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理论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 Nhomakorabea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互动性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⑶框架(Frame) Minsky “Frame Theory” 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 要理解语句的衣衣,就要将其放入有关的框架 (认知域)中去理解,
Cognitive model On the beach
Other contexts Context 5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People, sand, waves, shells;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认知模型理论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基本概念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第三节
第四节
ICM和语义理解
ICM和转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认知模型的定义和性质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1.1 CM的定义和性质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CM):就是人 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 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 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沙滩认知模型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Context 1 “swimming” People, sea, wave; Walk, swim, dive
2.复杂认知模型
较为 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 其结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 ⑵属于“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 存在,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 合获得,而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
3.2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 体构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 主观因素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 对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 这些因素,因此ICM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 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想 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开放性、 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是 “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 能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 合现实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精确、很好、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 全不好。
⑶隐喻映射原则: 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 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该模型可 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 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⑷转喻映射原则: 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 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命题模型主要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 是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主 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总结:
Lakoff所使用的ICM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由 多个CM。相当于Langacker的抽象域,能体 现它的样本可视为范畴中的典型样本,或者叫 原型样本。CM、认知域、辖域、框架、图式、 常规关系可视为ICM的下义性概念,基本同一。 其中辖域包括基体和侧面。框架可包括静态性 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是由“脚本”来描写。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Money
Cars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 动、情感等最基本的CM。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 媒介。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当下 的理解和行动目的而建构的,是通过框架和认 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从神经研究的角度讲,心智空间中的成分可视 为将被激活的神经元,成分之间的连接则可对 应于神经元直接的连通,或叫“共激” (Coactivation)。
⑷常规(Stereotype) Putnam (1975 )提出的术语 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an idealiz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 normal case)
⑸脚本(Script) Schank& Abelson 1975, 脚本理论 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 程序的事件。 “去饭馆吃饭” 人物,道具,事件
融合理论之所以能够解释“新创结构”,就是 因为该理论强调了“融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 创新性,它是人类能够形成想象力的基础。其 过程类似于“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将会 产生新“物质”。如将两个输入空间“马”与 “角”进行融合,便形成一个虚拟的“独角兽” 新创结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形容词并不仅是说明名词的 特征,也不仅仅具有修饰、描绘作用,而主要 是能激活出该名词所处语境中的相关认知域, 通过概念融合会产生出新义,还可能会产生出 多个意义。 Red pencil红色的铅笔 笔的表面是红色的,写出来的字是红色的 记录财政赤字的笔……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3.1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⑴命题结构原则: 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征以及概念 间关系,具有判断的特点,是客观外界在心智 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 ⑵意象图式原则: 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 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CM和 ICM主要是意象图式。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⑴视觉幻影。 (Optical Illusion) ⑵视觉滞留 (Optical Persistence)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 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在事实和认识 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 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 体和主体的模型。
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 世界之间的差异。若用可直接理解的ICM来确 定词义,是词语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若通 过隐喻模型或转喻模型扩展而得到的意义,是 词语的引申义,或统称为隐喻义。
词义是通过ICM来解释的,而ICM与客观世界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情况,这就解释了语 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多变性,从而弥补了 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不足,因此ICM理论更为 全面、灵活,更具有解释力,充分考虑到了人 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才使得ICM 与真实世界之间有了种种等级关系。
2.2 融合理论
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 概念融合理论[又叫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或叫融合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融合理论( Blended The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