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由表 1、图 1、2 可知, 什刹海地区的名人故居数 量较多, 主要集中在西海和后海附近, 名人生活的年 代从 19 世纪 30 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 除老舍故居 为其出生地外, 其余大部分故居是名人成名后的居 住地. 故居的建筑类型丰富多样, 既有王府、传统的 四合院, 也有西式洋楼.
60
3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及其开 发利用设想
作为旅游胜地, 什刹海地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 中外游客. 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对恭王府花园的参 观游览, 及以游览北京胡同为特色的胡同游, 游客游 览时间多为半天到一天. 宋庆龄故居和郭沫若故居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参观的人数也并不多. 因此, 如何开发和利用名人故居资源, 不仅关系到名 人故居的保护, 也关系到什刹海地区文化特色旅游 的发展. 3 1 实施分类管理, 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
四合院, 保护完好
现为 故居 纪念 馆对外开放
现为 故居 纪念 馆对外开放
马海德( 1910~ 1988) , 医学专家 ( 为 消灭麻 风病、性 病做出贡献)
后海 24 号
1950~ 1988
田间( 1916~ 1985) , 著名诗人
后海北沿 38 号院
1954~ 1985
张之洞( 1837~ 1909) , 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这表明对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 除在各种 媒体上加大宣传外, 更应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对什 刹海地区进行点、线、面多级、立体的文化旅游推介, 以引起游人的关注, 激发 游览的兴趣, 便于游客游 览. 编辑什刹海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简介和旅游图, 其 中突出标注名人故居的相关信息. 在一些较大的景 点、胡同游沿湖主要线路上设立旅游服务信息点, 游 客可以免费索取以上相关资料. 名人故居所在的胡 同口, 设置宣传指示牌. 在所有名人故居临街外墙的 显著位置, 悬挂统一制作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牌, 注明名人简历, 介绍名人故居、讲述名人故事. 3 3 结合胡同游, 开展以故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为了避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消失, 目前已经 非常有必要对现存的名人故居进行全面普查, 建立 完整的档案, 做到全面保护, 统一规划, 分类管理, 利 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 为便于管理, 应将名人故居 纳入什刹海历史文化名区的保护范畴, 尽量全部保 护故居及其周边建筑, 维护故居的历史原初性.
郭沫若故居、宋庆龄故居和梅兰芳故居分别属 于全国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什刹海地区 保护与开发得最好的名人故居. 马海德故居和田间 故居属西城区区级保护院落, 是比较完整的四合院, 这在目前的北京已不多见, 加之属于名人故居, 就更 显得珍贵. 以上五处故居应注重结合文物保护法, 避 免开发中的破坏.
第 28 卷 第 5 期 2007 年 10 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No. 5 Oct. , 2007
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张明庆1 赵志壮2 王 婧1
首先, 名人故居具有惟一性. 每一所名人故居, 因为名人的居住、工作、生活, 而承载着的历史与文 化, 真实地记录了名人生活的历程, 具有很强的历史 意义. 因此, 名人故居是唯一的, 具有不可替代、不可 再生的特点.
收稿日期: 2007 06 07
58
其次, 名人故居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有些故 居曾是昔日的王府, 有些故居属于宗教建筑, 有些故 居是传统的民居, 有些故居则具有欧式建筑特点. 名 人故居往往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 欣赏价值.
什刹海地区的湖光水色吸引了众多名人, 他们
或在湖滨地区居住, 或流连忘返于此, 使什刹海地区 成为历代名人荟萃之地, 是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相对 比较集中的地区( 图 1) . 在北京的名人故居中, 有 13 处被列入国家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什刹海 地区就占了 3 个, 其中两个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的名人故居, 均在什刹海地区. 2005 年, 我们对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表 1、图 1.
名人故居是什刹海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中最具有 潜在价值的项目之一.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不仅数
量多, 而且各类名人俱全, 故居的建筑种类多样, 适 合开展以故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由于名人故居 多分散在什刹海周边的胡同中, 胡同游已经成为什 刹海地区特色综合文化旅游项目的代名词. 为了便 于游客游览, 可以结合该地具有特色的胡同游, 对名 人故居进行分类, 设计旅游路线, 根据游客兴趣, 开 展以 逛胡同, 识名人, 访故居 为主题的专项旅游活 动, 深挖名人资源,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关键词: 名人故居, 旅游, 什刹海. 中图分类号: K 892
名人故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 是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 利用是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是开发、建设人文奥运工程和具有北京城市特色 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 对什刹海 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 200 份问卷调查可知, 47 5% 游客对什刹 海地区的名人故居很感兴趣, 希望了解名人的历史, 瞻仰名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但仅有 7% 游客知道 宋庆龄、郭沫若等名人故居, 绝大部分游客说不出更 多名人故居的名称, 更不要说他们的位置了. 什刹海 地区对于名人故居非常了解的居民也是凤毛麟角, 多数中、老年人只对自己居住的胡同和附近的胡同 比较了解.
四合院, 保护很好
保护
办公厅所有
周怀民( 1907~ 1996) , 国画家、书画鉴藏家
西海西沿 7 号旁门
1955~ 1996
未 实 行 挂 牌 普通小院, 保 护原 现为 其夫 人居
保护


59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年
图 1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分布示意图
图 2 在什刹海地区生活过的名人生卒年代
对于目前未列入保护的故居, 这在什刹海的名
第 5期
张明庆等: 北京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人故居中占绝大多数, 宜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 作为 区级保护院落切实加以保护, 以防出现故居被拆除 的事件. 未列入保护的故居以大杂院居多, 院内私搭 乱建现象严重. 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尽量予以拆除, 恢复故居建筑原貌, 对故居中的危房, 应采取修旧如 旧的办法, 切忌大拆大建. 3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知 名度
(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摘要
名人故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 是珍 贵的人文旅游 资源. 本文通 过对什 刹海地区 名人故 居现状 的实地 调查, 对该地区名人故居的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提出了 实施分 类管理, 加强 名人故 居的保 护; 加 大宣传 力度, 提高名 人故居的知名度; 结合胡同游, 开展以故居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建议.
2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
2 1 什刹海地区概况 什刹海 位于北京城区的 西北部, 包 括前海、后
海、西海及其临近地区, 是北京城内一处连片的人文 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名地. 这里目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古都建筑的原始风貌, 是 老北京风貌最浓郁, 人文意蕴最深厚的地区. 在北京 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 区的面积最大[1] . 2005 年, 什刹海地区被选为 中国 最美的五大城区 之一[ 2] .
自元代以来, 北京的历史与什刹海地区就有着 密切关系, 这里曾是大运河的北端, 是北京城区文物
第 5期
张明庆等: 北京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
古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亲王府花园, 市、区 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30 余处. 至今这一地区还保留着 很多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场所和传统城市景观, 如后 门桥( 元代大运河漕运终点) 、汇通桥( 北京长河引水 终点处) 、银锭桥( 银锭观山) 等. 周围 还有北海、景 山、德胜门与钟鼓楼等名胜古迹. [ 3, 4, 5] 2 2 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
从保护状况来看, 什刹海地区的名人故居仍未 受到应有的重视, 调查的 13 处名人故居中, 实施挂 牌保护的偏少, 仅占 38 5% , 做为 纪念馆对外开放 的只有 3 处, 其余多为民居和单位占用. 保护级别低 或没有受到保护的故居改建和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个别故居甚至在近期被拆除, 如梁巨川、梁漱溟故 居.
表 1 什刹海地区 名人故居现状调查表
名人简况
位置
居住时间
保护级别
建筑及保护状况 目前利用状况
郭沫若( 1892~ 1978) , 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
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前海西沿 18 号 1963~ 1978
全 国 重 点 文 庭园式四合 院, 保 现为 故居 纪念
物保护单位 护完好
白米斜街 11 号 1907~ 1909
陈垣( 1880~ 1971) , 历史学家、教育家
兴华胡同 13 号 1948~ 1971
西城 区区级 保 护院落 ( 0106 号) 西城 区区级 保 护院落 ( 0112 号)
未实 行挂牌 保护
未实 行挂牌 保护
四合院, 内部不详
四 合 院, 内 部 不 详,
第三, 名人故居具有思想教育性. 名人是所处时 代的精神象征, 而名人故居则是这种象征的载体. 名 人的高风亮节、意志品质对于今人, 尤其是对青少年 学生具有深远的思想教育意义, 是一座中华民族的 精神宝库.
名人故居是历史文化与建筑相交融的产物, 作 为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 名人故居是不可替代的旅 游资源, 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