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伴随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适应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提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式;质疑;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改革中,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学识、修养、心态都贯彻于教学始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素质水准高的教师一定能教出优秀素质的学生。

教学改革的实质是思想的改革,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武装自己。

1.要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教师要衣着得体、谈吐大方,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展现出很好的精神面貌。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有创造性,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学习的兴奋点。

学生钦佩自己的老师,自然对这一学科感兴趣。

那么,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师就能有效地展开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2.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认真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放下严肃说教的身架,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感到亲切,没有压力感。

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每一名学生,没有优劣生的区别,尤其对学习跟不上去的学生,要多督促、辅导。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进步的信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的讲课要讲究语言的感染力。

语气、语调能引人入胜,使人精神饱满。

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表现语文课文的魅力。

同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通过自己外在和内在的教学表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要真正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思维模式,通过新的学习方式,有效接受教师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亚里斯多德也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也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古语。

所以,质疑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疑问的产生,
是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动力。

解疑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了求知的欲望,问题随之产生,在疑问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古人说:“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的学生学习侧重掌握课本上和教师讲的知识,不会提问,也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认真学习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眼光去看问题。

任何知识都不是无懈可击的,要用创造和开拓的思想,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这也是素质人才的一方面。

学生通过质疑,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学进去,学会了理解和分析问题,改变了只靠教师灌输文本来学习的形式,成为学习的主人。

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

比如,给学生指点学习的范围,让学生找出中心思想、作者意图、段落联系等,让学生在内容中找问题,拓展思维。

让学生脑海中有为什么的疑问。

还可以通过比较法,把相关体裁的文章,词语等作比较,思考相同和差异之处。

同时,教师可以用提问学生的方式使他们学会思考,拓展思想的深度、广度,进一步理解内容,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让学生在学习的深入中不断地提问,这一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质疑中学习了知识,发挥了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

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

所以,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用一本书,一根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埋头做笔记,做练习就达成了学习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知识也提出多元化的要求。

新时代的中学生在大环境下,需要掌握多元化的学习知识的途径。

因此,教师要让教学手段多元化。

比如,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联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

体验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作为写作素材;订阅课外读物,拓宽学习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在课堂上开展诗歌朗诵,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如植树活动,让学生体悟课文中对劳动者的描述。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中。

多媒体通过画面,声音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枯燥静止的书面内容生动化,对吸引注意力,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掘学习潜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是学习的领路者,学生决定自己能否学到知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总依赖于教师的鞭策、提醒,要创造性地去思考、探究。

发现问题,找出规
律,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融入到集体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调动了思维的活跃性。

正确认识竞争意识,在赶超的氛围中激励学习的进步,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当今社会,个人只有在团队的协作下,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素质教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事业长久性的重要任务,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教师也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善于总结和借鉴教学改革的新经验,用于探索,适应现化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