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网络问政的认识
近日,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社会舆论、畅通社情民意、助推执政为民的沟通桥梁作用,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并发文要求各社会管理部门要强化网络行政意识。
结合我局此前开通的“网上办税厅”,就网络问政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网络问政的背景
建立“心通桥”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就是为了更大程度扩大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使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都成为网络问政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使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心通桥”
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顾名思义就是网络问政的一种形式。
近年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深刻认识网络问政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是引导网络问政的重要前提。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问题是现实问题的映射。
网络问政方兴未艾、大有前途,它的时代背景有:
一是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郑州、中牟县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
制有待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社会矛盾还无法得到及时合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有诸多建议、意见、诉求。
二是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在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过程中,我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为人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加,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
三是网络加快普及。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此外,在中牟已经有了网络问政的基础,像中牟在线每期头版头条都会针对中牟本地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各级管理部门的服务网站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如我局的网上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只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网上办税,既轻松又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一)常态化。
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党政领导干部走进网络倾听民意,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已成为共同行动。
网民在参与网络问政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政策决策的事件,如华南虎照事件、“五一”长假是否应
该恢复等问题的讨论等;二是批驳或者揭露官员的不良言行和腐败行为,如烟草局长的“香艳日记”、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等;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典型的“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等;四是关注民生问题,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高房价、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等的关注和不满;五是抒发爱国热情,如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奥运火炬传递、钓鱼岛事件等。
(二)现实性。
一是参与第三方调查。
在2009年初“躲猫猫”事件中,网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持,最终产生了由官方牵头组成的第一个“网民调查团”,开创了网络问政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先河。
在这次事件8个月后,又一个“联合调查组”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演绎了“第三方”调查的成功案例。
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支持和抗议。
在杭州飙车案中,就在警方宣布肇事车速仅70码的当晚,不少网友来到车祸地点文二西路,点起蜡烛、献上菊花,表示对遇害者的哀悼和公正办案的诉求。
三是使用人肉搜索。
比如最年轻市长周森锋被网络曝光后,网民展开对周森锋展开了一系列人肉搜索,从周森锋的父母亲、岳父母亲的职业、背景到臵疑周森锋的论文抄袭,再到周森锋早些时候下乡时由他人打伞的照片均被网友一一搜索出来并发布到网上曝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三、网络问政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反映民意的片面性。
网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还不大。
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37%。
网民
结构分布不均衡。
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接入城乡差别大,农村地区网民人数较少。
二是反映民意的情绪化和宣泄性。
由于没有实行实名上网,加之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网络舆情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情绪化和宣泄性。
三是网络“水军”值得重视。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民,他们通常以“网络公关”、“网络营销”、“口碑推广”等为名,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以达到牟取利益的目的。
四、引导网络问政的思考
积极引导网络问政要疏堵结合,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网络诉求机制,完善网络问政规范,加强应对网络问政能力建设,积极响应广大网民的合理诉求。
一是尊重网民言论权。
网民言论权,是所有问政和“问所有政”的基本条件。
如果网民言论经常遭到截留、封闭,并非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问政”。
所以领导干部需应以理性宽容、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像温总理一样,放下架子,弓下身子,尊重网民言论权,积极主动的与公众进行沟通互动,用真情感人,让网民愿意表达真实想法,说出“掏心窝子的话”。
二是创新网民参与方式。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创新方式让网民参与网络问政可采用这几种形式:(1)召开网民问题交办会。
政府官员会见网民,邀请网民就社会关心的问题大家自由发言,官员和网民直接对话。
比如广东省由省委书记亲自牵头,召开网民问题交办会。
(2)与网民在线交流,比如举办网络访谈,对一些重大的事项和涉及民生的事项,由政府有关单位负责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访谈,在线解释,在线回答网民的提问。
(3)组织网友线下考察。
对网民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工程或场所组织网民到现场去看。
三是网下解决问题制度化。
网络平台反映、答复只是网络问政的开始,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
各级社会管理部门要将网络平台反映的问题尽快提上日程加以解决,同时要建立网络问责制度。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透露: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一旦发现有司法机关腐败等问题将一查到底,涉案人员均将严惩。
所以要确保网络问政取得更大实效,建立网络问政问责制度十分必要。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