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对本人家乡——甘肃一个普通农村环境的分析对今天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做一个小的总结。
关键词:生活垃圾、农药、化肥。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gained the success that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 of farmers, rural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rural environment overall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Over the years, the focu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s the main city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to rural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 seriously enough,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my hometown -- Gansu of an ordinary rur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n today r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facing a small summary. Key words: Living garbage, pesticides, chemical fertilizers前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农民的饮用水、食品安全,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减少农民经济收入,加剧农民贫困,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40%,而且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耕地在不断的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调查、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1.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1.1生活垃圾污染:(1)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2)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3)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
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1.2.水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机物。
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1.3工业企业污染: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1.4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1)畜禽粪便污染。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
2.农村环境现状(1)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
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随处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畜禽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没有相关配套污染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的堆放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之一。
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擅自倾倒短期内难以降解的固体废物,也是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
而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兴办小高炉等,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
更有甚领导不经考察,盲目引进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
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见到了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3)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1)环保意识淡薄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
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
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4.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1)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而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法知之甚少。
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
(2)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或环境要素,划分生产和生活区,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
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
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3)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依靠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不了问题。
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
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法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4)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应控制在不同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承载力范围内,通过控制区域人口增长速度,减少总需求量,或降低总需求量的增长率速度,从而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要切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习俗。
(5)多途径有效控制乡村企业污染必须从多途径推进乡村企业的污染防治。
第一,要加强乡村企业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乡村企业应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控制。
第二,要严肃执法,坚决依法打击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取缔、关停“15小”企业。
第三,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
乡村循环经济应在三个层面发展,一是提高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链;三是发展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尽量减少乡村企业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延长乡村生态系统中的“能源”循环周期,实现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第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充分、附加值高、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产品”。
(6)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现代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
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所谓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子。
(7)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现有的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
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致因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对现有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
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
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
二是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
所以,政府管制性环境政策向引导性环境政策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
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现阶段,加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宣传,引导市场消费需求,一方面促使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是引导性环境政策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