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传统装裱形制
装裱是装饰书画类的一门特殊技艺。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
装裱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使人感到赏心悦目,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
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
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
按形制可分立轴、对幅、条屏、通景屏、镜片、册页、横披、手卷。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主要用于竖式构图,画幅的上下左右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词作诗赞赏,中间部分称“画芯”,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
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燕”。
初始“惊燕带”不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饰。
“画芯”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
一色装
宋式(宣和)装
二、对幅
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联、画芯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而组合。
画,称为“画对”;
书法,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
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
三、条屏、通景屏
条屏画芯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排挂在一起。
其形制与立轴一样,只是多了几幅,一般为4条,也有6条、8条、12条的。
通景屏则由若干条尺寸相同、同空连贯的字或者画,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并排挂在一起。
四、镜片
镜片亦称镜芯,是托裱后的画芯,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芯。
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
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不重雕饰。
五、横披
主要用于横式构图,画幅多不太大,镶边、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左右镶边、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空白,如上下镶边、空白为一寸,则左右为五寸,横披不装轴杆,两侧均装楣条。
六、手卷
亦称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
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
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
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
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体积较小。
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
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
前有“引首”,中为“画芯”。
紧连画心两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
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
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将绘画装裱成书册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
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
因画幅不大,亦称“小品”。
(文字、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
再整理---李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