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3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3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3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2004-05-24[center]2003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 [/center] [left]综述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环境质量状况 3、环境建设与管理 4、环境保护投入一、环境状况 1、水环境 2、大气环境 3、声环境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5、辐射环境 6、生态环境二、环境管理 1、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环境法制与监察 4、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5、环境科技 6、环境监测 7、公众参与8、环境信息化建设 9、国际合作与交流 10、环保产业 [b]综述[/b] 2003年,天津环境保护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全国一流,前所未有”工作标准,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简称“创模”)工作为目标,适应新形势、调整新思路、开拓新招法,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1%、 17.8%、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45.5%;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3元,增长10.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61元,增长10.3%。

2、环境质量状况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

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仍面临巨大压力。

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采暖期二氧化硫污染仍较突出,地表水体污染问题依然严重,近岸海域水质达标任务较重。

3、环境建设与管理在全市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创模”六大工程进展顺利,“创模”工作完成阶段性任务,为全面完成“创模”既定目标奠定了基础。

4、环境保护投入全市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废水与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以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等环境保护投入8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7.2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42 %。

[b] 一、环境状况[/b] 1、水环境概述引滦水源水质较好,引黄济津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景观水体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基本稳定。

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

状况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

引滦天津段总体水质、引黄天津段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体水质标准。

景观水体中,津河和水上公园水质较好,达到地表水四类水体水质标准;卫津河、子牙河市区段、北运河市区段次之,达到地表水五类水体水质标准;海河市区段、新开河、月牙河等河流受清淤和施工影响水质较差,总体为劣五类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全市16个国控水质断面中,10个断面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1个断面无水。

其余5个断面(含入境断面)未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无机氮和无机磷。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463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60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4724万吨。

全市重点源废水治理设施共833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84%。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53.01%。

全市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40995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9443吨。

全市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4557吨,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11175吨。

措施与行动在抗击“非典”、“引黄济津”水环境保护、应对50年一遇秋汛等突发事件中,水环境保护处理应急预案发挥了作用。

全市370家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建成废水处理设施。

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实现工程量过半,城市景观河道保护工程完成月牙河(二期)、四化河、北塘排污河等15.1公里的河道整治。

采用BOT方式建成的武清区第一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津南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大港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投入运营。

宝坻城区、塘沽新河、南排污河污水处理厂及武清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等4座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纪庄子污水处理厂28万吨/日扩建工程,咸阳路4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

2、大气环境概述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城市各类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明显,采暖期二氧化硫污染突出。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呈现加重趋势。

状况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3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6%;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7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7.2%;二氧化氮年均值为 0.05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3%。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市排放二氧化硫25.93万吨,比上年增加10.29%,(其中工业排放量为23.02万吨,比上年增加14.64%);烟尘排放量为10.26万吨,比上年增长5.23%(其中工业排放量8.65万吨,比上年增长11.15%);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20万吨,比上年减少14.36%。

措施与行动全市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按照《天津市2003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开展燃煤设施改燃并网工作。

2003年,全市建成区内共完成1241台10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改燃清洁能源或拆除并网工作,使全市燃煤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开展了扬尘专项治理行动,全市1000余个施工现场按照环境清整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清整;加强了道路扬尘综合治理,先后对8000余辆(次)未采取苫盖措施的车辆进行了处罚;开展了对冒黑烟公交车的专项治理;年检机动车合格率为88.21%,较上年有所提高。

天津市地方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3年10月起公布实施。

3、声环境概述声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仍是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

状况中心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0分贝(A),与上年持平,声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好”。

环境噪声声源按构成比例排序依次为:社会生活噪声52%,交通噪声30%,工业噪声15%,施工噪声3%。

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为68.2分贝(A),比上年下降0.2分贝(A)。

措施与行动修订后的《天津市噪声污染管理办法》于2003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调整声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噪声达标区建设。

通过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和公示制度、组织对建筑施工工地的夜查和拓宽道路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噪声扰民和交通噪声的控制。

开展了创建“安静居住小区”活动,市中心六区及塘沽区的17个居民小区被首批授予“安静居住小区”,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概述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危险废物产生量有所减少。

国内首座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基地——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成运行,实现了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的集中处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所提高。

状况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为643.58万吨,综合利用618.5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6.11%;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84万吨,综合利用量为 5.5万吨,处置量为0.3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0.72万吨,无害化处理量103.9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64.67%,比上年提高了 4.17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全市从2003年9月1日起,对纳入集中处置范围的3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平均每月处理医疗废物240吨,处理工业危险废物200多吨。

各部门收缴的1571公斤“毒鼠强”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大港垃圾处理场和汉沽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运行,双港垃圾焚烧处理厂与贯庄垃圾综合处理场(二期)开始建设。

5、辐射环境概述全市辐射环境质量基本良好。

电离辐射指标基本保持在环境本底范围内,电磁辐射指标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状况电离辐射监测的密封放射源应用单位68家,均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监测的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12家,均符合管理要求。

电磁辐射监测的15个移动通信基站、56个小灵通基站、摩托罗拉150MHz集群通信系统和部分居民小区配电设施,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措施与行动对全市放射性技术应用单位安装放射源安全管理在线监控系统,实施全天候监督管理。

辐射环境监测通过国家计量认证。

对放射源实行全过程管理。

天津市放射性废物库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保证了天津市放射性废物库的安全运行。

6、生态环境概述与状况天津植物区系组成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兼有东北区系、亚热带区系和少量的中亚区系、西伯利亚区系成分,有维管束植物1049种,占全国的3.87%,隶属于149科,597属。

天津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在湖泊、河底、沙地、洼淀、滨海地区等处有一些水生、沼泽湿生、湿生和盐生植被。

天津属于古北界华北动物区。

陆生哺乳类、大型哺乳类动物较少。

鸟类有235种,分属于17个目,48个科。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鹳、灰鹤等,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疣鼻天鹅、鸳鸯、斑嘴鹈鹕、金雕、白尾海雕和大鸨等。

全市共有9个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3.9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分别是:保护地质遗迹类的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天津蓟县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古海岸湿地和地质遗迹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措施和行动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

外环线生态林建设已完成了701公顷。

大港区和宁河县编制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西青区、汉沽区、武清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始组织编写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家首批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西青区中北镇和汉沽区大田镇已通过市环保局组织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预验收,并已申报国家验收命名。

截至2003年底,全市共创建市级生态村24个,局级生态村镇61个。

[b]二、环境管理[/b]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003年8月8日,全市召开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会议,做出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决定》(津政发[2003]109号),进一步明确了力争到2004年底基本实现“创模”的既定目标,并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绿化等“创模”重点难点指标和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系统安排。

经过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创模”27项指标全部完成阶段性任务。

2003年新建塘沽区解放路街、西青区大寺镇等18个市级环境保护模范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