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舱布置流程与规范1 适用范围汽车前机舱布置要求。
2 适用目的总体整车零部件的布置以及部门培训3 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规范或参考布置零件之前,需要了解零件的外形尺寸结构(长、宽、高,零件的基本功能及布置要求(主要是能否防温防水),然后再考虑安装方式和拆卸方式。
尽量做到拆卸或安装该零件时不要影响其它周边零件。
3.1发动机舱内零部件一般性要求3.11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在生产线使用专用生产工具装配的要求。
3.12所有零部件应满足结构合理、检修方便、美观等要求,安装孔应当有腰型孔、延长孔的设计,为装配方便和制造误差留出空间。
3.13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各零部件自身的要求(由各零部件负责工程师提出)。
3.14发动机舱内零部件自身必须符合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及企业标准。
3.2动力总成注意事项:动力总成利用悬置安装在副车架和车身骨架上,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
受到机舱盖板的高度限制与最小离地间隙和副车架的低度限制(以某款商用车前舱机舱布置为例进行说明)。
3.2.1动力总成布置硬点(具体做法见动力总成布置流程):I)动力输出轴中心线(曲轴中心线)与变速箱安装端面交点2)曲轴中心线夹角(0-7°)3)动力总成质心通过调整硬点位罣满足动力总成与周边间隙的距离(6个方向),输出动力总成位置及匝心坐标给前舱相关零部件系统I)在Z向上,发动机油底壳必须比前副车架高,油底壳高出前副车架建议值;c,3omm,动力总成与机舱盖内板的间隙建议值;,2omm(轿车尽鼠考虑;,so-70mm行人保护的要求)。
2)发动机的前后倾角应当符合发动机厂家的规定,以发挥发动机最佳效能。
同时,考虑有利千机油残渣顺利流出,发动机汕底壳加工面与地面尽量接近平行3)动力总成和前围板的间隙建议值;c,J omm,给前围板留出管、线、拉索布置和拆装的空间,同时减少噪声和热量向车内传递4)在左右位置上,应使动力总成的重心尽量靠近整车的YO平面,以使左右悬置受力均匀。
5)静止状态时,动力总成与周围其他非运动刚性部件的的间隙建议值;,2omm。
6)考虑加工、装配等误差,悬置达到形变极限位置后,动力总成与其他周围刚性件的间隙建议值;,1omm。
7)充分考虑悬置拆装和动力总成附属机构维修方便性。
8)布置动力总成时,应充分考虑对传动轴布置的影响。
3.3传动轴注意事项:传动轴的三轴销的夹角与球销的夹角越小越好,同时考虑到滑移量,滑移萤越小越好在布置之前,首先了解传动轴允许的角度和滑移量0(具体做法见动力总成布置流程)动力总成前置纵置后轮驱动的传动轴布置规范:I)以车辆满载静止状态进行传动轴设计,设计初始值:传动轴夹角须,s3° (当量夹角)。
2)车轮自悬空到上跳极限,传动轴与轴套之间不能脱开或顶死,同时传动轴夹角与滑移盘不能超出厂家规定的范围。
状态1变速笱与第一段(al)I第一段与第二段ca2i I第二段与第三段<a3)I 第三段与后桥(社)I 当量央角空载C)满戟C)3.32动力总成前置横置前轮驱动的传动轴布置规范:1)以车辆满载静止状态进行传动轴设计,设计初始值:传动轴夹角须:(r c最好:(40)2)车轮自悬空到上跳极限,传动轴与轴套之间不能脱升或顶死,同时传动轴夹角与滑移量不能超出厂家规3.4电器系统3.4.1发动机配电盒配电盒由配电盒盖、座及配电盒主体组成,在配电盒盖上标有各熔断丝和继电器的位置及功能说明。
它是多功能电子化控制器件,它几乎将全车的熔断器、断路器、继电器集为一体,是整车电器、电子线路的控制中心。
注意事项:配电盒要注慈防水、防温、防磁,需要经常维修,重址轻。
发动机舱配电盒布置规范:I)发动机舱配电盒应布置在方便插接,远离高温和电磁干扰,便千检查电路和更换熔断丝的位瞿。
2)为缩短线束长度,发动机舱配电盒尽量布置在蓄电池附近。
3)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发动机舱配电盒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5mm。
3.4.2 蓄电池及托盘支架需电池主要为整车提供低压电流,同时由外界电源或动力总成充电。
注意事项:该件的质量较大,需要经常拆卸,蓄电池的电极要注意隔离。
□蓄电池布置规范:I)建议菩电池与起动机位千同侧,以缩短线束。
2)蓄电池托架应固定在车身上,蓄电池和托架间有良好的固定。
3)蓄电池应布置在发动机舱左右两侧,以获得良好的接近性,便千车辆维护时切断蓄电池的正、负极线束。
4)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蓄电池带托架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smm。
5)蓄电池支架设计完成后需进行CAE刚度模态分析。
3.5冷却系统3.5.1散热器及风扇总成注意事项:该件需要和外界保持良好的通风。
散热器布置规范:I)散热器总成、空调冷凝器建议布置在发动机舱前部,进气格槽后,以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
2)为节省空间和共用散热风扇,尽量把两者布置在一起,且冷凝器布置在散热器前面。
3)应拆装、维修方便,同时必须方便冷却液的加注。
4)散热器的主要部件与发动机罩内板的间隙建议值;,20mrn。
5)为保证散热器与动力总成获得良好的散热效果以及方便拆装、维修,散热器与动力总成的间隙建议值> 35mm。
3.5.2膨胀水箱储备冷却液,调整系统的开启压力(全封闭冷却系统)4图4-1-1闭式冷却系统的膨胀箱a1最低刻度线2最高刻度线3连接发动机除气管d4膨胀箱出水管5连接散热器除气管µ膨胀水箱布置规范:1)膨胀箱内冷却液的最低液而必须高千发动机水套的最高点,膨胀箱出水管尽量向下走,若走不开,可以向上走,但不可以超过最低刻度线的高度。
除气管必须保证冷却系统排气顺畅,膨胀箱上的除气管位置必须高千膨胀箱的最高液面,且高千发动机或散热器上的除气口位置。
2)膨胀箱与周边件间隙建议�!Omm。
3.53冷却管路管路布置规范:I)管路走向合理保证美观。
2)与周边间隙动态建议�25mm,静态�15mm。
3.6洗涤液壶注意事项:洗涤壶可以开发成异型,一般为塑料件,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较小,主要考虑到该件对周边零件的影响洗涤液壶布置规范:I)洗涤液壶应远离商温区且加注口方便加注洗涤液。
2)洗涤液加注口必须远离电器元件(如蓄电池、配电盒等),防止加注洗涤液时液体洒落在电器元件上。
4)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洗涤液壶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5mmo5)洗涤壶尽星布恍在车身骨架附近,方便固定。
3.7转向系统3.7.1转向液壶注意事项:当使用液压助力转向时就会存在转向液壶。
转向液壶布置规范:I)转向液壶应远离高温区且方便加注转向液。
2)转向液加注口必须远离电器元件(如蓄电池、配电盒等),防止转向液加注时液体洒落在电器元件上。
3)转向液壶应在转向油泵附近,有利千缩短油管,同时位置应比油泵高,有利千液休自然流进油泵。
4)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转向液壶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伯多5mm。
3.7.2转向管路管路布置规范:I)管路走向合理保证美观。
2)与周边间隙动态建议;,,2smm,静态;,,1smm。
3.8制动系统3.8.1 ABS模块ABS模块总成由电子控制单元、ABS执行器组成。
ABS模块总成布置规范:1)远离高温区和电磁干扰。
2) 建议把ABS模块总成布置在制动主缸附近,做到结构紧凑,节省管路。
3) 若ABS模块总成布置在发动机舱中远离制动主缸的另一侧,ABS液压单元总成应当方便拆装和维修。
4) ABS模块总成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3omm(预留ABS支架空间)。
3.8.2真空助力泵真空助力器是汽车制动系统的蜇要的传动部件,其作用是使驾驶员用很小的踏板力,就能产生很大的制动力真空助力泵布置规范:I)真空助力器通常连同制动踏板支架一起固定在前挡板上,布置位置主要取决千制动踏板的布置。
2)防止在偏置碰过程中前方硬物挤压制动主缸,从而使助力泵向乘客舱内溃缩,对驾驶员腿部造成损伤。
3)与周边件的间隙动态(发动机);,2s mm, 静态;,1omm。
3.83制动储液壶扫制动储液壶布置规范:I)制动液壶应远离高温区且方便加注转向液。
2)制动液加注口必须远离电器元件(如蓄电池、配电盒等),防止转向液加注时液体洒落在电器元件上。
3)制动液壶应在制动油泵附近,有利千缩短汕管,同时位置应比油泵尚,有利千液体自然流进油泵。
4)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转向液壶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s mm3.9进气系统进气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谐振腔、进气导流管和进气歧管。
主要是过滤空气,使气体匀速进入同时消声的作用口进气系统布置规范:!)进气系统应远离热源;2)进气导流管距地面高度尽星高,防止溅水进入进气口,进气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的涉水深度;3)进气导流管进气口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进入;4)进气导流管进气口应避开灰尘多的区域;5)空气滤清器安装应牢固可靠,同时便千清洁和更换空气滤清器滤芯。
6) 进气系统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动态?:25mm,静态?:10-15mm。
3.10排气系统排气系统包括排气歧管、排气管、排气净化装置、排气消声装置等,本文主要涉及排气歧管及与歧管对接部位的排气管布置排气系统布置规范:I)与前围板的间隙建议?c70mm(温度场)2)与周边管路间隙建议?c!20mm3)排气管本身建议增加隔热措施4)与副车架等硬件间隙保证动态?c30m m3.11燃油系统3.10.1碳罐(其布置在前机舱时执行)碳罐用来缓解油箱气压同时吸收气体中的汽油的装置,分别与油箱和进气歧管连接。
碳罐布置规范:1)碳罐应远离尚温区。
2)碳罐倾斜角度必须符合厂家的规定。
3)碳罐应拆装、维修方便,充分利用其他部件布置完成后剩下的空间和缩短管路。
4)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碳罐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smm。
3.10.2燃油滤清器(其布置在前机舱时执行)燃油滤清器用来过滤燃油为发动机提供干净的燃油燃油滤清器布置规范I)滤清器应拆装、维修方便,充分利用其他部件布置完成后剩下的空间和缩短管路。
2)考虑零部件加工、焊接、装配等误差,碳罐与周边件的间隙建议值?!Omm。
3.10.3燃汕管路(前机舱段)布置规范:1)管路走向合理保证美观。
2)与周边间隙建议值?c15m m。
3)布詈时尽量考虑远离电器部件。
(汕电分离)3.12空调系统3.I L压缩机压缩机布瞿规范:!)压缩机固定在发动机上,与周边间隙建议;,,2smm。
2)压缩机吸排气口布置时根据周边零部件的位置尽量考虑空调管连接时工具操纵方便性。
3.11.2冷凝器冷凝器布置规范:1)冷凝器一般布置在散热器前部固定在散热器上。
2)冷凝器以车身间隙建议?lOmm。
3)冷凝器与周边件建议建议值?lOmm。
3.11.3空调管路(暖风管、管路布置规范I)管路走向合理保证美观。
2)与周边间隙建议动态?,25mm,静态?,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