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进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2)学会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体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课件、黑板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引入]图片
[问题1]曹冲是用什么等量代换称出大象的重量
的呢?这一故事中蕴含着什么思维方法?
[提问]2、怎样用托盘天平称出一粒米的质量?利
用了什么思维方法?
[启发]日常生活中,当个体数量大时,我们习惯
以集体为单位统计个体数量。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
常用的表示一定数目集合体的量词有哪些?
猜图片名称。
回答。
回答。
回答。
让学生感受化整
为零、变大为小和
化零为整、变小为
大这两种思维方
法。
引导学生建立“集
合体”的概念。
形成物[提问]分子、原子等微粒都很小,肉眼都无法看
见。
如:一滴水中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
水分子。
这么多的水分子,如果一个一个来统计
是否方便?是不是也可用集合体的形式来表示?
[设疑]宏观物体:1双表示 2个;1 打表示 12
回答。
明确微粒的个数
也要采用“集合
体”形式表示。
换算关系…...N个氦原子有_____________mol氦原子。
[归纳]物质的量 = 微粒数÷(6.02×1023)
【小结】:二、物质的量、NA与微粒数间的关系
【练习一】填表:
微粒数物质的量
0.01mol
3.01×1024个
0.4mol
1.806×1024个
1mol
1个
[回顾]1个水分子中:含有______个氢原子,
_____个氧原子,总共有_____个原子。
[启发]1mol水中:含有_______mol氢原子,
______mol氧原子,总共有______mol原子。
【例题3】0.5mol水中:有______mol氢原子,即
________个氢原子;有______mol氧原子,即
_______________个氧原子;总共有______mol原
子,即_______________个原子。
【练习二】
1、0.1mol 碳酸H2CO3中有:(1)______mol氧
原子;(2)______个氢原子。
2、5mol氧气中含有______个氧分子,______个
氧原子。
3、1.806×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约_______mol,总
共________个原子。
4、6mol SO2与____mol SO3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
5、二氧化硫中:
(1)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2)硫、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总练习】历年调研考的相关题目(略)
归纳出求物质
的量的公式。
对公式再次梳
理。
计算并回答。
复习回答
尝试回答
回答解题思路
和答案。
计算并回答。
回答。
用练习巩固加深
公式的灵活应用。
由浅入深地逐步
学会解题。
用练习巩固并加
深解题技巧。
让学生感受调研
考题的难度和考
点。
本课总结:本课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量(符号:______)学生一起回答。
对本课知识回顾
五、教案说明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有关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在认知这一概念时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抽象性,同时“物质的量”、“摩尔”等极具混淆性新名词的集中涌现,不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如果学生对概念认识不清晰,势必影响后面的有关计算,尽管这些计算仅仅是简单的乘除关系。
因此,本课主要解决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渗透这一概念对化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认识,采用观看图片、举例、分析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
同时通过大量熟悉的生活实例的类比,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
在充分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有关微粒数的计算已不再畏惧,但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角度考虑,以及为后续学习中摩尔质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合理的方法铺垫角度,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计算式,并进一步应用计算式解决问题。
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清晰认识,需要教师的教学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本课设计从思维方法确定、集合体方法采用、集合体量的确定、物理量的规定、微粒数和物质的量的转化等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引导下逐渐形成对抽象概念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