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设计《前方》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鉴赏散文的能力,他们刚刚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对“思乡”这一人文母体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初步具备肩上散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对人生的感悟不深,而作者的感悟也有些虚浮,对“家”的概念还停留在具体层面,无法切身体会“家园之思”,深入理解“精神家园”这一人文内涵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来感悟文章内涵。
让学生能够触摸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一是要课前预习熟读文章,二是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思维。
所以要把文本转化为教学目标,再把目标转化为情景性问题。
另外,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就读后感受和预习疑难进行探讨交流,为课堂师生互动做好铺垫。
高中生大多喜欢冒险,渴望独立,对远方对流浪充满了一种理想的梦幻般的期待;又加上大多是寄宿生,为了求学现在终于离开家,由当初的幻想和兴奋到后来的失望以及对家的越来越浓的思念和依恋,这种从离家到思家想归家的情感转变很容易体会和把握。
而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实质上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困难。
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适时适事的引导它们,设计开放式的话题,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前方》效果分析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语文的核心知识来命制题目,既有基础知识,又有适当的延伸。
基础知识基本涵盖了本课主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得不够扎实,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字,可见学生日常积累做得不扎实。
造成不同读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字义词性不同;二是书面语与口语不同;三是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
这一些都要向学生说明,有利于识记。
第四题的近义词辨析出错也比较多,两个“以致”“以至”要分析清楚。
解题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知道词语的准确意思,只凭感性认识对词语的词义作出判断;②不知道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与语法功能,只凭表象作出判断;③不注重审查题干的语境,只凭感觉对词语的使用作出判断。
针对问题要指明近义词的辨析方法:(1)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
(3)审视词语使用的适用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达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学生理解基本到位,但是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能力欠缺。
现代文阅读第8题“细柔”信息来自第⑤段,“温暖”信息来自第⑥⑦段,“金黄色”信息来自第⑥段,“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信息来自第⑧到⑪段。
文章开头和结尾说的是沙漠,信息不会来自那里。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第9题第(1)点是在文中第⑫⑬段提取的信息。
第(2)点是在文中第②③段提取的信息。
这道题我们要注意题干所给的信息。
一是“从全文看”,提示我们提取答案的信息所在的范围。
这样我们的目光就不会局限在中间部分。
一是“重逢”的狂喜,提示我们“以前是相识的”。
再有答案中不能少“大沙漠”字样,因题干中明确地问“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这“沙漠”是连接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有时候提炼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所谓要点,就是文中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对于这类题,可以采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
如果涉及的范围大,提炼要点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这时,就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分清干扰信息和所需信息,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信息来。
经过本节课学习指导,学生理解到位,收获比较大。
《前方》教材分析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收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二版块“乡关何处”里。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体进行梳理。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进行扩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前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非常契合这一点,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
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
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我准备这篇课文时,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摄影散文学生首次接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选择了大量与故乡、精神家园相关的图片做背景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二是这篇文章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三是《前方》涉及的是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一幅摄影作品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的思考,所以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是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并知道其特点;第二,理解关键的字词句,学习摄影作品联想和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第三,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前两个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三个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前方》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
作者由摄影作品切入对摄影作品的解读,由摄影作品解读过渡到对文本的解读,重点抓住文本中三个主要句子“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到家无家”展开学习,所以要重视学生自己对摄影作品和文本解读,鼓励不同意见,适时开展学习讨论教师在合适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更深入的引导鼓励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最终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理解人生之路中奋斗的意义。
本文有一定难度,准备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预习和自主探究为主,主要是发现问题,为第二课时的质疑和探究做准备。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简单来说,就是导入新课、了解体裁,研读文本、探究疑难,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也就是说我将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两个核心观点、三个关键句,多层次多角度地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适时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其中第一个观点“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相对浅易,可以自主完成;第二个观点“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
这样设计结构由易到难,方法指导上涉及信息筛选、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等,最后再让学生准备好的评点、评出优劣,老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最后的感悟升华,再结合图片,以感悟和练笔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所感所得,让学生在心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引领学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情感丰富的人,更好的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教化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文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有的新的追求。
对这篇思辨性很强的散文,本文要凸现摄影散文直观性和人文性,相互交叉,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细致而抽象的情怀,让学生的心中存有感动,生发感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都有切实的提高。
《前方》评测练习一、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迁徙()袭击()按捺不住() 憔悴() 惶惑() 温馨() 水中之屑() 抛锚()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焦燥()口干舌躁()篇副()幅()射磐香() 磬()竹难书罄()石巅簸() 陡鞘() 山涯()3、成语积累。
(1)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2)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力。
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戏曲、音乐、小说等时的忘我的精神状态。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______场面。
(2)那个可避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______一派苍凉。
(3)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A.宏大体味以致B.宏伟体会以致C.宏大体味以至D.宏伟体会以至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迁徙畏葸膝盖晨曦B.崔颢耗损浩大嚎叫C.温馨钟磬歆羡薪水D.召唤诏书棹浆肇事6、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焦躁钟磬噪音音容笑貌B.干燥安宁徒劳众口烁金C.劳顿宏大惶惑仓皇失措D.抛锚戈壁盘缠良辰美景7、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奥运会乒乓球团体决赛的结果几分钟后就要揭晓了,我紧张地盯着屏幕,而小弟弟却在一旁大喊大叫扰乱我,说了几次也不听,简直按捺不住,真没办法。
C.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D.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绵绵土(牛汉)①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
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②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
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
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③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
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
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④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
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
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⑤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
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
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
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⑥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
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
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
”她常常说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