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0第39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5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刘 勇,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地域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这一问题中还有很多关系并未梳理清楚。
京派文学界定的歧义恰恰说明了文学流派及地域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
文学流派与地域文学更重要的资源是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复杂关系、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多层互动、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多重交叉。
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关键词:京派;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全球性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30-07收稿日期:2010-05-09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8A b H114)作者简介:刘勇,男,江苏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雨,女,吉林辽源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
作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较之前些年海派文学研究的丰富成果而言,京派文学在近几年内引起了学术界比较集中的关注,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
但是,无论京派还是海派,越是对它们深入研究,越是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而存在的,它们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尤其是文化底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文学流派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体现出地域文学的某些特质,它们还有新的研究空间,这就是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发现。
京派与海派文学更加深厚和丰富的资源在于文化,京派与海派得以不断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创新与流变,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重新探究作家作品的意义,重新进行地域文学及文学流派的定位,重新梳理文学史与学术史的脉络,都有着新的重要的启发。
在此,首先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包括京派、海派文学在内的地域文学研究的主要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单个作家作品和社团流派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因此地域文学研究明显地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其中以湖南教育出版社在1997年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系列丛书为标志性成果,包括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等。
此外,与之相关的成果还有陕西文学与三秦文化!研究、齐鲁文学!研究、吴越文学!研究、闽粤文学!研究、燕赵文学!研究以及京派与海派文学!研究等等。
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文学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充分注意到了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拓展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反映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失,甚至可以说是偏颇,这就是将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对应起来,过于强调一方水土与一方文学的固有关系。
而事实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这种关系不仅有相对程度的稳定性,而且还有相当30程度的流变性。
文化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的一些背景和特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是文学的深层底蕴与资源,文化的流变与文学的流变还有着深刻的互动性。
近年来京派文学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显示了某种代表性的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京派文学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学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意义。
一、从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说起本文作者不久前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作了一次有关京味儿文学与北京文化的讲演,随后,∃北京晚报%登出了讲演的内容,并加上一些小标题,其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老舍不是京派作家!!为此,本文作者在网上遭到了广泛的质询:老舍不是京派作家,谁是?难道你是!看起来,老舍是不是一个京派作家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这还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老舍作为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作家,这是没有什么歧义的,但学术界却很少有人把老舍当作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甚至有人根本不认为老舍是京派作家,这也是事实。
那么老舍究竟是不是京派作家呢?这就关系到京派文学的文化蕴含的复杂性。
应该说,京派文学至少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其一是北京底层社会的平民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老舍对北京市民群像的生动描写,对北京市井风情的多方刻画,包括纯正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的成功运用,特别是作家投入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那一腔深情,是用力最勤最多的,也是最鲜明、最出色的,所以他当然是京派作家;其二是北京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以大学教授、留学欧美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学院派和文化沙龙,他们追求传统诗意,田园牧歌,乡土情调,这一文化阶层的主要代表是周作人、俞平伯、废名、林徽因、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等人,从这个层面上讲,老舍又不是京派作家,更不能算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是从不同文化层面上来考量的,不能单向度地、简单化地说老舍是或者不是京派作家。
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其复杂性不在老舍本身,而在于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
不仅仅是老舍个人,整个京派文学的界定在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京派!的界线何以确立?京派!的范围何以划定?究竟哪些人属于京派!?和京!的关系密切到哪一步才能入派!?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九叶!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成名成派,他们与北平及周边几所著名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他们与京派!的关系又始终是远距离的。
他们到底算不算京派!?学术界将其纳入京派!的大有人在,将其分出京派!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人折中一下,提出广义的京派!与狭义的京派!加以调和,但至今学术界关于九叶!诗人是不是京派!,依然和老舍是不是京派!一样各说一词。
再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张恨水。
张恨水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北平,先后创作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美人恩%、∃斯人记%、∃天河配%、∃落霞孤鹜%、∃艺术之宫%、∃京城幻影录%、∃夜深沉%等多部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不仅生动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而且也具有相当浓郁的北京风俗民情,张恨水成了北京城上下妇孺皆知的作家。
可尽管如此,学术界许多学者却从不把他看作是京派作家,甚至有学者这样明确地说:张恨水的不少作品尽管京味儿十足,天桥,大栅栏,小胡同如此等等,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再给他乔装打扮,但谁都会认出他不是京派作家![1]4。
像张恨水这样以写北京故事出名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老舍这样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九叶诗人这群与北京及相关大学关系密切的人也不算京派作家,那么,究竟谁才算京派作家呢?这样的质疑显然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先放下这些歧义不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有目共睹的,那就是被学术界、被文学史纳入京派的作家,包括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几乎全都是外乡人!:周作人是浙江人,废名是湖北人,沈从文是湘西人,朱光潜是安徽人,李健吾是山西人,梁宗岱是广东人,冯至是河北人,林徽因是福建人,王了一是广西人,何其芳是四川人,此外,还有孙大雨、罗念生、叶公超、卞之琳、林庚、曹葆华,以及朱自清、俞平伯等等,这些被学术界划在京派圈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北京人。
关于京派作家的籍贯问题,当年鲁迅就曾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
![2]鲁迅所指出的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个基本事实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那些非北京籍的外乡人会被认同为是京派作家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的特点和底蕴来自于复杂的文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文化的一些根本特点与学术界认定的那些非北京籍的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构成了契31合与共鸣。
北京文化的宽厚、包容与多层空间,北京文化的同化力与亲和力,北京文化特有的自然情调和乡土气息等,所有这些与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姿态融为一体,特别是京派作家所普遍具有的自然人性观和古典审美情结,也都与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息息相通、一脉相承。
因此,判定京派作家的标准,就不再是作家个人的籍贯,也不是作家创作的素材,甚至也不是作家创作的地域风情,而是一种超然于这些之上的更广大、更驳杂的文化自觉。
这就是关于京派文学界定所产生分歧的复杂而深层的原因。
这一点启发我们,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因为,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二、京派文学的文化资源京派的问题与歧义还不仅仅在于它的界定方面,就一个流派所具有的特点来说,京派也是比较独特的,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流派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流派,以创造社为主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以∃语丝%同仁为主体的任意而谈的散文流派,以新月社为主体的新格律诗派!,以湖畔诗社为主体的追求纯诗!的小诗派,以及浅草&沉钟社、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感觉派、七月派和九叶诗派等等,所有这些群体之所以成为流派,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有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和共同的文学主张,二是与具体的社团有着较为密切的组织联系,至少二者具备其一。
而京派却没有这样的特点,它从形成到发展都是非常松散的,甚至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从来没有正式结社,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共同的文学宣言。
在被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当中,倒是确有一些各自为阵的小圈子:如周作人、废名、冯至、梁遇春等人以苦雨斋和∃骆驼草%为中心的作家群;以林徽因、叶公超、闻一多、陈梦家、何其芳、卞之琳等欧美留学生为主的太太的客厅!;还有同样是欧美留学生为主的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读诗会!;再有就是以沈从文、萧乾等为主要召集人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家群等。
但这些小圈子是自然形成的,是非常随意而松散的。
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小群体无论在传统底蕴、教育背景、文学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化姿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并没有在某些方面构成集中的、鲜明的、共同的文学主张或审美追求,而且,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群体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活动,从人员构成到文学活动都相当混杂。
总之,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实际上是由前后不同时期的几部分作家汇合而成的,它既有新月社解散以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作家,又有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部分从北京南下之后又北归的作家,还包括像老舍、张恨水这样一些在北京时间比较长的一些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