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芍药科

芍药科

2、芍药科的化学成分为芍药甙、牡丹酚甙等。而毛茛科的主要化学成分为 生物碱类、毛茛甙。
3、芍药科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5,而毛茛科植物的染色体基数为X=6~9。 4、芍药科的维管束为周韧性维管束。
Page 11
区别
毛茛科 草本或木质藤本
芍药科 草本或灌木
叶互生,少数对生
叶互生,多二回Leabharlann 状复叶雄蕊多数,心皮离生,3~多 数
花被形态变异很大,单被、重 被,花瓣退化为蜜腺叶均有, 3、4、5基数均有,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均有
聚合蓇葖果或聚合瘦果,后者 羽毛状花柱常宿存
P特age 有12 成份为毛茛甙、木兰花碱
雄蕊多数,离心发育,心皮离 生,2~5,有花盘 萼片常5枚,花瓣5或10枚
聚合蓇葖果,萼片宿存 特有成份为芍药甙、牡丹酚甙
Page 3
芍药花盘
Page 4
代表种1:牡丹
Page 5
牡丹
Page 6
牡丹
【产地及分布】:可能由产我国陕西延安一带的矮牡丹P.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引种而来。目前全国 栽培甚广,并早已引种国外。在栽培类型中,主要根据花的颜色,可分成上百个品种。
【生长习性】:喜干恶湿,宜冷畏热
【繁殖方法】:分株 或 播种
【园林用途】:根皮供药用,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Page 7
代表种2:芍药
Page 8
芍药
Page 9
芍药
芍药花别名将离、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为多年生宿根草 本植物,典型的温带植物,喜温耐寒,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十一疏松 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只要环境适宜,称年期间持续二三十年,然后进 入衰老期直至死。
芍药科
Paeoniaceae
发展起源
芍药科原先只是毛茛科的一个属,但其外部形 态和内部构造均与显著区别,因此多数学者把 芍药属Paeonia提升为芍药科Paeoniaceae。
Page 2
基本资料
芍药科属于被子植物门植物,灌木或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北美洲西部。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 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 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 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 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 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 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 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 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一小科。灌木或具根状茎的多年生 草本。叶互生,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托叶。花大,常单独顶生, 两性,辐射对称,通常由甲虫传粉。萼片5枚,宿存。
花瓣5~10片,覆瓦状排列,白色,粉红色,紫色或黄色。雄 蕊多数,离心发育,花药外向,长圆形。花盘肉质,环状或杯 状。心皮2~5枚,分生,子房沿腹缝线有2列胚珠,受精后形成 具革质果皮的蓇葖果。种子大,红紫色,有假种皮和丰富的胚乳 。仅芍药属1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北美 洲西部。中国有11种,分布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和东北 。木本的牡丹组为中国特产。
芍药花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 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为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 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Page 10
芍药科与毛茛科的区别
1、芍药科植物的花大且美丽;花粉粒大;有花盘;聚合蓇葖果 ;而毛茛科 植物的花小且无花盘;果实为聚合瘦果或聚合蓇葖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