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食品统计工作规范试行

绿色食品统计工作规范试行

绿色食品统计工作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绿色食品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规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结合绿色食品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绿色食品申报单位及获证单位。

第三条绿色食品统计工作以农业部“金农工程――绿色食品审核与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金农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统计数据库。

第四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及各地工作机构应加强对绿色食品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二章统计范围及指标体系第五条绿色食品统计范围:(一)业务范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包括绿色食品获证单位与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工作体系与队伍建设等情况。

(二)区域范围:全国、分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境外绿色食品情况。

第六条中心根据体现绿色食品产业的完整性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性的原则,设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统计指标体系(附件1)。

第三章统计数据采集与审核第七条绿色食品按产品类别设置统一的统计代码(附件2)。

编码方式如下:现行绿色食品产品5个大类、57个小类分别为一级、二级类别,现行国家农业、食品工业细分产品种类分别为三级、四级分类(未细分三级、四级的用00、00表示),每级编排2位数码,共8位数码。

各地工作机构应根据绿色食品申报产品类别,选定产品统计代码。

第八条绿色食品申报单位按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初次申报、续展申报)设立的统计指标,以及有关统计方法(附件3),填报“申报产品产量、产品年产值、年销售额、出口量、出口额、监测面积”等统计数据。

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工作机构)组织向金农系统录入统计数据。

第九条中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有关年度统计报表,由省级工作机构组织填报,审核后报送中心。

第十条省级工作机构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中心予以复核。

统计数据审核的重点是:(1)完整性。

填报的统计指标及数据是否齐全。

(2)规范性。

统计数据的整理、汇总、推算、报送等过程是否合乎要求,计量单位是否正确等。

(3)逻辑性。

统计指标及其数据之间的关系是否矛盾、数量关系是否平衡。

(4)合理性。

统计数据与全国或当地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业相关指标是否吻合。

第十一条年度统计报表数据统计及录入的截止日期为每年的12月10日。

第四章统计数据管理与使用第十二条中心和各地工作机构应建立绿色食品统计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原始记录、年度数据、统计报告、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的保管、移交、归档等工作,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统计数据库。

第十三条中心和各地工作机构应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加强对统计数据的管理。

第十四条中心每年编制《全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各地工作机构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制本地区《绿色食品统计年报》。

中心每年定期通过农业部信息网绿色食品子站(网址:)和中国绿色食品网(网址:)发布绿色食品有关统计数据。

全国和分地区绿色食品统计数据以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准。

第五章统计工作职责第十五条中心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绿色食品统计工作,包括统计指标设计、全国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审核和发布、统计报告编制、统计信息化与工作体系建设等工作。

各地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绿色食品统计工作。

第十六条中心标志管理处负责统筹绿色食品统计指标与统计报表设计、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整理、核对、分析与发布等工作,其他相关处室协助开展以下统计工作:(一)办公室负责核查全国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与队伍建设统计数据。

(二)认证审核处负责核查省级工作机构录入金农系统的统计数据,提供全国绿色食品检查员统计数据;(三)科技标准处负责提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指定监测机构统计数据;(四)质量监督处负责提供全国绿色食品监管员及企业内检员统计数据;(五)市场信息处负责统计数据网上发布工作;第十七条省级工作机构履行以下统计工作职责:(一)及时采集、审核并通过金农系统录入、上传统计数据;(二)填报中心制发的有关绿色食品统计报表。

第十八条中心相关处室及各地工作机构应设立绿色食品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并明确统计工作负责人。

省级工作机构统计工作负责人、专职或兼职统计员报中心备案。

第十九条绿色食品申报单位和获证单位应按照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和《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第十三条约定,客观、准确、完整、及时地填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中有关统计数据,并对填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各地工作机构统计员应对采集、录入、审核、填报、上传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与绿色食品申报和获证单位填报的统计数据的一致性负责。

第二十一条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应按照《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绿色食品统计工作职责。

第二十二条各地工作机构统计员应指导、检查和督促绿色食品申报单位填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中有关统计数据,对其提供的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统计数据,应予以及时纠正,并重新填报。

第二十三条中心和各地工作机构及其统计员在开展统计工作中应保守绿色食品申报和获证单位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四条中心和各地工作机构鼓励统计员参加国家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取得专业资质证书,并支持其参加绿色食品统计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建立统计工作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的统计员予以表扬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各地工作机构及其统计员有以下情形的,中心将予以通报批评:(一)未如实采集、录入、上传统计资料,所报统计资料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拒报、迟报、误报、漏报统计资料;(三)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六条本规范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绿色食品统计指标体系(一)绿色食品获证单位与产品1.当年获证的绿色食品单位与产品2.三年有效用标的绿色食品单位与产品3.绿色食品获证单位类型(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2)农民专业合作社4.绿色食品产品结构(1)类别结构:按5大类统计:农林及其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其它类产品。

(2)级别结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

5.境外绿色食品获证单位与产品(二)绿色食品产品年产量(三)绿色食品产品年产值(四)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五)绿色食品产品年出口量、出口额(六)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1.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瓜果、其它农作物)2.果园3.茶园4.林地5.草场6.水产养殖(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7.其它(包括蜜源植物、海盐与湖盐监测面积等)(七)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总量统计:建设单位数量、基地数量、基地面积、产量、带动农户数量、农民增收情况。

2.结构统计: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其它种植(养殖)业基地面积与产量。

(八)绿色食品工作体系与队伍建设1.工作机构: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专职、挂靠。

2.工作人员:专职、兼职;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

3.绿色食品指定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检测机构4.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附件2:绿色食品产品统计代码一、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01小麦02小麦粉03大米04大米加工品05玉米06玉米加工品07大豆08大豆加工品(1)熟制大豆(2)豆粉(3)豆浆粉(速溶豆粉)(4)豆浆(5)豆腐(6)豆腐花(豆腐脑)(7)豆腐干(8)臭豆腐类(9)腐竹类(10)膨化豆制品类(11)发酵类(12)大豆蛋白(13)豆芽(14)豆粕(15)其它豆制品09油料作物产品(1)花生(2)油菜籽(3)芝麻(4)胡麻籽(5)向日葵籽(6)其它油料10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1)大豆油(2)花生油(3)菜籽油(4)芝麻油(5)棉籽油(6)玉米油(7)米糠油(8)葵花籽油(9)胡麻油(10)亚麻仁油(11)茶籽油(12)棕榈油(13)橄榄油(14)色拉油(15)食用调和油(16)其它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11糖料作物产品(1)甘蔗(2)甜菜(3)其它糖料12机制糖(1)甘蔗糖(2)甜菜糖(3)其它糖13杂粮(1)谷物杂粮(2)豆类杂粮(3)薯类杂粮(不含马铃薯)(4)其它杂粮14杂粮加工品(包括杂粮粉等)15蔬菜(包括瓜果类)(1)蔬菜类(含菜用瓜)――叶菜类(菠菜、芹菜、大白菜、圆白菜、油菜等)――瓜菜类(黄瓜、冬瓜、丝瓜、西葫芦等)――块根类(萝卜、胡萝卜、牛蒡、榨菜等)――茄果菜类(茄子、番茄、辣椒等)――葱蒜类(大蒜、蒜头、韭菜、洋葱等)――菜用豆类(四季豆、豇豆等)――甘蓝类(花椰菜、芥蓝等)――薯芋类(土豆、生姜、山药、魔芋、葛根等)――水生菜类(莲藕、茭白等)――其它蔬菜(百合、厥菜等)(2)瓜果类(含果用瓜)――西瓜――甜瓜――草莓――其它瓜果16冷冻保鲜蔬菜(1)冷冻蔬菜(2)保鲜蔬菜(3)干制蔬菜(4)蔬菜罐头(5)其它冷冻保鲜蔬菜17蔬菜加工品(包括番茄酱等)18鲜果类(2)梨(3)柑橘――柑――橘――橙――柚――其它柑橘(4)热带亚热带水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其它热带亚热带水果(5)其它园林水果――桃――猕猴桃――葡萄――柿子――其它园林水果19干果类(包括坚果)(1)核桃(3)松子(4)开心果(5)红枣(6)其它干果20果类加工品(1)水果加工品(2)干果加工品(包括烘焙/炒制坚果与籽类)(3)其它果类加工品21食用菌及山野菜(1)食用菌(2)山野菜22食用菌及山野菜加工品(1)食用菌加工品(2)山野菜加工品23其它食用农林产品(1)农作物――水稻――高梁――薯类(包括作为粮食作物的马铃薯)――其它农作物(2)热带作物――咖啡豆――椰子――腰果――香料――其它热带作物(3)食用林产品――油茶籽――竹笋--人参――西洋参――枸杞――其它食用林产品(4)其它食用农林产品24其它农林加工产品二、畜禽类产品25猪肉26牛肉27羊肉28禽肉(1)鸡肉(2)鸭肉(3)其它禽肉29其它肉类(如兔肉等)30肉食加工品(1)生制品(2)熟制品(3)畜禽副产品加工品(4)肉禽类罐头(5)其它肉食加工品31禽蛋(1)鸡蛋(2)鸭蛋(3)其它禽蛋32蛋制品(如咸蛋、皮蛋等)33液体乳(包括巴氏杀菌乳、灭菌乳、酸乳等)34乳制品(1)乳粉(全脂、全脂加糖、脱脂、婴幼儿、中老年奶粉等)(2)奶油(3)干酪(4)炼乳(5)乳清粉(6)其它乳制品35蜂产品(1)蜂蜜(2)蜂王浆(3)蜂花粉(4)蜂胶(5)其它蜂产品三、水产类产品36水产品(1)淡水产品――鱼类――甲壳类(虾、蟹等)――贝类――藻类――其它类淡水产品(2)海水产品――鱼类――甲壳类(虾、蟹等)――贝类――藻类(海带、紫菜等)――头足类(鱿鱼、章鱼等)――其它类海水产品(海蜇、海参等)37水产加工品(1)淡水加工品――水产冷冻品(冷冻品、冷冻加工品)――鱼麋制品――干淹制品――藻类加工品(螺旋藻等)――罐制品――其它淡水加工品(2)海水加工品――水产冷冻品(冷冻品、冷冻加工品)――鱼麋制品――干腌制品(虾米、鱿鱼干、干贝、干海带、紫菜、烤鱼片、鱿鱼丝、休闲鱼干等)――藻类加工品(海苔等)――罐制品――其它海水产加工品四、饮品类产品38瓶(罐)装饮用水39碳酸饮料40果蔬汁及其饮料(1)果汁饮料(2)蔬菜汁饮料(3)其它果蔬汁及其饮料41固体饮料(1)果汁粉(2)咖啡粉(3)乳精(4)其它固体饮料42其它饮料(1)含乳饮料及植物蛋白饮料(2)茶饮料及其它软饮料(冰红茶、奶茶等)(3)其它饮料43冰冻饮品(1)冰淇淋(2)雪糕(3)冰棍(4)雪泥(5)甜味冰(6)食用冰(7)其它冰冻饮品44精制茶(1)绿茶(2)红茶(3)乌龙茶(4)紧压茶(5)其它精制茶45其它茶(如代用茶:花类、叶类、果类、根茎类、混合类)46白酒47啤酒48葡萄酒49其它酒类(1)黄酒(绍兴黄酒、即墨老酒、福建老酒、竹叶青等)(2)果酒(枸杞果酒、沙棘酒、山楂酒、蓝莓酒、桑椹酒、石榴酒、猕猴桃酒、五味子酒等)(3)露酒(参茸酒、三鞭酒、虫草酒、灵芝酒等)(4)其它酒(米酒等)五、其它产品50方便主食品(1)米制品(米粉等)(2)面制品(挂面等)(3)非油炸方便面(4)方便粥(5)速冻食品(水饺、馄饨、汤圆等)(6)其它方便主食品51糕点(1)焙烤食品――面包――糕点(月饼等)――饼干――其它焙烤食品(煎饼、烤馍片等)(2)膨化食品(米酥、雪饼、薯片、锅巴、虾条等)(3)其它糕点52糖果(包括糖果、巧克力、果冻等)53果脯蜜饯(包括果脯类、凉果类、话化类、果糕、果丹类等)54食盐(1)海盐(2)井矿盐(3)湖盐(4)其它食盐55淀粉(包括淀粉加工品)(1)淀粉(玉米、木薯、甘薯、马铃薯、红薯、小麦淀粉及粉丝、粉条、粉皮等)(2)变性淀粉(3)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等)(4)糖醇(山梨醇、木糖醇等)(5)其它淀粉56调味品(包括发酵制品)(1)味精21(2)酱油(3)食醋(4)料酒(5)复合调味料(如鸡精等)(6)酱腌菜(如榨菜等)(7)辛香料(8)调味酱(9)水产调味品(蚝油、虾油、鱼露等)(10)其它调味品、发酵制品(包括西餐调味品、调味食品原料、汤料、火锅调料等)57食品添加剂(1)食用香精香料(2)食用着色剂(含焦糖色素)(3)甜味剂(4)防腐、抗氧、保鲜剂(5)增稠、乳化剂(6)品质改良剂(7)营养强化剂(8)其它食品添加剂(柠檬酸、乳酸、酶制剂、酵母等)附件3:绿色食品有关统计指标与统计方法说明一、产品年产值(一)统计目的:主要反映申报单位的经济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