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量平衡法开采试验法解析法数值法地下水水文分析法 (岩溶管 道截流总和法地下径流模数法流量过程线分割法水文分析法中的频率分 析 4.重复量计算 (1 重复水量包括以下几项 : 1 山丘区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重复 ,即山区河川基量 2 平原区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重复 ,即平原区河川径流量 , 有时还包括来自平原区河川径流量地等项 ; 3 山丘区河川径流量与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重复 ,即山丘区河川径流量 流经平原时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包括等项 ; 4 山前侧向不计量 ,是山丘区流入平原区的地下径流 ,属于山丘区 ,平原 区地下水本身的重复 ; (2 重复量 :D= 5.产水系数 产水系数 = 区域水资源总量 /降水量 (<1 它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大小 ,也受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例如产水系数为 0.453,即是说地表 ,地下水资源总量上不足总降水量的一半 ,其余一半多的降水量以包 气带蒸发形式重新回到大气中。
8. 河流冰冻阶段 : 1 结冻阶段 2 封冻阶段 3 解冻阶段 9. 江河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要求 1 设在水质较好的地点 ; 2 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 ,靠近主流 ,有足够的水深 ,取水构筑物应设在凹岸 ,离开 支流出口处 ; 3 具有良好的地质 ,地形及施工条件 ; 4 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 5 应注意河流上的人工构筑物或天然障碍物 ; 6 避免冰凌的影响 ; 7 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10.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不经过拦河筑坝蓄水而在岸边或河床上直接修建的固定 取水设施。 11. 固定式与移动式的区别 : 固定式与移动时相比 ,具有取水可靠 ,维护管理简单 ,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但投资较 大 ,水下工程量较大 ,施工期长 ,在水源水位变幅较大时尤其如此。 12.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 直接从江河岸边取水 ,由进水间和泵房两部分组成 ; 适用范围 :适用于江河岸边较陡 ,主流靠近岸边 ,有足够水深 ,水质和地质条件较 好 ,水位变幅不大的情况。
2.给水水源卫生防护 3.取水构筑物分类图 : (1 一般河流取水构筑物 :固定式和移动式 固定式 :1 岸边式 a 合建式 b 分建式 2 河床式 a 虹吸式 b 自流管式 c 水泵直接吸水式 d 桥墩式 e 湿式竖井 泵房 f 淹没式泵房 3 斗槽式 a 顺流式 ,逆流式 b 侧坝进水逆流式 c 双向式 移动式 :1 缆车式 a 斜坡式 b 斜桥式 2 浮船式 a 阶梯式连接 b 摇臂式连接 c 活动钢引桥橡胶管连接 d 摇把式 活动连接 e 浮筒式活动连接 (2 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底栅栏式和堤坝式 底栅栏式 堤坝式 :1 固定堤坝式 2 活动堤坝式 a 橡胶坝 b 浮体闸 4. 江河泥沙的分类 : 按运动状态可分为 :1 推移质 :对于推移质运动 ,与取水最为密切的问题是泥沙的 启 动和沙波移动 ; 2 悬移质 :对于悬移质运动 ,与取水最为密切的问题是含沙量沿
入境水量不等于出境水量
7.地表水可利用量 : 地表水不可避免的会有损失量 ,如蒸发渗漏流失 ,流出本区等 ,确定出不可避免损 失量才能确定最大可利用量。。可供水量是指根据用水需要能提供的水量 ,它是当 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能力的现实状况 ,不能代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地下水可利用量 :
(1 按激化开采的观点评价 ; (2 按按均衡开采的观点评价 ;
第一章绪论 1.1 水资源定义及特点 (1 定义 :广义上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 ,在社会生活和生 产中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狭义上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2 特点 :a 不可替代性 b 循环性与再生性 c 稀缺性 d 分布不均匀 e 利用的多 样性和综合性 f 利害双重性 g 公共性与非公共性 h 水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 经济性及其特点 :天然水体不仅是供体 ,往往也是污废水的受纳体。 1.2(1 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关系 : 自然循环是水资源获得再生的重要途径 ,但当人工侧支循环影响强度足够大时 , 就会引起天然水文循环时空分布的秩序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 ,引起流域尺度上的一 系列资源 ,生态和环境效应 ,只是水资源在局部地区和部分时段出现量与质的衰退现 象 ,形成特有的水量消耗和水质劣变规律 ,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水的社会循环 : 在自然循环的同时 ,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人工循环。水的 社会循环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自然性已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的烙印。 (3 水的健康循环 : 在水的社会循环中 ,遵循水的自然运动的规律 ,合理科学的使用水资源 ,同时将使 用过的废水经过再生净化 ,使得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 ,水
1 综合污染指数法 ,表示各种污染物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的一种数量指标。公式 如下 :
2 水质质量系数法 ,公式如下 : 6. 预断评价 :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先的断定和评价。分 为一般评价和目标评价。 7. 水体净化 :污染物在进入天然水体后 ,通过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 , 使污染物的总量或浓度降低 ,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地或者完全地恢复原状。 水体净化机制可分为三类 :1 物理净化 2 化学净化 3 生物净化 8.(1 氧垂曲线形式 : 1a~o段,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 ,水中溶解氧含量大幅度下降 ,亏氧量增加 ,直至 耗 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 ; o 点处 ,溶解氧含量最低 ,亏氧量最大 ,故称 o 点为临界亏氧点或氧垂点 ; 2o~b 段,复氧速率开始超过耗氧速率 ,水中溶解氧含量开始回升 ,亏氧量逐渐减少 , 直至转折点 b; 3b 点以后 ,溶解氧含量继续回升 ,亏氧量继续减少 ,直至恢复到排污点之前的状 态。 (2 氧垂曲线方程 —— 菲利普斯方程的建立 工程意义 : 1 用于分析有机物污染的河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动态 ,推求河流的自净过程及其环 境容
3.地下水源地允许开采量 (1 定义 :通过经济技术合理的取水构筑物 ,在整个开采期内不会减少 ,动水位不超 过 设计要求 ,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 ,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 ,不发生危 害性的工程地质现象的前提下 ,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 取得 的水量。 (2 确定原则 : 1 合理的夺取补给增量 ,但不影响已建水源地的开采 ,地表水的补给增量也应考 虑是否允许利用 ; 2 最大限度的截取天然排泄量的减少值 ; 3 慎重地动用储存量 ,它是含水层中永久储存量的一部分。 (3 允许开采量精度分析 : E 级:用于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概略了解 ; D 级:用于规划阶段水源地的选择 ; C 级:用于初级设计阶段 ; B 级:用于设计阶段 ; A 级:用于开采阶段水源地改造 ,扩建和保护。 (4 计算方法
地表可用水资源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因不可能把所有的上游来水或本地产 水都加以控制利用 ,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弃水 ,流出 ,蒸发等 ,同时还要扣除必需的生态基 流量 ,所以要
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地表水可利用量的评价。
6.入境水量 :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入区内的河川径流量 ; 出境水量 :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区外的河川径流量 ;
水深的分布河水流的夹砂能力。 5.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 (1 河段的来水量及其变化 ; (2 河段的来沙量 ,来沙组成及其变化 ; (3 河段的水面比降和水流速度 ; (4 河流及河段的外形 ; (5 河床地质组成 ; (6 河流的自然地理条件 ,人类经济活动 ,水土保持和水工建筑的修建也会影响河 床的冲淤变形。 6. 河床变形种类 : (1 按时间序列划分 : 1 单向变形 :在长时间内 ,河床缓慢的朝某一方向的变化 ; 2 往复变形 :在较短时间内 ,河床周期性的冲淤变化。 (2 按变形空间方位不同划分 : 1 纵向变形 :河床沿纵深方向的变化 ,表现为河床纵剖面和横剖面的冲淤变化。 是由水流纵向输沙率不平衡引起的。 2 横向变形 :河床在与流向垂直的两侧方向上的变化 ,表现为河岸的冲刷与淤积 , 使河床平面位移发生摆动。是由横向输砂率不平衡引起的。 7. 平原河流基本类型 : 1 顺直微弯型河段 2 弯曲型河段 3 分叉河段 4 游荡型河段
的社会循环不损害水的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 ,从而维护或恢复城市乃至流域的水环 境 ,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二章区域水资源估算与评价 1.采用地下水源的优点 : 1 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构造简单便于施工和运行管理 ; 2 通常地下水无需澄清处理 ,当水质不符合要求时 ,水处理工艺比地表水简单 ,构 筑 物投资和运行费用也比较小 ; 3 便于靠近用户建立水源 ,降低给水系统投资 ,节省输水运行费用 ,同时也提高了 给 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 4 便于分期修建取水设施 ; 5 便于建立卫生防护区。 2.区域水资源量计算工作内容 : 1 基本资料的搜集 ,审查及分析 ; 2 水资源分区 ; 3 降水 ,蒸发量计算 ; 4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 5 地下水补给量的分析计算 ; 6 区域水资源量的计算。
量,进而确定可排入河流的有机物最大限量 ; 2 推算确定最大缺氧点 ,即垂氧点的位置及到达时间 ,并以此制定河流水体防护 措施。 9.水环境容量 :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下 ,水体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 ,又称 水体的 纳污能力。它建立在水质目标和水体稀释与自净规律的基础之上。一般包括差 值容量 (稀释作用和同化容量 (自净作用。 10.各种天然水源的水质特点 : (1 地下水 :1 含盐量通常高于地表水 2 硬度高于地表水 3 我国含铁地下水 分布较广 4 锰常与铁并存 ,但含量较少 (2 江河水 :1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水中悬浮物和胶态杂质含量较高 ,浊度高于 地下水 ;2 土质 ,植被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 ,浊度均较低 ;3 江河 水的含盐量和硬度均较低 ;4 易受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及其他各种人为污 染,水温不稳定 (3 湖泊及水库水 :1 浊度较低 ,含藻类较多 2 湖水易受废水污染 3 湖水 含盐量往往比河水高 ; (4 海水 :含盐量高 ,而且所含各种盐类或离子的质量比例基本一定。 第四章取水工程 1.给水水源选择原则 :1 水量可靠 2 水质良好 3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 4 采 用单水源供水时优先采用地下水 5 全面考虑 ,统筹安排 ,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