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游记》21世纪综述

《西游记》21世纪综述

《西游记》的21世纪综述
《西游记》对于我们中国国人来说说是一部经典著作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手捧经典朗经诵读的文人墨客,或者是整天为柴米酱醋茶忙碌的街头巷尾,一提起《西游记》,一个精灵的猴头,一个笨拙的猪八戒,一个温文尔雅的唐僧形象就在我们的心里建构浮现,他们已经不只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现在他们已经住进了我们千万百姓的心中,或是成了久违的朋友,或是人生的挚友,生活中到处是他们“取经”的影子。

对于大众来说,一部小说的剧情,情节,人物对话往往成为他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但是隐藏在深处的更加闪光的东西,总是要在几代人,几十个年头的不懈努力才能让瑰宝掀去腐旧的外衣,重新延续了《西游记》的生命。

纵观整个21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对《西游记》这部宏篇著作从各个不同领域、学术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挖掘,在不懈的努力下为了呈现了一个不同的《西游记》。

比如,一些研究者开始从人文方面,对小说主角进行人物分析,其中,对孙悟空的人物分析成为了重中之重,李达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重新更多的见解:1 深层底蕴、全面把握2 奇人、奇物、神通广大3 聪明机智、善于斗争、积极乐观4 蔑视皇权、反对封建等级观念5 善恶分明、永远的英雄
而刘怀堂更加深入抓住了孙悟空的变化对他进行分析:孙悟空:1.个性的反差。

(1)前七回中的孙悟空个性鲜明。

首先是敢作敢为。

其次是铁骨铮铮。

最后是不畏权势。

(2)后一百零三回中孙悟空的个性。

首先是屈服权势,甘为前驱。

其次是唯唯诺诺,大卖人情。

最后是不辨是非,认敌为友。

2.才能的反差。

对于孙悟空的才能,学界也有概括,即神通广大、有勇有谋。

今据《西游记》稍加统计,以示是否如此(如附表)
回数妖怪何神说情悟空反应
第16-17回黑熊怪南海观音:做守山大神见上文
第20-21回黄毛貂鼠灵吉菩萨:带它见如来谢了菩萨
第29-31回黄风怪二十七星宿、玉帝心中欢喜
第32-35回金角与银角大王太上老君既是你这等说,拿去吧
第36-39回青毛狮子文殊菩萨既如此,收了去吧
第40-43回红孩儿南海观音有劳菩萨远涉
第44回鼋龙悟空自己宽恕了他你(摩昂)带他去吧,多多拜上令尊
第47-49回灵感大王南海观音好教凡人信心供养菩萨
第50-52回青牛太上老君欢欢喜喜
第65-66回黄眉童子东来佛祖悟空见此法力,怎敢违误
第69-71回金毛吼南海观音不敢违言
第73回蜈蚣精毗蓝菩萨感蒙盛德,敢不奉承
第74-77回狮子、大象、大鹏如来、文殊、普贤忙叩头谢了佛祖
第78-79回白鹿南极仙翁既是老弟之物,只教他现出本相来看看
第80-83回地涌夫人托塔天王多谢了!多谢了!
第88-90回九头狮子太乙天尊望空称谢
第94-95回玉兔太阴君不敢违抗
而对于猪八戒这样的第二重要男主角,研究者现在是更多融入了喜爱的评述,比如在对猪八戒进行人物分析时,在《西游记》人物形象探赜中王美淼王芳对他是这样分析的一、拙而不笨二、散而不懒三、勇而不懦。

不仅在人物分析方面研究者颇有建树,在其他的研究领域到处也可以看到《西游记》的影子,许多研究者开始将眼光投向了小说中看似不重要的女性形象上面,微中见著地体现了
《西游记》在特定时代中的独特性。

比如在小说《西游记》中三种典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中凌茜就对《西游记》这样分析:一、贤淑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塑造了贤良淑德式的传统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在往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或很少出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这类女性形象的肯定。

如铁扇公主。

二、狠毒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还塑造了众多的心肠狠毒、手段毒辣的女性形象,如魔白骨夫人、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比丘美后白面狐狸等等。

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吴承恩对女性的另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则来源于传统文化思想对作者吴承恩的影响。

三、勇于追求爱情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也塑造了一位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女儿国国王,她主动追求爱情和自己的幸福,这一形象的塑造与明代新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以描写神魔鬼怪而成为经典的著作,里面的神系也是成为了不少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的部分。

比如在《西游记》神系浅探中陈洪涛对神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系统研究:
一、《西游记》神系的构成
把《西游记》神系看作小说的神系而不是宗教的神系, 这个神系有神, 有佛教也有道教的神, 但是和佛教道教的神系进行比较, 它有它自身的特点。

( 1) 这个神系非佛非道, 作者尽量把佛道神系的神融为一个体系, 并给诸神安排一个作者认为合适的位置。

( 2) 神系的排位顺序从道教的角度来看是混乱的,如把四御之一的玉皇排在三清之前。

从佛教的角度看, 佛教之神的排位顺序又基本是符合佛教的排位顺序的。

( 3) 这个神系的许多神是佛道合一的。

如托塔天王、龙王、阎王、悟空、八戒、沙僧等。

( 4) 神的行为是人化的, 甚至可以说是世俗化的。

二、《西游记》神系构建间接体现了宗教融合历史
由于在西游里有大量的神仙出现, 而且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神仙,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西游时往往从宗教的角度去研究。

主要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 ( 1) 西游崇道。

( 2) 西游尊佛。

( 3) 西游宣扬了三教合一的观点。

三、从小说史看西游小说神系的形成
1、《西游记》的故事源起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历史故事。

2、宋代说唱艺术繁荣, 南宋时浙江温州一带出现了南戏。

中国戏剧艺术正式开端。

3、元末明初出现的《西游记评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使西游故事进入成形阶段。

在《西游记》里面也不都是到处妖魔鬼怪打斗的让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温馨唯美画面,特别是屡次都有的天竺,更有天竺少女围绕着唐僧跳舞的画面也让很多开始陶醉于天竺的美丽,纯真。

所以有研究者也从天竺民族风情进行研究,在《浅议西游记中天竺国风俗民情描写》中丁莉就对天竺和中国的几个方面区别进行概括,主要是从:一、关于文字和语言的差异二、关于饮食文化的区别三、关于官称的描写四、关于抛绣球风俗的描写。

历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者对《西游记》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比如《从儿童文学视角比较《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中柯慧俐就详细地分析外国小说《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游记的表现形式。

其次,《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在情境设置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除了现实的社会外,二者都存在着一个奇幻神异的世界。

无论是斯威夫特笔下神奇的海外岛国历险,还是吴承恩描写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奇遇,都为小读者营造出了一种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氛围,即奇幻神异的世界。

此外,由于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两部作品的虚构方式和叙述方式又有一些区别。

简单地说,即《格列佛游记》的结构整齐严谨,而《西游记》的结构则明显带有模式化的痕迹。

无论是在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还是表现手法上,《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童年情结打下
的深深烙印。

《西游记》是如此经典,所以自从88电视版的大获全胜,很多的导演也开始看准了《西游记》广泛的观众群与市场效益,所以21世纪以后,各种新版《西游记》接踵而至,占据了大部分的荧幕,引领了另一阵《西游记》热的高潮,不少研究者根据此现象,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比如在《从新版 西游记 惹争议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中左雪梅就四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西游记》的改编进行了概括:语境视角:一从历史到当代二、内涵重塑: 从理解到转化三、影像制作: 从商品到艺术四、受众引导: 从娱乐到提升。

不少研究学者也抓住了新老版一些艺术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比如:《电视剧《西游记》续集与老版的意境差异》中冯磊主要这样概括的:
一、特技与布景
在今天看来,前2 5 集的特效虽然简单原始,甚至拙劣穿帮,但在80年代的大陆电视剧制作史上,绝对属于高水准了,成为80后观众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

续集的特效,虽然视觉效果更炫,但没有体现出西游记独特的神话特色,混同于一般的武侠神怪片。

二、人物造型
化妆师王希钟为《西游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几乎调动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包括游历名胜古迹,欣赏民间雕塑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积累。

续集里从妖王到小妖,都没有狰狞的感觉,像戴着动物头套的卡通人偶。

三、叙事方式
从叙事方式来说,老版的主干突出,节奏紧凑,画面没有一个废镜头,台词没有一句是废话。

每一集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故事,缺乏一些变化。

续集里面采用了倒叙、闪回、插叙的方式,增加了一些插科打诨的情节,出场的人物也发生了细微变化,结尾处往往设下悬念,吸引观众期待下一集。

四、片头设计
老版和续集的片头风格完全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