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园林鉴赏——苏州园林

中国园林鉴赏——苏州园林

中国园林鉴赏——从苏州古典园林谈开去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与“苏州园林”并驾齐名的苏州风景名胜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风景区也是古往今来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

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段: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叶圣陶先生说过: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下面将主要讨论苏州园林。

1、园林建设要讲究布局、结构和意境园林设计要注意从园内各个角度观察都应能尽可能多地观赏园内景物,不应留有死角,即使在屋内、院内也应能通过窗户和漏窗等赏景,最好是四面都可观景,使游览者不论在园内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完美的景色。

因此苏州园林讲究各种景物的布局,善于叠山理水,注意景物高与低,近与远的变化与层次。

园林设计如同美术作品一样,中国国画讲究疏密有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布局不要太小巧玲珑,要留白。

巧于布局,善于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借景是因为本园受环境或资金所限,借用其它处的景物,使借用的景物与本园景物浑然一体,如颐和园就是借用了远处山峦和玉泉山的景色。

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设计要耐看,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这就要求设计要讲究意境。

园林的妙处只能自己去看去体验,而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描述的,也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果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就不是好园林了。

在游览一处园林时,我们要身临其境其境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如给你这样一处空地,你会如何设计,园主人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才能有所提高,也才能提高观赏的品味。

不同风格的景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间要有分割和过渡,这个分割可以用一堵墙、一个院落或是假山,用一堵墙分开太楞,假山是最好的过渡空间,如颐和园东宫门内的办公区仁寿殿与游览区昆明湖之间就是完全用假山分割开。

在苏州园林中假山也是起这个作用的。

几乎没有一个园林没有假山。

用院落分割空间也是很多见的,比方在一个较大的空间,根据其大小在其中建一个方形或不规则的院子,最小的只有三五平米,在四面墙上都开有漏窗,这样有利于增强园林的空间感。

留园中只有几平米的小院,在江南园林中,许多这种小院中种植芭蕉苏州园林中用于分割空间的院子,左图为方形,右图为半圆形---------------------------------------------园林欣赏品味无穷一、咫尺万里层次有嘉长江流域的园林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游园是莫大的享受,赏园更是全方位的熏陶。

一般的游客游园,看看表演,凑个热闹,混个经历,如此而已。

游园不应限于一般的层次,既然花费了时间和体力、财力,就应最大限度地学会赏园。

咫尺之内,万里之遥,片山寸水多致,高楼曲廊有情,每座园林都应在园门处提示游客如何游此园,使游客从“凑热闹”变为“看门道”。

从三个层次赏园第一,从感觉、视觉、嗅觉、听觉赏园。

走进一座园林,第一感觉特别重要。

虽然一时说不出“所以然”,但感到心旷神怡,感到新鲜,感到不虚此行,就是好园林。

从视觉上欣赏园林,要看它是否布局得当,各部分之间是否协调,大小、高低、曲直是否有致。

还要看工匠的手艺是否精细。

从嗅觉上欣赏园林,要体会空气是否清新,水质有无异味,四季是否有花香,是否沁人肺腑。

从听觉上欣赏园林,要体会喧闹与谧静是否恰到好处,水流声、鸟叫声、乐曲声是否悦耳。

第二,从比较的角度赏园。

园林之美,贵在出奇制胜。

只有别出心裁,才能以特色“独领风骚”。

中国园林,北方以雄阔称誉,南方以柔和著名。

扬州园林有南北融合的风格,以雅健闻名。

同样是苏州园林,却各有不同风格。

游客是绝不喜欢看同一模式园林的,苏州园林正好有着各自的特点: 拙政园给人的印象是①水域布置适宜。

②借景处理。

还有那小飞虹、宜两亭,堪称结构奇巧。

留园给人的印象是①十二峰,特别是冠云峰是园中精粹,②厅堂精致。

③布局抑扬称奇。

网师园给人的印象是①布局小中见大,壶中有天。

②门楼雕楼得分外讲究。

③框景的构思独具匠心,窗框后是物,物后是墙,俨然是一幅立体的画。

此外,环秀山庄的叠山,沧浪亭的园外借水之景,狮子林的石狮,玄观庙三清殿的木构建筑,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观。

苏州的怡园是仿众园之园,集众园之特色为一园。

但有人认为仿得太多,变得不真,以致失去了特色,成了园林的败笔。

但我认为即使是败笔,这也是一个“特色”,值得去欣赏。

看看它为什么不成功,看它还有哪些成功之处。

园林的别具一格是其生命力所在,令人过目不忘的园景是最有价值的。

赏析园林的第三个层次是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是赏园的最高层次,对人的陶冶最为有益,以下将有专节展开叙述。

第三,从不同的时空赏园。

以时间而言,春夏秋冬、清晨黄昏,凡时间不同,赏园的感受则不同。

大部分园林的春季最美,但夏季也令人快意,秋季也使人感怀,冬季使人充满诗意。

以空间而言,园林有近赏、远赏、俯赏。

近赏:看山,赏其石质纹理;看水,赏其清澈见底;看雕塑,赏其精致。

远赏:看山的轮廓、山的层次;看水的辽阔;看楼塔耸立云端。

俯赏:中国园林一般把山放在园北或园的后部,这是因为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山在北可以挡寒风,也可以抱迎南风。

人们在宽敞处游玩,最后登上山顶,俯瞰全景,有一种总结的感觉。

站在山顶,把零散的景点串联起来欣赏,使游玩达到高潮。

不同的气候条件,赏园就有不同的旨趣,江苏扬州园有楹联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

”雨后看到山麓一片生机,风起时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

园林在晴天、雨天,给人感受不同,观览的对象也应有所变化。

欣赏园林,对所赏之园应先有总体了解,可以先阅读有关资料。

到了园门应先看看总览图,辨别东南西北、进口出口,知道园的中心在何处。

这样,进了园以后,不致于茫然。

其次是要重点欣赏园中的特色,即体察园林的个性。

苏州拙政园的曲折水面、扬州个园的黄石山、环绣山庄的假山,都应慢慢地体会。

赏园因人的情趣而异。

苏州的狮子林因假山特色而闻名,但有人不喜欢狮子林的假山。

纪庸写了一篇游记《记苏州的园林》(载《雨花》1957年第1期)谈到狮子林时说: 我觉得苏州各园林的山石堆得最不好的要算这里,因为它使人感到拥挤,不是太少而是大多。

我的癖好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石头也不必以多为胜。

尽管那山洞很是曲折,小孩子捉迷藏当然有趣,成年人恐怕不见得怎么样。

曲折是一种美,但必须曲得使人看不出,那是真曲,本来一览无余,相隔咫尺,而钻起山洞却偏偏左盘右旋,至少对于我这样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不合适;而且象以四面皆以石著称的卧云室,也弄得四面不太透气,会使人有点儿不耐烦。

我们欣赏苏州坎坷文人沈三白的话:狮子林……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全无山林气势。

二、造园有原则赏园有要领几千年来,中国园艺师已经总结出一些造园原则。

这些原则有的写在书上,有的约定俗成地在民间流行。

不论标准如何,大致都有共识。

有人提出造园有“五宜五忌”。

①宜寓意曲折、含蓄,引人入胜;忌和盘托出。

②宜因地制宜;忌矫揉造作。

③宜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④宜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忌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⑤宜有节奏变化;忌僵化呆板、一盘散沙。

应把造园原则与园林赏析结合起来,用“内行”的眼光赏园。

造园原则有哪些呢?1.因地制宜师法自然?造园应以原地形为主,宜山则山,宜水则水。

适当改造,不宜大的动作。

园内山水变化、林木错落均应符合自然规律。

园林建筑务必得体合宜,在绝壁建奇观精舍,在林壑建山亭,在谷地建关隘。

处理园址,有一套基本的定式,诚如明代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所述:“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为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 园林讲究顺其自然,力求随意。

清代袁枚的随园园旨在一个…随‟字,他在《随园记》里说建园过程中”茨墙剪阖,易檐改涂,随其高而置江楼,随其下而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敬测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奠之夭阀者,故仍名曰随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