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施工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保证地下水安全,本工程在施工期与运行期需做好对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预防污水泄露、施工废水排放等事故,提出了施工期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1)明确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对地下水环境负有保护责任与义务,同时加强监理单位对施工期水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约束。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污染防治措施,并对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废物、渣土、泥浆等进行严格管理。
(2)施工营地应有独立的污水收集或排放渠道,临时营地应设置一次性公共厕所。
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需要在现场设置临时性污水处理系统,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后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由施工单位设置专车或由垃圾清运公司每天集中密闭外运。
(3)每个工区工作面设立指定的渣土堆放点,防止渣土随意堆放;倒土过程中,工作面必须设置洒水、喷淋设施,并将渣土压实;建筑垃圾中可利用部分由施工单位回收,其余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
(4)在施工过程中应优先选用水泥基注浆材料。
(5)对桥梁桩基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应及时处理,集中收集,做好四周防护,防止污染周围环境。
(6)对隧道施工中产生的污水排入沉淀池进行沉淀,然后进行气浮过滤处理,去除有害物质后循环利用或排放。
对于必须排放的污水,必须处理后达到农灌标准,会用于农灌或绿化。
(7)隧道二次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10;对于初期支护出现大面积渗水的断层破碎地段,采用3m围岩径向注浆或者5m围岩径向注浆的止水形式,对于初支后有裂隙状出水现象,采取补注浆方式处理;对于环向施工缝,可内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止水带的设置间隔应与施工缝留置位置一致;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设置防水板,防水板采用厚度2mm的防水板。
(8)隧道施工期间的污水,采取清污分流,清洗污水和衬砌背后地下水分开排放的原则,由于该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好,隧道水涌水可直接作为施工用水、车辆清洗用水,对于隧道涌水量大的地段,设截水管经由衬砌背后引出并
导入蓄水池,避免和洞内施工污水汇合外排。
(9)在各施工工区分别设置污水处理设备1处,将隧道施工排水经处理后回用、灌溉农田或在既有沟渠排走,可避免冲刷农田,淤塞湖、库、渠等水利设施。
(10)对于隧道涌水加强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
以便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避免破坏水环境。
(11)结构措施
第一,防水方面:
1)暗洞内一般地段拱墙设置防水板。
衬砌采用密实混凝土,衬砌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10,施工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1mm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后设一道排水盲管的复合防水措施;变形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遇水膨胀止水条+填缝材料的复合防水措施,变形缝衬砌背后均设置一道排水盲管。
2)明洞衬砌外缘向外依次设3cm厚砂浆找平层、1.5mm厚EVA自粘式防水板、2.0mm厚PVC毛细排水板、400g/m2无纺布、3c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明洞结构回填土表面应铺设复合隔水层。
3)断层及岩体接触带富水地段采用超前注浆堵水措施,降低衬砌水压,减少渗流水量;局部股流位置,采取局部注浆堵水措施。
4)综合洞室及专用设备洞室拱墙背后设置防水板,与正洞交接处设置一道中埋式止水带,不得形成水囊、积水槽。
5)隧道洞门与明洞分界里程处、明暗分界里程处、地层承载力显著变化处均设置一道变形缝;二次衬砌环向施工缝暂按每8m一道设置计列工程量(需与衬砌模板台车衬砌段长度一致),纵向施工缝左右侧各设置一道。
仰拱环向施工缝与拱墙环向施工缝间距模数应保持一致。
第二,排水方面:
1)双线隧道衬砌背后均设环向盲管、纵向盲管、横向泄水管及双侧保温边沟、中心(深埋)水管,使洞内外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
2)洞门于边仰坡顶部坡线5m以外(黄土地层10m以外)设置截水天沟,在截水天沟内设拦水堤,以形成完善的截排水系统。
天沟坡度根据地形设置,但不应小于3‰,以免淤积。
洞门天沟原则上均与路堑天沟顺接,无路堑天沟
的条件下,应将洞顶汇水排出路基影响范围以外。
第三,洞内突涌水地段防排水措施方面:
1)对于隧道穿过断裂破碎带,预计地下水较大,当采用以排为主而影响生态环境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达到堵水有效、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2)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可采取超前预注浆和开挖后径向补注浆等形式,将大面积淋水或局部股流封堵,减少水土流失。
对于注浆材料,可选择普通水泥、超细水泥、水玻璃或化学浆液。
3)对地下水流失敏感地段,裂隙水发育地段隧道防排水采取分区防水的办法,衬砌敷设封闭式分区注浆防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