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 1001.9O94)中风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证: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鉴别诊断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
吞咽功能状态分级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
评定方法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的一次咽下。
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的咽下。
3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分两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
5级:全量咽下困难,频频呛咳。
二、治疗方案
(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醒脑开窍。
药用熟干地黄30g,巴戟天20g,山茱萸20g,石斛15g,肉苁蓉15g,
附子6g,五味子5g,肉桂15g,白茯苓20g,麦门冬15g,菖蒲12g,远志15g。
2.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醒神开窍。
药用怀牛膝20g,生赭石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生龟版10g,生杭芍10g,玄参10g,天冬10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g。
3.痰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痰、醒脑开窍。
药用陈皮1Og,半夏lOg,胆南星lOg,白僵蚕lOg,天竹黄lOg,郁金1Og,石菖蒲l5g,远志l0g,水蛭2Og,当归6Og,桃仁lOg,红花10g,赤芍l5g,川芎10g。
(三)针刺治疗
1.应用时机:针刺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近部取穴。
3.针刺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吞咽困难患者,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法。
(1)项针疗法
主穴:双风池、双翳明。
配穴:舌中、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风池、翳明,针尖稍向内下方,刺入1-1.5寸。
廉泉、金津玉液,向舌根刺入1.2-1.5寸。
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电针治疗仪采用疏波(2Hz),电流量达到头部前后抖动,以患者耐受为度。
(2)醒脑开窍针刺法
取穴:风池、翳风、三阴交、内关、水沟
针刺方法:风池、翳风,均刺向喉结,震颤徐入2.5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1分钟,以咽喉部麻胀感为宜。
三阴交,直刺1.0-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
水沟,行雀啄刺,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
首次治疗先刺水沟、内关,以后可2-3日针刺1次。
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头体针结合疗法
取穴:
头针取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体针取穴: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
头针操作:沿头皮15°角斜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30毫米左右,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
每穴行针时间约30秒,可两针同时操作。
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肢体,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低频,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天2次,上午针患侧,下午针健侧。
体针操作:取风池、翳风(针尖对准喉结方向进针2.5寸)、廉泉、金津、玉液,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注意事项: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慎用本法。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吞咽功能治疗仪。
(四)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的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等。
(五)康复训练
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及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六)护理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3)作健康卫生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新入院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三日,改为每日1次,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3次,体温38℃以上者每日4次。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每周体重一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4)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准确、及时完成各项记录。
(5)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6)重症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7)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感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8)做好卫生宣教和指导合理饮食。
(9)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2.对症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据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五级:
痊愈:提高功能分级三级以上,或症状体征消失者。
显效:提高功能分级二级者。
有效:提高功能分级一级者。
无效:对功能分级无改变者。
(二)评价时间
可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将吞咽困难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治疗的观点尚缺乏认同。
(二)证候多样,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三)缺乏客观评价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吞咽困难绝对优势的指标。
(四)由于吞咽困难的实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措施
(一)创新研究思路
在现有诊疗方案基础上,对吞咽困难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认识,发展中医学的吞咽理论,阐明吞咽困难新的病机认识,纠正了目前治疗吞咽困难的片面性,制定较为统一的诊断及分型、疗效判定标准,提出前所未有的吞咽困难治则,开展多因素的综合治疗方法,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的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有关基础研究进展,集中力量攻关。
充分发挥中药复方制剂配合针灸治疗吞咽困难症的多途径、多靶点、多方面作用。
(二)难点攻关措施
(1)利用现有基础,结合古代文献数据挖掘,深化本病吞咽困难中医理论研究
(2)挑选或编制适合于吞咽困难的中医量化评定量表
(3)借助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对中医治疗吞咽困难症的某些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以及阴阳气血状态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