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应变能力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物所做出的反应。

语文阅读课一向被视作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在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生的突发情况有哪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应变能力有哪些?从以下方面总结:冷场;答非所问;答案不同;表述不完整;精彩的回答;突发情况。


教师课堂应变能力阅读教学基本应变能力突发情况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物所做出的反应。

应变能力是课堂教学过程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机智,它是教师适应、驾驭、调控等诸能力的综合体现。

语文阅读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个在平等的环境下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过程。

因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它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那么在目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突发情况有哪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应变能力有哪些?
一、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公开课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

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

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

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原因可能是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或不愿发
言没有自信,也可能因紧张等各种因素。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冷静,不能着急,更不能埋怨学生笨。

教师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种应对这样的冷场:
1.讨论探究。

这是一种常见的处理课堂冷场的方法。

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来发现、解决问题。

2.开路架桥。

有时,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或太笼统,学生百思难得其解,教师可以给他一张凳子,或设法降低高度调节。

3.语言调节。

课堂中出现冷场现象,有的会因为紧张而使思维停滞,只要给他们换一种环境或让他们调节一下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教师可采用激励或激将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

一句话,教师不能被“冷场”冻僵了,要有教育机智,想方设法改变冷场的尴尬局面,力求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答非所问”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对此,老师要持宽容的态度,或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加以肯定。

决不能一口否定或给予讽刺和打击,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听”和思维训练。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要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回答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

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
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解答。

三、表述不完整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课中往往会发生语言卡壳或者表述不完整的现象。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完整表达,首先应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轻易不要出口相救。

可以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渐渐养成独立完整表达的习惯。

当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其他学生来做补充使答案完整正确。

然后,让原来回答得不正确的学生综合前边学生的发言内容说出完整的答案。

四、学生的回答杂乱而没有深度
回答得杂乱,回答得没有深度,这说明学生理解课文只理解了表面内容而不理解其内涵。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达到其真正理解课文内涵。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讲读《东郭先生和狼》一文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东郭先生是一个愚笨,傻而愚蠢的人”这种肤浅认识上。

发现这个情况后,教师问:“东郭先生是个愚蠢的人,那么,他是个愚蠢到什么程度的人呢?”经过思考后学生回答说:“东部先生是个愚蠢到善恶都不能分辨的人。

”教师问:“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东部先生是个愚笨,傻,愚蠢的人。

而且是一个愚蠢到不能分辨善与恶的人,在以上这些见解中,哪一个见解最正确?为什么?”经为过思考后有一位学生回答说:“东郭先生是一个不能分辨善与恶的人。

”这个说法最为正确。

因为前三种见解只
从表面现象说出了东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最后一种见解却是从本质上说出了东部先生是一个善恶不分的人。

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说:“你说得很好。

这告诉我们看事物要从本质上看,不能单单看事物的表面现象。

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五、面对精彩的回答
在教学中,总有一名或几名学生能精彩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遇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因为自己感到满意,所以只是用几句赞赏学生的话或学生的掌声来结束这段教学而转入下一个环节。

然而,有经验的教师绝不满足于一两个学生的精彩。

他们会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案例:《东郭先生和狼》。

教师问“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位学生说:“农夫是一个聪明的人。

”另一个学生反驳说:“这位同学说农夫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不太确切。

因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主要不是农夫和东郭先生谁更聪明的问题,而要告诉人们的是人要善于分辨善与恶的道理。

”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比较精彩的。

一般地说,教师可能会大加表扬。

但这位教师却没有这样做。

他反而向其他学生问:“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这样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一名学生说:“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他做到了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一点。

”又有一名学生说:“他对东郭先生和农夫做了对比分析。

”听到学生的这些发言后,这位授课教师才笑着说:“同学们回答的和分析的都很好。

这说明一些同学以经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读书方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

”这样,
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很快转化成全班学生的共同认识,转化成他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六、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情况
人非圣贤,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老师自己也弄不清楚的问题,这也是很普遍的。

发生这类事情,教师也用不着慌张,更不能不懂装懂。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也可以运用反诘法顺利应变。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或者解答的依据不清时,教师不妨反诘应变。

“你是如何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你有什么不同看法?”等等。

这样可以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赢得思考的时间,然后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以引导,改变教学中被动的局面。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能够游刃有余地在课堂教学中指点迷津——让学生心悦诚服;面对分歧——“化干戈为玉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