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险法
(北欧) /f/200908/827d1ce8-fa94-4bf0-ae55-
c8b9c399d8c4.shtml
(美国 )/programs/view/OaasmNeHdpw/
与相关系统的关系
• • • •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 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
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与劳动者按劳获酬的分配方式相比,社会保障显然是一种收入 再分配方式。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社会保障制 度与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目标都是一致的。
所谓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 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形 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再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如果说再分配是 对初次分配的调节,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 可以视为对再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着政府再分配之不足。
平等
不平等
公平
不公平
1
3
2
4
社会保障与结果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
“1”代表按需分配的状况,是理想目标、最高纲领,既公平、又平等; “2”代表按劳分配,即公平、但不平等的情况; “3”代表平等但不公平,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就是这种状况; “4”代表两极分化。
世间能容忍的是1单元和2单元;不能容忍的是3单元和4单元。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
11月5日,深圳发生社保血案。56岁的失业人员倪顺义带着 锤子、菜刀和斧头来到深圳社保局,向社保工作人员李芳芳疯 狂抡锤。受害人头部受伤,加害人被关进看守所。这条新闻引 起社会的震惊和关注。 事件起因是倪顺义提前退休诉求遭阻。他认为自己做过 关于“铀”的工作,并长达14年。但是,其个人档案无“铀金 属机械加工”记载。按照现行政策,无原始档案记载,不能办 理“提前退休”。 “我的生路被堵死了”。在事发现场,双手是血的倪顺义 这样表示。下岗、失业、离婚,退休不成,生活窘迫的倪顺义 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惨剧。
论
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一)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规范调整的主要对象。
四个要素:劳动者加入用人单位,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劳动 者接受用人单位的组织和管理;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二)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 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归劳动法调整。这一 部分劳动关系具体包括: 1、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所用工勤人 员之间的劳动关系; 2、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职工之间形成 的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 社会保障的特征——对其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 表现出的各种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公平性 ——社会性 ——福利性 ——规范性 ——多样性 ——刚 性
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原则
•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制度目标在建立、 实施这一制度过程中应当奉行的基本准则。
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坏事。”( 犯人船的 故事)
—— 法制环境: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信用体系。
重点内容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新劳动合同法:突显社会法本质 (陶文忠) ——推广无固定期限合同可能会“养懒人”,加剧失业问题,甚 至断言《劳动合同法》有可能把好好的经济给搞垮了(张五 常)。 《社会保险法》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条例》等 ——缺憾一:政府责任不清 ——缺憾二:另设征收机构 ——缺憾三:制度细节定型失当 ——缺憾四:参保人权利义务不对等 ——缺憾五:结构失衡、条文赘繁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网络上,疯狂抡锤的暴行被“淡化”, 对倪顺义的“公愤”转化为“同情”。为什么出现背离常理的 社会反映?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贫富分化、地区差异、城乡差 异导致心理失衡;社保制度漏洞好权益真空等问题,导致政府 公信力遭受质疑;一些群体缺乏话语权,权益诉讼遭受挫折, 致使非理性声音高涨。
社会保险关系的存在一定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吗?
主要法规目录
法律 行政法规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司法解释
整体特点
立法层次低 内容有残缺且过于分散 执行效率低:严实的壁垒与轻易的逾越 与多种因素有关系 —— 制度设计:内容和程序。哈耶克说:“好的制度让
• ——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 • ——社会保障的服务形式 • ——社会保障的目标与功能
什么是社会保障?
•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 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郑功成 •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 社会保障是一种风险化解机制
•
•
三个本质属性
三种保障形式 ——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
•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生活保障系统。 •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标 ——完整性 ——协调性 ——层次性 ——动态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
社会保障的运行系统
法制系统
管理系统
监督系统
实施系统
——整体性和独立性并存 ——层次性与制约性并重 ——封闭性和开放性并行
课程安排
导论 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实施情况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 劳动法规问题的理论探讨 社会保险法规的基本内容及变迁过程 社会保险争议案例分析 社会保险法规的理论研究情况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规的综合争议处理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未来走向探讨
导
• • • • • • • • • • 一、课程简介 二、概述 1、劳动法 2、社会保险法 三、主要法规 1、法规目录 2、整体特点 3、重点内容 四、区别与联系 五、认识社会保险
•
•
•
•
各地的“土政策”
肥胖、养宠物、戴金戒指等都可能成为被“低保”政策拒 之门外的依据;低保生活条件相关的消费品作为比照。
街道工作人员拒绝他的 理由竟然是:“你长得太胖了。”
一对低保残疾夫妇,必须在7月底前将 小狗另行处理,否则不再享受低保。
认识社会保险从了解社会保障开始
•
• ——什么是社会保障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
。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 ——调整的关系不同。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 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优抚安臵等发生的关系。 ——主体不同。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 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社会保障 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民(劳动者)。 ——目的不同。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 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的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险时的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一个更多的为初次分配的公平,即我们所说的效率;一个是更多地为 再分配中的公平,即我们不平常所说的公平。因此,立法原则也不同。 ——调整模式不同。劳动法多层次的调整模式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自主协商 的成分逐渐加大;社会保障的调整模式是越来越强调国家的再分配作用,从社会福 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争议处理机制不同。劳动关系引发的劳动争议,由于具有某些私法关系的特点, 主要适用民事程序来解决;社会保障争议引发的争议,由于具有较强的公法性,应主 要采用行政诉讼程序。
《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
杨方方 yangfangfangany@
时代背景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群体性事件呈增加态势。据劳动保障部 统计,2006年,全国共发生百人以上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群体 性事件超过500起。据公安部统计,2003年,全国在岗、下岗职 工及离退休人员等劳动者参与群体性事件为144万人次,占全国 各类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次总数的46.9%,位居第一。此外,从 近年进入劳动争议法定处理程序的集体争议的情况看,也呈现 出持续攀升、高位运行的态势。另据已有的研究统计,在17个 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罢工行为的增长率是最高的。相比而言, 美国在1970年代的百人以上规模的罢工平均每年在100起左右, 1990年代下降到30起,而2003年只有14起。
社保缘何屡遭暴力
仅仅前一个月,江苏启东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一位 老人退休不成,持刀扎伤劳动部门工作人员。而在2008年,辽 宁宽旬发生一起带血的医保报销案,一名医保中心副主任死于 疯狂的刀下。 类似事件频发,让人心有余悸,也让我们反思导致社保 暴力案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原本是为参保人服务的社保工 作人员缘何屡遭参保人袭击? ——历史遗留问题(制度接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设计问题(缴费满15年才有资格领取是否合理) ——社保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 ——申诉渠道
——公平原则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责任分担原则 ——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法制性原则
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
• 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有无的决定因素 • 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保障的公 平程度 • 政治因素的作用是理性选择和推动作用 • 文化历史因素影响社会保障模式的设计和技术路规范的内容
• • • • • • • 社会保险制度模式与总体框架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筹资模式、计发办法、申领资格等 项目的具体运作办法 责任主体及责任份额 管理体制、监督机构、实施机制等 政府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需要规范的其他内容
3、其他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 组织、社会团体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未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中的非合同劳动 关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以及现役军人、家庭保姆、 自然人用工等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