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文化资料

陶瓷文化资料

1、为什么陶不上彩?首先,陶的概念,跟上不上釉,没有必然关系。

宜兴紫砂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上釉,但,这属于紫砂自身材料工艺特征的问题,因为紫砂泥的颗粒细腻,而且有很好看的云母光泽,肌理非常滋润,加上紫砂的烧成温度比较低,不上釉反而更美,造就了紫砂今天的独特工艺。

明清的紫砂器也有上釉的,但是效果远不如素胎美观,后人也就不去研究了。

2、关于陶和瓷的区别从硅酸盐化学的角度,可以说,陶瓷没有绝对的界限,都是硅铝化合物。

纯度越高,越具备瓷的特性,而所谓的陶,就是因为硅酸盐里含有各种杂质,如:铁,锰,钛,等等的金属化合物和硫化物等。

降低了泥料的白度和温度,以及物理强度,密度,等,就被称作陶了。

自然界有各种状态的陶瓷泥料,所含的杂质,以及化学构成不同,有多样的物理化学特性,也被分为各种名称,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杂质的含量多少不同,事实上无法绝对的划分谁是陶,谁是瓷!所谓的陶瓷的区别,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人文传承前提下的习惯称谓。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除了景德镇的瓷器和一些粗陶,事实上,多数情况下的产品,应该称作"炻器"!所谓炻器,就是我说的非陶亦非瓷的东西,由于它也很白,干脆就"冒充"瓷器。

釉:釉,很有趣,其实它还是硅酸盐,本质上还跟瓷是一样的,跟玻璃也是亲戚,(但由于比玻璃复杂,不可以简单理解成玻璃,)只要釉和泥胎在收缩率上一致,无论陶或者瓷,都可以和釉结合烧成。

(关于为什么本质一样以及陶瓷材料的收缩率,这里省略了吧,再扯就成论文了!)最后,我想强调一个貌似题外话的概念,关于陶,瓷,没必要用材料本身,去区别贵贱。

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瓷,适合细腻抒情的表现,而陶,适合粗犷厚重和趣味,如同我们看中国画,你不能用工笔画和写意画的种类来判断其品格的高下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慢慢认识真实的陶瓷,领会由陶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情趣!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以强烈的生命热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艺术精品,这些陶瓷艺术品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容了中国人深沉婉约、融于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情怀。

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你也许也知道,英语中,大写“China”是中国,而小写“china”则指的则是陶瓷。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事实举世公认,陶瓷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联系,中国人对陶瓷也有着特殊的情感。

陶瓷艺术品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景德镇陶瓷文化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瓷都,它是陶瓷艺术之城,也是陶瓷文化之城。

千年的窑火,烧出了精美无比的瓷器,也烧出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文献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始于汉代,从发掘的五代、宋、兀、明、清等封建王朝的胜衰、兴亡,经历了若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

发展到明、清(前中期)时期,不仅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当时的瓷业生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正因为此,伴随景德镇而生的陶瓷文化也应是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景德镇经济中的特色产业。

陶瓷文化和民间传说作为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1.太平窑的传说太平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

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次到过景德镇。

清兵的头目为了死守住景德镇,堵住江西通往安徽的通道,下令将镇上所有的烟囱和瓷窑拆掉,以便用它的砖头筑起一座座工事,抵抗太平军的攻打。

当辅王杨辅清率领的太平军已逼近景德镇。

清军知大势已去,只好撤退逃命。

逃走前,将瓷窑烟囱,予以破坏,炸毁。

而当太平军开进景德镇时,却是下令打开官府的粮仓和金库,并要富户拿出钱粮,然后将米和钱分发给穷苦百姓。

中秋节到了,大家准备与太平军一起欢庆,但此时的景德镇已是一片萧条景象。

一位老窑工说: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

于是当晚,只见各处火光闪闪,火焰冲天,大家欢乐到深夜。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烧“太平窑”。

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2.风火神童宾传说在督窑官唐英专门撰写《火神传》中:“神姓童名宾,字定新,饶之浮梁县人。

性刚直,业儒,父母早丧,遂就艺浮地利陶。

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荒,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乞器之成。

”后人为纪念童宾舍身就瓷工,便将其作为风火神供奉,童宾烧造的就是著名的青龙3.“知四”肉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

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

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

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

一气之下,他把碗砸了。

蒋知四是条好汉,为人豪爽,爱打抱不平,于是冲到老板面前质问他。

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哇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

”“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

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

不久,郑老板勾通了官府,把蒋知四抓进衙门。

在里面经过几番折磨,蒋知肉给弄得死去活来。

而蒋知四的顽强不屈使得最终被剁了头,可坯房佬还是不复工。

“要肉”的风潮越闹越大,窑户老板见杀鸡给猴看不顶用,只好答应瓷工每月十二两肉。

瓷工斗争赢得了胜利,高兴地将这种肉做成味道鲜美的佳肴。

先将肉洗清切细,配上大菜,豆豉,便放到锅里爆炒,然后放进豆腐清煮。

肉煮好了,先还要行一套规矩:在坯架上,摆上三块坯板,搭成一个烧香的台子。

接着放爆竹,供肉祭奠,行完这套简朴的仪式,才能享用一个月唯一的一餐肉食。

镇上的瓷工们为纪念这位英雄,把这餐肉食叫“知四肉’,而“知四” 肉现在也已经成为景德镇的一道名菜。

4.各类窑变传说《玉杂俎》卷十二谢本:“景德镇所造,常有窑变之。

不依造式,忽为变成,或现鱼形,或浮果影。

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童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

故精气所结,凝为怪耳。

近来禁不用人祭,故无复窑变。

一云:恐禁中得知,不时宣索,人多碎之。

” 窑变观音:朱彝尊《日下旧闻》戴:“明神宗时,李太后欲得一瓷像奉之。

举念间、景德镇瓷窑中器化一庄严法像,绿衣披体,晏坐支颐,两膝低昂,左偃右植,手轮梵字,篆法宛然。

献之阙下、懿旨命供于报国寺内、俾都人咸知敬礼、今京师所谓窑变观音是也。

”清乾隆曾题诗以记。

相传此观音为清宗室庆宽据为已有,辗转归于张翼,也有的说已经流落到国外。

窑变龙船:梁同书《古窑器考》:“万历十六年诏烧方筋屏风不成,变而为床,又变为船,其中什物,无一不具。

” 窑变异畜: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

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

一人跃人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竟传窑变。

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景德镇自古以来是瓷业生产城市,是开放的工商业码头。

正因为此,商贾往来的很多,镇上的居民也比较混杂,各地的人都集中在此地,所以有“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之说。

而来自各地的人们都有其本地的风俗习惯,经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

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

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

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

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

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

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陶塑奇迹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

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汉代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呈现出与秦代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塑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其场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样注重写实,力求形态的逼真和细节的刻划,而是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精神内涵,注重传神之处的刻划,不拘细节的真实,强调动势和表情语汇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现出一种豪放雄迈、飞扬流动的美学格调,而这正是汉代的时代审美特征。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民族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心理、文化现象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