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题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选题方向通信技术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题目来源:学院毕业设计选题指南。
2、目的和意义:
切换参数的选择将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网络的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运营商的竞争将是网络质量的竞争。
因为优质的网络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质量之上的。
网络参数的分析和调整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网络质量和参数设置密切相关的码分多址系统来说,切换控制参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大的一部分。
切换策略和控制参数的性能优化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细致、完善的网络优化,可以充分降低全网的干扰水平,改善网络性能,提高呼叫接通率,降低掉话率,提高网络的数据业务吞吐能力,提高网络容量。
3、基本内容:对移动通信的简介,切换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几种切换技术的探讨,中国3G切换,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了蜂窝概念,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开始出现软切换技术。
目前,随着Mobile IP和IPv6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也引入了切换技术,并引入了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两种切换机制。
而在B3G系统中,切换技术更加复杂,是综合网络特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后在不同子网中的切换,属于垂直切换技术,蛋该技术不但保留了传统切换技术的的基本功能,而且能保证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最佳服务。
此处的“最佳”表现在切换过程中用户毫不察觉,切换后用户进入更为理想的网络享受和服务。
三、参考文献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庄宜松.《现代通信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刘连青.《数字通信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4].(美)普罗克斯等刘树棠译《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无线电通信技术[J] 作者:无;刊名: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5期).
[6].王卫东,高鹏,张英海.《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规划》[M]电子工业 2007年
[7].谢显中. 《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8].彭木根, 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比斯利 .《现代电子通信清华》[M]. 大学出版社. 2009
[10].陈吉,颜晓莉,李方伟,《TD-SCDMA系统中的接力切换研究》[M],无线通信技术,2003
四、毕业设计所使用的方法
通过对移动通信切换技术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查阅有关材料、书籍,了解各种切换技术的方法以及原理,并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以及定义未来的展望。
五、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六、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领导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
题目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技术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选题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
切换参数的选择将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网络的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运营商的竞争将是网络质量的竞争。
因为优质的网络服务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质量之上的。
网络参数的分析和调整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对于网络质量和参
数设置密切相关的码分多址系统来说,切换控制参数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却是对网络质量影响很大的一部分。
切换策略和控制参数的性能优化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细致、完善的网络优化,可以充分降低全网的干扰水平,改善网络性能,提高呼叫接通率,降低掉话率,提高网络的数据业务吞吐能力,提高网络容量。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WCDMA和CDMA2000是码分多址系统,在同频小区间所采用的是软切换。
而我国唯一具有技术知识产权的标准TD-SCDMA采用了创新的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与软切换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服务,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比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以及增加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
而与硬切换相比,接力切换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较高、切换成功率较低的缺点。
接力切换突出了切换成功率高和信道高利用率的优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发展现状
自从移动通信领域中引入了蜂窝概念,切换技术就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开始出现软切换技术。
目前,随着Mobile IP和IPv6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也引入了切换技术,并引入了快速切换和平滑切换两种切换机制。
而在B3G 系统中,切换技术更加复杂,是综合网络特性和用户要求等因素后在不同子网中的切换,属于垂直切换技术,蛋该技术不但保留了传统切换技术的的基本功能,而且能保证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最佳服务。
此处的“最佳”表现在切换过程中用户毫不察觉,切换后用户进入更为理想的网络享受和服务。
受和服务。
三、本文研究内容
1 通信系统的简介
2切换技术的基本概念
3通信系统中的切换
4中国3G的切换
5结论与展望
四、预期结果/研究计划/进度安排
1课题选择 2013.10.15-2013.10.31
2查阅文献学习和了解相关理论知识 2013.11.1-201.11.30
3提交开题报告 2013.12.1-2013.12.30
4完成设计初稿 2014.03.30-2014.04.01
5完成设计修改,定稿,PPT制作 2014.04.07-2014.04.30
6完成设计答辩 2015.05上旬
五、论文结构/论文体系/论文架构
1目录
2摘要
3正文,主要内容
4参考文献
5致谢
参考文献
[1].郭梯云,邬国扬,李建东.《移动通信》[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庄宜松.《现代通信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刘连青.《数字通信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
[4].(美)普罗克斯等刘树棠译《现代通信系统(MATLAB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5].无线电通信技术[J] 作者:无;刊名: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5期).
[6].王卫东,高鹏,张英海.《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原理与规划》[M]电子工业 2007年
[7].谢显中. 《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8].彭木根, 王文博.《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比斯利 .《现代电子通信清华》[M]. 大学出版社. 2009
[10].陈吉,颜晓莉,李方伟,《TD-SCDMA系统中的接力切换研究》[M],无线通信技术,2003
[11].TR25.834-410, TD-SCDMA Radio protocol aspects[S].
[12].TR25.931-410, UTRAN Functions Examples on Sig2nalling Procedures[S].
[13].陈泽强,《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4].王文博等,《时分双工CDMA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15].李小文、李贵勇、陈贤亮等,《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6].J.Kurjenniemi, S.hamalainen,T.Ristaniemi. System Simulator for UTRA TDD[C]. Proceeding of 5th CD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2000, Seoul:
p370-374
[17].SH Kang,A Zakhor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video streaming International Packet Video Workshop,2002
[18].SS Kanhere, H Sethu, AB Parekh Fair and Efficient Packet Scheduling Using Elastic Round Robin 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