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分析
2) 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μ) 必须发生变化,即Δμ≠0。
3) 能级跃迁选律:振动量子数(ΔV)变化为±1时,跃迁几 率最大。从基态(V=0)到第一振动激发态(V=1)的跃迁最重要,
产生的吸收频率称为基频。
精品课件
红外光的能量是通过分子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
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 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 性。
精品课件
例如: R-CH=CH2
(对称性最差) 顺式 R-CH=CH-R´
(对称性次之) 反式 R-CH=CH-R´
(对称性最强)
➢ 吸收强度增大 形成氢键后,相应基团的振动偶极矩变化增大,因此 吸收强度增大。
精品课件
醇、酚、羧酸、胺类等化合物中可以形成氢键。
例如: 醇、酚中的OH ,当分子处于游离状态时,其振动频
率为3640cm-1左右,是中等强度的尖锐吸收峰,当分子 处于缔合状态时,其振动频率红移到3300cm-1附近,谱 带增强并加宽。胺类化合物中的N-H也有类似情况。除 伸缩振动外,OH、NH的弯曲振动受氢键影响也会发生谱 带位置移动和峰形展宽。
R-COF C=0
吸电子诱导效应使羰基双精键品性课增件 加,振动频率增大。
b.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 均化,即双键键强减小,振动频率红移 (减小)。
也以C=O为例:
O H 3CCC3H
O CC3H
O CC3H
O C
1715 1685
1685 1660
C=C
CH2=CH2 1650 cm-1
C-C、C-O、C-N、
等的伸缩振动及含
精品课件
C-X
• 基团特征频率区的特点和用途
– 吸收峰数目较少,但特征性强。不同化合物 中的同种基团振动吸收总是出现在一个比较窄 的波数范围内。
– 主要用于确定官能团。
• 指纹区的特点和用途
– 吸收峰多而复杂,很难对每一个峰进行归属 。
– 单个吸收峰的特征性差,而对整个分子结构 环境十分敏感。
区域名称 氢键区
频率范围
4000~2500cm-1
基团及振动形式
O-H、C-H、N-H
等的伸缩振动
叁键和
CC、CN、NN和
累积双键区 2500~2000cm-1
C=C=C、N=C=O
等
的伸缩振动
双键区
2000~1500cm-1 C=O、C=C、C=N、NO2、 苯环等的伸缩振动
单键区
1500~400cm-1
精品课件
红外光谱中除了前述基本振动产生的基本频率吸收峰外 ,还有一些其他的振动吸收峰:
❖倍频:是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三激发态时 所产生的吸收峰。由于振动能级间隔不等距,所以 倍频不是基频的整数倍。
❖组合频:一种频率红外光,同时被两个振动所吸收 即光的能量由于两种振动能级跃迁。
组合频和倍频统称为泛频。因为不符合跃迁选律, 发生的几率很小,显示为弱峰。
如:N2、O2、Cl2 等。
非对称分子:有偶极 矩,红外活性。
偶极子在交变电场中的作用示意图
精品课件
基频峰(0→1)
2885.9 cm-1 最强
二倍频峰( 0→2 ) 5668.0 cm-1 较弱
三倍频峰( 0→3 ) 8346.9 cm-1 很弱
四倍频峰( 0→4 ) 10923.1 cm-1 极弱
分子的振动能级(量子化):
E振=(V+1/2)h V :化学键的 振动频率; :振动量子数。
精品课件
(2) 分子振动方程式
任意两个相邻的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 h h k 2
K化学键的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 (为m1双+m原2)子的折合质量 =m1m2/
1 1 2c
k 1307
k
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 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
O H NH 游离
R
R
HN H O 氢键
C=O 伸缩 N-H 伸缩 N-H 变形
1690
3500
1620-1590
1650
3400
1650-1620
HO O
C H3C
O-H 伸缩
OCH3 2835
HO 3705-3125
精品课件
氢键的形成对吸收峰的影响:
➢ 吸收峰展宽 氢键形成程度不同,对力常数的影响不同,使得吸收 频率有一定范围。氢键形成程度与测定条件有关。
❖振动偶合:相同的两个基团相邻且振动频率相近时 ,可发生振动偶合,引起吸收峰裂分,一个峰移向 高频,一个移向低频。
❖费米共振:基频与倍频或组合频之间发生的振动偶 合,使后者强度增强。
精品课件
振动偶合:
2,4-二甲基戊烷的红外光谱
CH3的对称弯曲振动频率为1380cm-1,但当两个甲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形成 异丙基时发生振动偶合,即1380cm-1的吸收峰消失,出现1385 cm-1和1375 cm-1 两个吸收峰。
分子的红外光谱
精品课件
2.3.4 影响谱带强度的因素
谱带强度与振动时偶极矩变化有关,偶极矩变化愈大,谱带强 度愈大;偶极矩不发生变化,谱带强度为0,即为红外非活性 。
影响偶极矩变化的因素:
➢ 分子或基团本身的极性大小:极性越大,偶极矩变化 越大,对应的吸收谱带越强。如C-O吸收峰强度大于C-C 吸收峰强度。 ➢ 化合物结构的对称性:对称性越强,偶极矩变化越小 ,吸收谱带越弱。
精品课件
费米共振:
苯甲酰氯的红外光谱
苯甲酰氯C-Cl的伸缩振动在874cm-1,其倍频峰在1730cm-1左右,正好落在C=O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位置附近,发生精费品米课共件 振从而倍频峰吸收强度增加 。
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
振动方程
1 K 2 m
K当m固定时,基团振动频率随化
学键力常数增强而增大。
精品课件
如果诱导和共轭效应同时存在,则须具体分析哪种效应占主要 影响。如:
共轭效应:
N上的孤对电子与羰基形成p-共轭, C=O 红移(减小)
诱导效应:
N比C原子的电负性大, 导致C=O 蓝移(增大)
共轭效应大于诱导效应, C=O 红移至1690 cm-1
精品课件
O
R
OR
共轭效应:
O上的孤对电子与羰基形成p-共轭, C=O 红移(减小)
CH2=CH-CH=CH2 1630 cm-1
若考虑共轭体系中的单键,情况如何?
精品课件
若考虑共轭体系中的单键,情况如何?
例如: 脂肪醇中C-O-H基团中的C-O反对称伸缩振
动 ( as)位于1150-1050cm-1,而在酚中因为
氧与 芳环发生p-共轭,其 as在1230-1200cm
–因1此。: 对共轭体系中的单键而言,则键强增强,振动频率增大。
精品课件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具体因素
❖ 电子效应 ❖ 空间效应 ❖氢键
精品课件
1)电子效应
a.诱导效应: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使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发生变
化引起K的改变,从而影响振动频率。
R-COR C=0 1715cm-1
;
1730cm -1 ;
R-COH C=0
R-COCl C=0 1800cm-1
;
1920cm-1 ;
例如:
基团
C C C=C C-C
化学键力常数(K/N·cm-1) 振动频率( /cm-1)
12~18
2262~2100
8~12 增大 1600~1680
4~6
1000~1300
精品课件
振动频率与基团折合质量的关系
基团
C-H C-C C-Cl C-I
折合质量 (m)
0.9 6 7.3 8.9
振动频率 ( /cm-1)
精品课件
2.3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3.1 分子中基团的基本振动形式
(1)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精品课件
(2) 峰位、峰数与峰强
1)峰位
化学键的力常数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
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短波长区);
反之,出现在低波数区(高波长区)。
例1 水分子
2)峰数
峰数与分子自由度有关。无瞬间偶基距变化
精品课件
红外吸收光谱的特点: 特征性强、适用范围广;
测样速度快、操作方便; 不适合测定含水样品。
引起化合物红外光谱的差异: 原子质量不同 化学键的性质不同 原子的连接次序不同 空间位置不同
精品课件
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横坐标:波长/λ或波数/cm-1。cm1
1
m
104
红外谱图有等波长及等波数两种,对照标准谱图时应注意。
精品课件
CH3 CH(CH3)2
b. 环的张力:环的大小影响环上有关基团的频率。
随着环张力增加,环外基团振动频率蓝移(增大), 环内基团振动频率红移(减小)。
精品课件
3) 氢键效应
氢键(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氢键的形成使原有的化
学键O-H或N-H的键长增大,力常数K 变小,使伸缩振动频率向
低波数方向移动。
纵坐标:吸光度A或透光率T。 A log(1 ) T
一般情况下,一张红外光精品谱课图件有5~30个吸收峰。
2.2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满足两个条件: (1) 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 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1) E红外光=ΔE分子振动 或υ红外光=υ分子振动
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
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化学键的力常数不同,成键原子的质 量不同,导致振动频率不同。
用红外光照射有机分子,样品将选择性地吸收那些与其振动 频率相匹配的波段,从而产生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