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哪些人适合吃黄芪

哪些人适合吃黄芪

黄芪的作用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

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①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

③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常用配方举例:(1)黄芪口服液(市场商品):适用于黄芪主治范围的各种病症。

(2)玉屏风口服液(市场商品):由黄芪、白术、防风制成。

每服1支,日服2—3次,适用于表虚自汗,易于感冒者。

另有玉屏风冲剂、散剂和丸剂,功用和玉屏风口服液相同。

冲剂每服1—2包,日服2次;散、丸每服5—9克,日服2次。

(3)补中益气气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制成小粒丸药(市场商品)。

每服5—9克,日服2—3次。

适用于脾胃气虚,饮食乏味,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容易出汗,劳累后或感冒后低热不良;气虚下陷,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久泻等病证。

(4)黄芪黑鱼汤:生黄芪30克,黑鱼1尾(约500克),将黑鱼去鳞和内脏,放砂锅中,黄芪纳入黑鱼肚内,加水适量及少量调味品,用文火将黑鱼煮烂后,喝汤吃鱼。

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注意:咳嗽痰多,食积胸闷,感冒发热,阴虚内热,热毒疮疡等均不宜使用。

(吃黄芪就要吃健康的好黄芪,农民当归哥家的原生态黄芪,让您吃的健康,用的放心。

黄芪当归汤适合这种体质吗?偏瘦,怕热,不太怕冷,容易上火便秘有黑眼圈,有色斑。

医生曾把脉说气虚血虚,给开过黄芪枸杞泡水喝问题补充:月经量一般,不多也不是很少,六、七天量不多时间偏长,如果能喝比例是多少今年体检B超检查出有很小的肝脏血管瘤,还有小叶增生,月经周期比较准。

确实是上半身尤其头颈处出汗,怕热怕到快到夏天都很害怕,出汗流水一样,耐冬不耐夏。

今年感觉好一点。

应该怎样调理呢?我们这儿也实在找不到什么好中医。

满意回答气血两虚这个题目太大了,很多人都气血两虚,但是偏重点不一样了。

本人不是医生,久病后对养生比较有兴趣就看了些这方面的书。

根据你的简单叙述。

我觉得你大概是血瘀型,血虚的症状比较明显一点。

血虚一般体型偏瘦,气虚则偏胖,而且你脸面部分容易沉积黑色素,通常都是血瘀于内。

体内有淤血还容易上半身尤其头颈处出汗,不知道有没有这症状?黄芪偏向补气,枸杞滋阴补肾,是不错的滋补品。

但是温补性的药,上火发炎的时候尽量别吃,火上加火恐怕对身体无益。

综合起来看,我觉得应该多吃点活血化瘀,滋补脾胃的药食。

阴虚,血瘀的症状为甚么给你开的是阳虚,温补的药,我有点搞不清楚是你对自己的症状叙述漏掉了重要的地方呢,还是医生的问题?其他回答1、怕热,不太怕冷,容易上火便秘,应该是阴虚火旺吃【知柏地黄丸】治疗。

2、可以吃。

你这是属于血虚发热,夹有瘀血。

可以用黄芪当归汤加活血的桃仁红花,加上滋阴的枸杞,熟地什么样的体质适合吃当归和黄芪?当归和黄芪有补气血滋阴的功效的,有气阴虚的情况服用当归和黄芪较好。

那些人适合服用当归粉当归粉适合血虚的人,及月经不调的人服。

青春痘(痤疮)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也与中医肺胃肠等积热或湿热等有关,痘发时需要内服药与外用药同时治疗,也可以中医中药治疗。

或服维胺酯,外涂水氯叮,维甲酸软膏等。

并应从饮食上调节,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

党参黄芪当归适合什么人喝?回答党参黄芪当归,这3这个中药是补气、补血的,只要有气血虚就是可以用,不单单针对某一个年龄阶段。

但是一般中老年人气血虚的情况会比较多见一些,所以中老年用的比较多。

你的情况如果有气血虚、乏力等症状,是可以用这个药物的。

年轻人如果出现气血虚也是可以用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吃黄芪?回答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l)慢性肾病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氽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

去黄芪,吃肉喝汤。

一只鸭可分3天吃。

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①高血压病:本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本人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糖尿病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本人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4)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本人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5)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6)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