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预防急性放射病时,于照前 10天内用药,肌肉注射一次,10mg,以照前 6天内给药预 防效果较好;治疗急性放射病时,于照后 1天内尽早使用,肌肉注射一次,10mg。照前预防 和照后治疗结合,或与其他防治放射病药物伍用,可提高疗效。500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用药后少数人可出现暂时性乳房胀痛、硬结及月经失调。本药为混悬油剂,使用时必须充分 摇匀。 4)408片
1
分型(度)
初期反应
轻度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骨髓型
中度 重度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 细胞数短暂上升后下降
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明显下降
多次呕吐和腹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 极重度
降
肠型
频繁呕吐和腹泻、腹痛、休克、血红蛋白 升高
频繁呕吐和腹泻、休克、共济失调、肌张
脑型 力增强、震颤、抽搐、昏睡、定向和判断
人员受到大剂量的 γ 射线照射后,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的轻重,主要取决 受照射量的大小。人员受到核辐射照射的剂量小于 1Gy,一般不会产生急性放射病;受照剂 量达到 1~2Gy可引起轻度放射病;2~4Gy可引起中度放射病;4~6Gy可发生重度放射病; 大于 6Gy可致极重度放射病。 ②体表 β 照射损伤
是指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胚胎本身受射线照射(即宫内照射)所引起胚胎的损伤。 胚胎效应的严重程度和特点取决于照射剂量的大小、照射方式和射线的种类,特别是胚胎发 育不同期对射线的敏感性更为重要。常见的典型效应有致死、畸形和发育障碍。 (4)远期效应
是指受到一次中等或大剂量 X、γ 射线或中子照射;或长期小剂量的累积作用;或 放射性核素一次大量或多次小量侵入机体,在半年以后(通常几年或几十年)出现的变化; 或急性损伤未恢复而延续下来。包括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两类。这种效应可以表现在受 照本人,也可显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随机性效应如致癌和遗传效应;确定性效应如白内障 和寿命缩短。
皮肤 β 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度:Ⅰ度仅伤及表皮,表现为脱毛、红斑及脱屑等,受照 剂量 5Gy;Ⅱ度伤及真皮层,表现为水泡形成及湿性皮炎,剂量在 10Gy;Ⅲ度伤及皮肤全层, 表现为坏死、溃疡,剂量大于 15Gy。 ③内照射损伤
核反应堆发生重大核事故时,对人员影响较大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碘,其次是铯、锶、 铈等。这些核素进入体内后可造成内照射损伤。 (2)救护原则及措施
3、扩散性
(1)核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气和废水的扩散,能够造成较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2)当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时,放射性物质会随烟云扩散、沉降,并造成较大范围的放射 性污染。
4、人体危害性
(1)急性效应 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几秒至几日)一次或多次受到大剂量的照射,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损伤。 主要发生与核事故和放射事故等情况下。根据受照剂量的大小和病情轻重,可分成四度:轻 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各型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反应和受照剂量如下表:
核辐射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一、基本特性
1标识
中文名:核辐射(或放射性)
英文名:radioactivesubstance
2、理化性质外观与形状:根用途的不同,常用的有放射性液体源和固体源。常用的放射性活度较大的
源,一般多采用不锈钢柱封装,然后再装在铅罐内
主要用途:能源、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三、程序方法
1、防护措施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亦不同
2
(1)外照射防护。外照射是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有 X射线、γ 射线、中子 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对外照射的防护方法主要有: 1)距离防护。受照剂量与距离源的平方成反比,距源的距离越大,剂量越小。所以应尽量增 加人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比如使用远距离操作工具(机械手、长柄钳等),尽快脱离辐射 场(沾染区)。 2)时间防护。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停留时间越短,剂量越小。因此,在处理事故时, 事先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并熟练操作;除此之外,应根据辐射源的强弱,限定工作时间, 轮流作业,避免人员受过量照射。 3)屏蔽防护。射线穿过物质时会被吸收而减弱。因此在人与源之间选用适当材料和厚度的物 质,即可达到防护效果。
当空气中稀土和镧系放射性核素,如 144Ce、147Pm、140La、239Pu等浓度明显增高, 有可能超过年摄入量限值时,可预防注射促排灵。在内污染早期, 肌注 500mg,一天 1次, 连续用 3~5天,或采用吸入给药,剂量 120mg/天,连续 7天, 停药一周后还可重复数疗
5
程。在内污染晚期,肌注 100~250mg,每日 1次,连续注射 7~10天,或按吸入方案用药, 必要时可重复数个疗程。 7)褐藻酸钠
褐藻酸钠为淡棕色针状晶体,使用时制成 2%的糖浆。意外摄入大量放射性锶、钡或镭核 素的人员,应立即服用 2%褐藻酸钠糖浆 500ml。长期工作于上述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环境中的 人员,首次服用 2%褐藻酸钠糖浆 250ml,以后每隔 4小时服用 150ml,一天内总量不超过 750ml, 必要时可连续服用 7天。
力减退
受照剂量(Gy) 1―2
2―3.5 3.5―5.5 5.5―10
10―50
>50
(2)慢性效应 是指机体在较长时间内受低剂量率,超剂量限值照射(指外照射),引起的全身慢
性放射损伤。慢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目前尚无特异性临床指标。自觉症 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常见的症状有:疲乏无力、头昏头痛、 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恶心等。男性患者还可能有性欲 减退、阳痿;女性则可能有月经紊乱。 (3)胚胎效应
4
2)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由核事故地区附近的早期治疗机构组织实施。伤员体表放射性沾染超过控制水
平者,应进行全身洗消。食入放射性物质者,在口服碘化钾片的基础上,应及时进行催吐或 洗胃等。漏服抗放药 523片、碘化钾片的伤员,应及时补服;因严重呕吐不能口服 523片的 伤员,应及早肌肉注射抗放药 500一次, 10mg。初步诊断为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者,在应 用 523或 500的基础上,再口服抗放药 408片 300mg,并给予对症处理。重度以上急性放射 病伤员,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伤情偏重者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伤情偏重者,预防性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早期治疗机构留治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和不宜后送的放射病伤员。 3)专科治疗
碘化钾片的用法:在摄入放射性碘(如进入放射性沾染区)前 24小时至摄入放射性碘 后 4小时内口服一次,100mg。必要时可重复用药,每日 1次,但不宜超过 10次。本药无明 显副作用,但对碘过敏者、婴儿和孕妇慎用。药片外观变色或潮解不宜服用。 2)523片
523片的用法,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①预防:受核辐射照射前 2天内口服一次,30mg。 ②治疗:受照射后 1天内尽早口服一次,30mg。③防治结合:受照射前 2天内口服一次,20mg; 受照后 1天内再服 10mg。523片的副作用:用药后少数人可出现暂时性乳房胀痛、硬结及女 性月经失调。 3)500注射液
10、医疗救护
(1)核事故时核辐射对人体的致伤方式 1)γ 射线造成全身或局部外照射损伤; 2)体表被放射性物质沾染时,由 β 射线引起的皮肤、粘膜受照射损伤; 3)食入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饮用水以及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引起的体内照射损伤。其 中,射线对机体外照射的危害是主要的。 4)在沾染区活动的人员,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可能受到上述三种方式的复合照射。 ①急性外照射损伤
急性放射病专科治疗,通常由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相应的专科来组织实施。 4)对有放射性内外污染者的处理
体表有放射性沾染的伤员,未洗消者或洗消后经检查仍超过控制水平者,要洗消或重复 洗消,仍未达到控制量时,在伤票上注明沾染部位及沾染程度,以后应对伤员加强医学观察。 受放射性沾染的伤员应及早服用碘化钾片 100mg。伤员暴露部位皮肤或伤口有放射性污染时, 应进行局部洗消和除沾染。 确有体内放射性污染的伤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摧吐、洗胃、阻吸收和加速排出的治疗措施, 并根据 GB8284-1987《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诊断和治疗。 (3)几种抗放药的使用方法 1)碘化钾片
6、现场处置
7、冷却
3
8、排险
(1)发生火灾时,应及时灭火,防止发生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露和扩散。 (2)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和丢失放射源事故时,首先要防止放射性污染进一步扩散和尽一 切可能尽快找回放射源。
9、灭火
如果发生核事故伴随有火灾,在灭火时应注意: (1)发生铀火或钚火时,不能用一般方法灭火,否则,只会使火势更旺。用氯化钠、氯化 钾和氯化钡配置的三元低熔氯盐粉末扑灭铀火或钚火的效果较好。 (2)发生其它火灾时,尽量不要用水灭火,以防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
408片的用法,照后当天口服,一次 300mg,每隔 2~3天一次,用药次数以 3~5次为 宜。其副作用:少数人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5)普鲁士兰
普鲁士兰为胶囊剂型,意外摄入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工作于放射性铯污染环境下的人 员。每次用量 1g,一日 3次,5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再用一疗程。 6)促排灵注射液(DTPA)
核事故现场伤员的抢救,遵循分级救治并坚持先重后轻和快抢、快救、快送的原则,尽 快将伤员撤离核核事故现场。根据其损伤程度和各期不同的特点及实际条件,积极采用中西 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使之得到及时、有效、合理的救治。 1)现场救治
根据受照人员的初期症状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等迅速估计伤情。伤员受照剂量小于 0.1Gy者只作一般医学检查;受照剂量大于 0.25Gy者应予对症治疗;受照剂量大于 0.5Gy 应住院观察,并予及时治疗;受照剂量大于 1Gy者,必须住院严密观察和治疗。中度以上放 射损伤者应尽早口服抗放药 523片 30mg,有初期反应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外照射急性放 射病病人,应根据 GB8281-1997《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采取综合性治 疗。除了受核辐射损伤外,如果伤员还合并有冲击伤、烧伤等损伤,则应同时按照冲击伤、 烧伤等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自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