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以日本现代设计风格为例摘要:工业设计的物质、社会、精神方面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其中物质层面最活跃多变,社会层面最为权威,精神层面最为保守并充分体验文化的特点。
如果把工业设计的内涵比作一个饼,三个层面就是被文化分割的三块,此消彼长。
比如,美国、德国的工业设计更注重其物质层面,而日本的工业设计更注重精神层面,其次是社会层面。
而禅宗的思想文化理念对日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工业设计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工业设计;日本;禅宗;简约;侘寂1 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当今是世界强国几乎都是设计强国,以美国为首的实用主义风格,德国为首的理性严谨的设计风格,以日本为首的简约设计风格,设计的提升与经济地位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但毫无疑问,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水平的提高。
就广义的文化形式而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精神层面。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物质层面是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外化形式,精神层面相对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而言则是文化的核心,而社会层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特点。
人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就是对其世界性的较好诠释。
工业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作品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它覆盖了三个文化的层面。
在工业设计的社会层面来看,从传统手工业伊始就形成了各种社会规范和组织机构,工业设计产品及其使用环境和使用对象一起将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人文思想等精神内涵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之中。
再就其精神层面来看,工业设计产品的形态、功能、材料、色彩、装饰等方面体现了人们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的情趣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工业设计的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又各有特点,其中物质层面最活跃多变,社会层面最为权威,精神层面最为保守并充分体验文化的特点。
如果把工业设计的内涵比作一个饼,三个层面就是被文化分割的三块,此消彼长。
比如,美国、德国的工业设计更注重其物质层面,而日本的工业设计更注重精神层面,其次是社会层面。
2 日本现代工业设计2.1 日本设计的文化特征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日本民族复杂暧昧、琢磨不透的多重性格。
使得这个崇尚礼仪、追求美感、讲究艺术情趣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穷兵黩武、残暴成性的民族。
如同日本武士道一样,刚强与优雅、残忍与温柔并存,构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相矛盾的秉性。
日本的设计艺术也是如此,它既简朴,又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温情的一面,又有张牙舞爪狰狞的一面。
图1 日本传统设计的荒诞美学来源:百度图片图2日本传统设计的人文情怀来源:百度图片日本的设计艺术常以一种传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内容的,有时它借助于鲜明的民族传统视觉符号,例如和服、茶道、和屋以及传统书法、传统绘画和传统民俗等饱含民族审美意味的图形,以典型的日本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
有时又在艺术的表现上不含任何的传统视觉符号,它超越了对视觉符号的表面形式关注,认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将人对视觉的通常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的感知。
同时对传统的图案进行简化,以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的智慧。
以传统的"空灵、虚无"禅宗思想为基础,融合日本艺术特有的"清愁、冷艳" 浓郁的色调,追求艺术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丰富了设计的视觉语言,开阔了对设计的思考! 日本的设计艺术以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姿态,去探索新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
如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五十岚威畅和原研哉的产品设计、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佐藤晃一的平面设计,都可以让观赏者从其设计作品中感受到一种"静、虚、空灵"的禅宗境界。
图3 典型日本家具设计来源:百度图片图4 日本现代室内设计来源:百度图片禅宗在日本能够独立而突出的发展,是因为禅宗的自然观,符合本土的神道教义,崇拜自然的思想,加上中世纪的日本民族坚守俭朴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简朴的审美趣味一拍即合,禅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动中留下许多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痕迹,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尽管日本的禅是从中国所学而来,但演变至今却发展出不同的风貌,由于日本人重视普遍性地推广提倡,甚至于社会各界亦参与,并努力使其生活化。
2.2 日式极简在很多场合,那些轮廓简洁干净、配色素雅的设计统统被称为“极简主义风格”,这可以说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错误,结果是阻碍了大众对设计独特个性美的欣赏。
“极简主义风格(contracted creed)”来自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一场减少主义运动,由密斯·凡德罗那句人尽皆知的名言“less is more”发展而来。
它推崇简洁的几何构成所传达出的美感,反对一切哗众取宠的装饰,以致达到与装饰主义风格相对的另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
这种趋势在20世纪中后期受到了批判,认为其“干枯乏味、没有人情味,缺少人文关怀”。
而日本设计师将极简风格拆解,将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和佛教所理解的境界融合在产品中,诞生了属于日本且在全世界风靡的日本简约工业设计风格。
要说到日式极简风格就不能不提到无印良品,要说无印良品就不得不提到原研哉。
无印良品是一个日本杂货品牌,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
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
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
产品类别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有。
图5 成都太古里无印良品店来源:百度图片图6 无印良品店内设计来源:百度图片无印良品成立于1980年,一开始由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和日本分销社当时的领军人堤清二创立。
原来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制造流程的彻底简化创造一批极其简单、低价的产品。
2002年,田中一光去世后,原研哉接任了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至今。
原研哉作为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及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他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图7 原研哉设计的收纳夹来源:百度图片图8 原研哉设计的笔记本来源:百度图片关于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在原研哉的《Designing Design》用了“Nothing,Yet Everything”来概括。
我引用他的一段话来阐述Muji的设计理念,“目前,充斥我们生活环境的产品似乎落入两大类,特殊的、昂贵的与普通的、便宜的。
第一组东西的竞争在于突出与否,通过使用新兴材料、眩目的外观及稀缺性提高品牌价值,拓展出一个追捧人群,以高价为荣。
第二组则由尽可能低廉的产品构成,通过大规模生产、最简单化的生产流程,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诞生。
”,“无印良品哪个都不属于。
无印良品搜寻最宽容的材料、生产方式与形式,从'简单'中诞生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美学。
而且我们省掉了任何被我们发现是不必要的生产程序,经过详细调研,我们也引入了丰富多彩的材料与处理技术。
无印良品带来的不是最低价的产品,而是自然的低成本的富足与好选择但非昂贵的范围。
”,“无印良品理念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原研哉提到的“再设计”的概念,无印良品可以说是“再设计”理念很好的诠释。
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说的“不是‘这个好',而是‘这样就好’。
”2.3 侘寂美学侘び·寂び这是两个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而这两重含义结合起来,便成为了日本的独有美学。
侘び的原意是简陋,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而战国时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便把这种精神与茶道追求的美学结合了起来,就是所谓:麁相。
麁相的日文原意是外表粗糙,内在完美,与中国的传统美学“秀外慧中”相对,讲究的是“陋外慧中”。
这体现在茶道上的精神就是:不刻意追求饮茶的地点、环境、摆设,茶器是否华丽、圆润、亮丽,是否由名家制作等等,仅仅追求一点,便是品茶时的“清静之心”。
由此可见,侘び追求的是一种无需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
寂び这个词,直接看上去,便理解了“寂静”的意思,但这词在日语中还有其他的含义。
寂び的发音是Sabi,除了写做“寂”,也可写做“錆”,这两个词在古语中是共通的,意思是“旧化,生锈”。
字的原义固然是来自于中文,但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的影响下,以及能乐的推动下,寂び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
这种美感与侘び的相似点在于,都在强调一种“不依托于外在”的美。
侘寂的含义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
图9 侘寂美学的石灯来源:百度图片图10 侘寂美学的神社来源:百度图片一般而言,日本美学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侘寂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无法圆满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
所以在日本的器物设计上,宁愿以雾面的表现处理取代亮面;宁愿以手工的手渍替代人工的光滑;宁愿以裸露的处理过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缝制,也因而观察许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呈现上述的特点。
图11 侘寂美学的矮柜设计来源:百度图片图12 侘寂美学的桌椅设计来源:百度图片3 结语工业设计以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理念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和审美的需求,它还需要承担和建筑、书本一样的使命——传承,工业设计作品需要烙印自己民族文化内涵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或大气、或雅致、或淡雅,但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设计这一步上,我国的工业设计已经落后发达国家很多,这或许是人们的脚步太匆忙,太需要追到前面的人影,但是匆匆前进中忽略了寺庙的钟声、湖水的潺潺和湖畔杨柳的呢喃,所以慢下来,听一听自然的声音,慢慢感受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
这时,真正的中国设计就会满地开花吧。
参考文献:[1]岱牧黎. 侘寂生活与设计[J]. 中国西部, 2014, (18).[2]陶云. 日本工业设计崛起的若干因素[J].美与时代月刊,2004,(8):49-50.[3]苏惠聪. 传统与现代并行——谈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特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12):59-60. DOI:10.3969/j.issn.1009-2374.2009.12.033. [4]金鑫, 李纶, 包金珠. 日本传统美学观与现代工业设计[J]. 中国市场, 2011, (19):41-42. DOI:10.3969/j.issn.1005-6432.2011.1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