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6期(总第358期)南方金融SouthChinaFinanceNo.6,2006GeneralNo.358网上支付及其风险控制张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电子商务近年在我国飞跃发展,其中网上支付作为商家、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道,其耋要性越发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对网上支付作了概要介绍,剖析了网上支付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涮建议。
关键词:网上支付;风险控制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9041—2006(06)一0046—02一、我国网上支付发展概况电子商务交易双方以电子支付系统为实施手段,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中介机构实现网上交易及资金转移的过程,称为网上支付。
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的网上支付工具包括银行卡支付、电子支票、电子现金及网上银行等。
网上支付具有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在国外开始兴起,我资料来源:CNNIC,2004年11月国则起步较晚,但这几年发展迅猛。
消费者网络购物付款方式比例(一)网上支付的基础环境日趋成熟。
目前,在我国网上支付主要通过第三方企业提供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了自己跨区域的电子支付的网上支付平台进行,由于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运营体系,并在近年相继实现了数据大集中。
另外,为了商独立于银行、商家和消费者,这种第三方支付的模更好地解决商业银行异地跨行支付结算的需求,人民式相对公平,可以有效防止电子商务中的欺诈行为,银行在1998年建立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2005年建现在比较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大概有20多家。
立了支付系统、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
截至(四)国内信用环境不容乐观,网上支付业务受2005年末,全国共有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近400限。
个县级城市实现了“联网通用”。
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体制,银行、客户、商家之(--)网上支付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间未能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加之近年国内频频出现2005年,我国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的假冒银行网站、短信诈骗等现象。
从用户来讲,对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等,分别从法网上支付方式心存疑虑。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用户律上确定了电子签名的合法地位,并对网上交易的安选择网上支付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国内在线支付的全性提出了指导性要求。
载体主要是借记卡。
为了控制支付风险问题,2005(三)网上支付方式获得进一步认可。
年,人民银行颁布了《电子交易支付指引(第一到2005年底,我国电子消费网有11000多家,号)》,要求银行通过互联网为个人客户办理电子支付网上商店超过了600家。
2001年中国网上支付的市场业务时,除采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安全认证方式规模为9亿元,2004年该规模增长到75亿元,年均外,单笔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人民币,每日累计金复合增长率(CAGR)为102.7%。
网上购物者中使用额不应超过5000元人民币,体现出交易金额小、支网上支付的比例从2002年的30.7%上升到2004年的付服务利润低的特点。
41.8%、2005年的48.4%,网上支付已经成为消费者二、网上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分析网上购物的首选付款方式。
(一)安全风险。
收稿日期:2006—05—31作者简介:张‘艳(1970一),女,广东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在职研究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万方数据(《南方金融》2006年第6期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是网上支付成功的保证。
安全风险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
一是技术层面。
由于网上支付依赖开放的互联网平台,相应于支撑网上支付平台的银行、商家与客户来讲,网上支付的技术风险,分别体现在: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系统平台的强壮性、网络安全性、客户端防御攻击能力等等。
二是管理层面。
主要是银行与支付平台运营商的“内部人”控制与内部管理问题。
从目前IT发展状况来看,技术风险相对降低,问题主要集中在相对缺乏防御技术保障的用户端,很容易遭受黑客、病毒的攻击,如钓鱼、木马程序窃取用户密码的事件;再如虚假银行网站,套取用户信息的事件等等。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交易道德风险与交易欺诈风险。
一方面国内缺乏完善的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另一方面,社会缺乏诚信,欺诈现象比较严重,货不对板、虚假网站等现象也不断出现。
以上种种,严重制约了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
一是银行在衡量得失后,宁愿牺牲市场份额,规定用户卡、折被盗,损失由用户买单,形成了我国主要以借记卡为主要支付载体的局面。
二是用户顾虑重重,不愿上网支付。
三是银行和支付平台运营商利润偏低,发展缓慢。
(三)法律风险。
网上支付系统是一个融合人、机器、设施与环境的大系统,其中包括买、卖各方,网络与金融服务机构,认证中心和网上支付工具。
支付系统内部有相关网络安全协议和防护措施构成网上支付环境,在网上交易和支付的外层,需要国家及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保障。
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网上支付一是采用电子方式传递和保存信息,包括契约、合同;二是实现了跨境支付。
局限于自然疆界和纸制合约制定的法律条文,无法对网上支付给予保障。
此外,针对网上支付这项新生业务,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在法律上明确,比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身份问题。
目前他们多是IT和网络公司,一般是以技术服务商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支付公司已经部分涉及到银行业务。
几乎每家网上支付公司都存在“吸纳储蓄”的嫌疑,而这早就超出了技术服务商的业务范畴。
再比如,网上支付作为一项金融业务创新,势必触及金融监管的盲区,同时由于其本身的风险因素而产生的损失则因我国涉及到网络交易方面的条款还不健全,使得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四)行业标准风险。
一是统一的支付网关接口。
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支付接口技术规范,每家银行有不同的标准,支付公司需要针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对网上交易平台编写网关接口,同时,需要随时配合商业银行的接口升级,不但劳动强度大、投入高,更关键的是相应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统一的行业标准急需制定。
二是统一的数字证书。
目前,我国既有由银行自己发放的数字证书,也有由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发放的数字证书。
一方面大家各自为政,证书在有限的网络内运作,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确保安全性,同时,部分商业银行自己发放数字证书,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其公正性令人质疑。
人民银行在1999年牵头建立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认证证书,并在《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推荐支付商使用第三方认证,但到目前为止,进展并不顺利。
一是CFCA的数字证书申请程序比较麻烦,大部分商户缺乏热情。
二是由于利益关系,商业银行宁愿使用自己的数字证书。
三是某些有实力的商业银行更相信自己的认证系统。
(五)金融风险。
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三大体系支撑起电子商务,如何监管作为资金流动通道的网上支付,是当前的一大课题。
随着网上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蕴藏的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必将更加复杂。
一是事实上网上支付运营商几乎都牵涉到吸收储蓄的嫌疑,也就是说涉及到金融业务。
二是由于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资金流动将偏向金融软环境比较好的区域,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冲击也有一定的风险。
三是资金可以在网上方便地流动,为洗钱提供了便利。
如何定性包括电子支付平台在内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如何对其进行监管,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网上支付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建议(一)加快iA-/正-中心建设,统一数字证书。
身份认证技术是网上支付的关键环节,数字证书是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真实性、信息完整性,私密性和交易不可否认性的“网络身份证”。
目前,我国既有由银行自己发放的数字证书,也有由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发放的数字证书,对此,政府应该加以规范,统筹规划。
特别要加强CFCA的建设,通过技术优势与政府指引相结合的方式,统一数字证书,改变全国各商业银行各自为政的局面。
(二)健全信用体系建设。
2005年,人民银行组织建设(下转第66页卜◆)47万方数据市场化,另外的17%认为脱钩后应单独建立贴现利率最低限。
鉴于当前票据利率竞争矛盾比较突出,我们应关注票据贴现利率政策难以执行的问题,关注贴现利率政策与再贴现利率政策如何协调的问题。
三、促进票据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推进票据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贴现利率政策。
再贴现利率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形成主要受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意图的影响而贴现利率的形成主要受货币市场利率、内部资金价格及央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等的影响,即再贴现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形成机制不同,为此建议将再贴现利率与贴现利率脱钩,放开银承贴现利率的管制,单独确定商承贴现利率政策。
依据:一是银承贴现是低风险的业务,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资产买卖的特征比较明显,而商承贴现是严格按照贷款授信及贷款管理规定操作,风险比较高,属特殊的贷款业务,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放开银承贴现利率,参照货币市场有关利率确定商承贴现利率最低限;二是贴现业务与贷款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有物流基础的保证,市场风险较小,应区别其利率的最低限;三是票据业务具有可转让的特点,其流动性及变现能力特别强,贴现利率的形成受市场影响更大;四是实际操作中票据业务的定价很大程度上受转贴现利率的影响,从而延伸到受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贴现利率本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此,即使银承贴现利率放开之初,金融机构有可能出现盲目定价的现象,但随着贴现定价能力的提高及经营的规范,贴现业务的定价会((南方金融》2006年第6期逐渐趋于理智及规范稳健发展。
(二)完善票据市场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一是完善票据市场监管制度,赋予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监管;二是“堵”“疏”结合,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维护市场秩序;三是要发挥同业协会的作用和加强行业自律性建设。
一方面,金融同业公会应加强行业自律,督促金融机构自觉执行中央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同业公会应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协调,建立及健全有关行业规约,制约、惩处违规行为,努力为广东地区的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促进商业票据信用的大力发展,提高商业信用度。
积极培育区域票据市场发展,大力推广商业承兑票据,激活票据一级市场,提高企业的信用基础。
商业银行应调整票据业务发展策略,大胆创新,找准业务拓展的市场及方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商业信用,实现“签发商业承兑汇票一贴现一扩大企业信用”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加大票据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应建立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思路,基于对票据市场和自身优势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业务品种及市场,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强银行间的互补和合作,从而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辖区票据市场有序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