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学》教学4——保险合同

《保险学》教学4——保险合同


案例分析1
• 案情简介:某年7月20日,纪某和妻子杨某在某市人寿保险 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员的动员下,同意参加保险,填写了 “终身寿险投保单”并交付了第一期保险费,纪某投保50 万,首期保险费6000元;杨雪梅投保100万,首期保险费 9000元,共计15000元。之后纪某夫妇出差到杭州。8月3 日出游,路遇大雨,下午5时许纪某夫妇所乘小车与一辆 大车相撞,两人不幸身亡,遗下老母李某和3岁儿子伟伟。 8月12日,李某凭着遗留的两张保险费收据,向保险 公司报案并要求全额赔付150万元。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未 体检、投保单未加盖“同意承保”章,而仅仅是公司行政 章,保险合同尚未成立为由拒付。但鉴于本案受益人特殊 性(一老一小),保险公司决定按两投保人不需体检的最 高保额共30万元理赔,并表示考虑可追加8万元作特殊照 顾费。双方协商未果,李某作为原告伟伟的法定代理人, 委托律师于第二年1月20日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 《保险法》第十三条 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 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 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人应当及时向 投保人签发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并 在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中载明当事人 双方约定的合同内容。
经投保人和保险人协商同意,也可采取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书面协议形式订立保 险合同。
判决
• 原告:张某,女。 被告:某人寿保险公司C县支公司。
• 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所签订的保险合同 合法有效,寿险公司应当按保险合同的约定给张 某支付保险金。寿险公司认为向金峰系故意犯罪 导致死亡,不应给付保险金的理由不充分,不予 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66条第 2款的规定,判决寿险公司给付张某保险金47688 元。
中级法院判决(同年6月):
1.驳回原告伟伟的诉讼请求。
2.被告某市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退回所 收保险费。
3.本案受理费由原告负担。
高级法院判决(同一年)
• 6月30日,保险公司再次与李某达成协议, 保险公司出于人道主义,同意一次给予通 融赔付费30万元人民币。至此,这起寿险 案终于划上句号。
该案判决及结果合理乎?
• 第十六条 除本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 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不得解除保 险合同。
四、保险合同的争议处理
1、 保险合同的解释
1)文义解释的原则。 2)意图解释的原则。 3)专业解释的原则。 4)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
2 、保险合同争议的处理方式
1)协商。 2)调解。 3)仲裁。 4)诉讼。
• 3.投保单上注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填写完本投保单和健康 告知书后,请向我公司业务员交纳首期保险费,并索取临时收 据。保险计划书、保险费正式收据及保险证将延后1至5天呈 送。”事实上,从投保人填具投保单交纳保险费之日起至投保 人死亡止,已经超过5天,投保单上的核保栏迄今仍是空白, 未署明拒保或缓保,这说明已经以加盖公司章的方式承保,保 险惯例上称之为默示表示的承诺。
美国与台湾的惯例
• 在美国人寿保险惯例中,也是由业务员代收首期保险费, 其习惯做法是在投保申请书里附有第一期保险费收据, 代理人收到首期保险费后,即填给此项收据。收据内载 有保险契约的临时条款,并且还常附有某些条件,例如: 投保人须交付第一期保险费;被保险人须于申请时依正 式保险单之所定为合同必须的条件;载明自申请日或自 经医生体检合格之日起生效等等。只要投保人具备上述 条件中的一项,就使被保险人在保险人正式承保并发出 保险单之前,享有保险契约的利益。例如在交付首期保 险费后,保险公司尚未正式承保之前,投保人一旦发生 保险事故,就有权利向保险公司请求赔偿。
• 二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66条第二款、第67条及《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一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判 决撤销原判,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 本案的关键,究其根源,在于保险合同是否成立, 而法律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
• 法官解释法律,即所谓“找法”,其结果无非是 以下三种:一是法律有明文规定,二是法无明文, 三是虽有规定但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不明确。 本案属于第二种情况,即法律对于待决案件没有 规定,这在法解释学上称为“法律漏洞”。这就 需要法官在具体办案过程中按一定方法填补法律 漏洞,从而正确处理案件。
• 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来讲,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 有三种:一是依习惯补充;二是依法理补充;三 是依判例补充
从法理上分析,该判决认为保险 合同不成立是有失偏颇的。
• 保险公司预收保险费,在承诺期限内保险公司又 保持沉默,法律上应推定接受投保人的投保要约, 从而保险合同成立。
• 一方面保险公司收受首期保险费,享受着保险合 同的权利;另一方面又无故无限期地拖延时间签 发、交付保险单,一旦在此之前发生伤亡事故, 投保人所面临的只能是“保险合同尚未成立、保 险公司不予赔付”的结局,这对投保人而言是绝 对不公平的。因此,保险合同是否成立应探究当 事人的真意,不拘泥于投保人是否持有保险单。 即使保险人没有签发保险单,只要从一定的事实 可推定其意思,也可认为保险合同业已成立。
张某在取保候审期间 自杀就是畏罪自杀的逻辑推理错误,纵然向是 “畏罪自杀”,也并不等于就是“因故意犯罪而 导致自身死亡”。《保险法》第66条第二款的规 定应当首先作肯定意义上的理解,对于法律条文 的选择性条款,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取舍,没有 约定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一方的解 释。寿险公司应当按保险合同支付受益人保险金。 请求二审依法公正判决。
原告:
• 1.投保人填具投保单并缴付保险费,合同成立的充分必要条 件之一的要约阶段已经完成;保险公司收取首期保险费就表示 其接受投保单,是承诺的具体表现与证明。
• 2.体检未完成的过错在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既未通知投保 人体检,也未对体检前这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严谨规 定。况且体检只涉及保险费问题,即使拒保也是身体原因,而 投保人死亡纯属意外,与身体疾病无关;同时原告方还当庭举 证证明保险公司曾经承保一例应体检而未体检的保险合同。
从习惯上分析,判决排除了保险 公司责任的做法是错误的。
• 在案件的辩论中,作为被告的保险公司就引用了 保险惯例,声称按照国际、国内众多的人寿保险 公司对长期大额人身险通常的操作程序,填写投 保单仅是“投保人向保险人递交的书面要约”, 只有经过保险人核保、投保人体检、保险人同意 承保,保险合同才能成立。然而,国际保险行业 还存在一项惯例,也可以说是一项原则,那就是 “投保人至上”原则--可赔可不赔的坚决赔。
争议:
• 被告 1.投保人填写投保单预交保费只是要约的构成部
分,并不表示收费后合同即成立。 2.按照规定,因两投保人的保险金额属于高额保
险,必须进行体检,即所谓“先体检后核保再承 保”,而投保人尚未体检,所以保险人无法确定 最终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用,故而保险合同并不 成立。 3.投保单应加盖“同意承保”章,加盖公司章不 能代表公司已承保。因此,被告方不承担赔偿责 任。
• 在我国台湾地区保险行业中,保险单或暂保单必须与交 付保险费同时进行;如果要保人在保险人签发保险单或 暂保单前,先交付保险费而发生应予赔偿或给付的保险 事故时,保险人应负保险责任。
案例分析2
• 案情简介:某年9月28日,张某向C县某寿险公司投保简 易人身保险,被保险人是张某之夫向某,张某是受益人, 保险期为三十年。双方所依据的保险合同是《某人寿保险 有限公司简易人身保险条款》,合同订立生效后,张某一 直依约缴纳了每月72元的保险费,一直交至被保险人向 某死亡时止。被保险人向某死亡前系该寿险公司聘请的业 务员,因涉嫌贪污被县人民检察院于投保后第四年的4月 15日立案侦查,该年5月1日向某在取保候审期间自杀身 亡。同年8月12日,县人民检察院撤销向某贪污案。张某 请求寿险公司按保险合同支付保险金47688元。寿险公司 认为向某系畏罪自杀,属故意犯罪导致死亡的情况,依照 《保险法》第66条、第67条的规定不在理赔的范围而拒 绝理赔。为此,张某诉至法院,要求该寿险公司支付保险 金47688元
法院判决
• 被保险人向某因涉嫌犯贪污罪,被县检察院立案侦查,在取保候审期间 自杀身亡,属于因故意犯罪而导致的死亡,寿险公司依法不应承担给付 保险金的责任。《保险法》第66条第二款的规定系选择性规范,而非强 制性规范,保险人有选择给付或不给付保险金的权利。本案被保险人向 某在保险合同成立满2年后自杀,寿险公司选择作出不给付保险金的行 为,符合法律规定,并未违法。由于当事人双方在保险合同中未对被保 险人在合同满2年后自杀是否给付保险金的情况形成条款作出约定,故 不存在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情况,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守法律的 规定。
• 《保险法》第十四条: 保险合同成立后, 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照 约定的时间开始承担保险责任。
2、 保险合同的履行
1)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履行。 2)保险合同变更及方式。 3)保险合同的中止。 4)保险合同的终止。
《保险法》有关规定
• 第十五条 除本法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 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保 险合同。
保险公司上诉
• 寿险公司上诉称:向某因涉嫌犯罪,在取 保候审期间畏罪自杀身亡,是典型的因犯 罪而导致死亡的案件,根据《保险法》第 67条的规定,不应给付保险金。且《保险 法》第66条第二款为选择性规范,而非强 制性规范,向某是针对保险公司犯罪活动 才自杀死亡的,保险公司应当拒赔。因此, 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张某的起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