童龋均作为衡量标准。
国内分布:恒牙龋一直处于很低水平,乳牙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时间分布:患龋情况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人群分布:年龄: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恒牙萌出至15岁是恒牙龋病的易感时期;50岁以上老年人易引起根面龋。
性别关于性别与龋病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
主要由于女性在生理上发育早于男性,故女性的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到龋病侵蚀的可能均早于男性之故。
城乡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
这主要可能因为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农村不同,糖摄入量较多,吃甜食的频率较农村居民为高,如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预防保健措施不力,则患龋病的可能性较大。
民族在一个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患龋情况也不同,这是由于饮食习惯、人文、地理环境等不同所致。
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个体患龋情况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
现在的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因素是龋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2.氟摄入量患龋率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
3.饮食习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病有密切关系。
4.家族影响龋病常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之间会以相似的形式传播。
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易感者。
龋病临床预测易感因素预测(1)患龋经历:儿童既往的患龋经历可以作为乳牙或恒牙未来患龋情况的预测指标。
(2)致龋微生物:致龋微生物作为龋发生的预测指标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3)唾液1)唾液缓冲能力:唾液缓冲系统可调整口腔环境pH,中和致龋菌所产的酸。
2)唾液流率:唾液流率是龋危险性评估的有效工具,而且比较容易测定。
3)唾液氟水平:唾液是牙的外环境,无机离子可以影响釉质的脱矿和再矿化,其中尤以氟离子最为重要,当口腔中保持一定浓度的氟水平时有防龋作用。
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认同唾液中持久、略高的氟浓度有防龋作用。
全身健康状况某些全身性疾病改变了机体的抵抗力,可导致龋病。
社会行为方面:社会经济学因素、口腔保健措施实施情况。
1)社会经济学因素:家庭收入、家庭背景、母亲教育程度、移民背景也是儿童龋的预测指标。
2)口腔保健措施实施情况:正确的口腔保健措施可以预防龋病,因此是牙的保护因子。
实验室预测—龋活性试验DentocultSM试验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变形链球菌目的:以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
试剂盒:含有轻唾选择培养液的5ml带螺帽的培养试管、标准的塑胶附着板、杆菌肽纸片及石蜡。
检测方法:先令受试者咀嚼一粒石蜡丸1分钟后,持附着板在舌背部翻转涂抹10次,立即将板放置培养试管内,旋上螺帽,37℃,48小时培养后,计数在附着板上的变形链球菌落(蓝色)密度情况。
结果判断:分四级:“0和1”<105;“2”<105~106;“3”>106。
“3”为高龋的活性。
DentoculeLB试验乳杆菌目的:主要观察乳杆菌在唾液的数量。
试剂盒:含乳杆菌固体培养基试板,带螺帽培养管。
检测方法:受试者先咀嚼石蜡丸1分钟后,收集唾液于容器内,再将唾液均匀浇在培养板上的培养基表面,悬去多余唾液,放置培养管内,35℃4天培养,计数培养板上附着乳杆菌菌落密度。
结果判断:1000/ml(103CFU/ml)、10 000/ml(104CFU/ml)、100 000/ml(105CFU/ml)、1 000 000/ml (106CFU/ml)。
>10000/ml(104CFU/ml)为高龋的活性。
Cariostat试验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目的:检测牙表面菌斑内产酸菌的产酸能力。
试剂盒:含溴甲酚紫及溴甲酚绿的液体培养管、标准棉签。
检测方法:用标准棉签涂擦一侧牙颊面菌斑4~5次,将棉签放置培养管内,37℃48小时培养,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
结果判断:蓝紫色(-);绿色(+);黄绿色(++);黄色(+++)。
(++)培养管内pH5.0~5.5为危险龋活性,(+++)为明显龋活性。
DentobuffStrip试验唾液的缓冲能力目的:了解唾液的缓冲能力。
产品:黄色试条。
方法与原理:将含指示剂的黄色酸性试条,当浸受试者唾液后,可使酸性试条pH提高,则试条变为蓝色,说明唾液有一定缓冲能力。
结果判断:用试条浸受试者唾液(操作似pH试纸的使用)。
试条从黄色变为蓝色,表示pH>6.0说明唾液有缓冲能力,颜色不变则缓冲能力差。
刃天青纸片法唾液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目的:用颜色显色法观察唾液内变形链球菌的数量。
试剂盒:直径8mm,含刃天晴、蔗糖及聚乙醇酯圆纸片,2个聚乙烯薄膜。
方法及原理:刃天青是氧化还原指示剂,变形链球菌与纸片上的蔗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强弱,显示不同的颜色反应。
方法是用纸片浸受试者唾液,除去多余唾液,将纸片放在2个聚乙烯薄膜间压紧,放在受试者腋下夹紧(约32℃)15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纸片蓝色(-);紫蓝色(+);红紫色(++);粉色(+++);白色(++++)。
粉色(+++)以上为龋活跃。
定量PCR方法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数量以变形链球菌特异性引物,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受试者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数量判断龋活性,方法已有报道,但还有待完善。
早期诊断视觉与视触觉诊断(1)光滑面早期龋:光滑面(包括牙(牙合)面、唇颊面)的釉质表面下脱钙表现白垩色斑称龋白斑。
为避免覆盖唾液的折光现象,牙表面防湿擦干唾液吹干牙表面,观察白垩色斑的存在。
为避免破坏表面再矿化层,尽量不用尖探针划探,防止在矿化膜的破坏。
(2)窝沟早期龋:观察颜色变黑,探粗糙感,可初步确定龋坏。
(3)邻面早期龋:是容易忽略部位,多表面粗糙或X线片显示釉质表面下脱矿透影表现。
X线诊断X线早期龋的诊断是临床常用的方法,多用(牙合)翼片及根尖片(最好采用平行投照技术),适合邻面龋或继发龋诊断,(牙合)翼片比根尖片准确率更高些。
由于X线剂量、曝光及投照技术的改进,早期龋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高。
激光荧光诊断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许多新的检测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对发现早期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激光荧光龋检测仪、定量光导荧光法、电阻法、光纤透照技术、数字成像光纤透照等。
龋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1)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口腔健康知识,了解龋病发生的知识,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2)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对口腔内存在的危险因素,应采取可行的防治措施。
在口腔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的防龋方法,如:窝沟封闭、防龋涂料等。
进行口腔健康教育。
控制及消除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氟化物防龋和窝沟封闭措施。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包括定期检查,X线片等辅助诊断,在检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疗三级预防(1)防止龋病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炎、根尖周炎应进行恰当治疗,防止炎症继续发展。
对不能保留的牙应及时拔除。
(2)恢复功能:对牙体缺损及牙列缺失,及时修复,恢复口腔正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防止龋的并发症、恢复功能。
龋病的预防方法—牙菌斑的控制机械法机械清除菌斑是简易的自我保健方法。
包括有牙刷、牙膏、牙线.牙签、牙间刷及牙间清洁器。
化学方法:氯己定、三氯羟苯醚其他植物提取物:包括有黄芩、厚朴、五倍子、金银花、三颗针、二面针、田七及茶叶等,主要功能是分别抑制龋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