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广义包括:①ST段抬高 型心梗、②非ST段抬高型心梗,③不稳定型 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 定型心绞痛共称“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 合征”,虽然两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极为相 似,但缺血的程度、诊断标准仍有明显不 同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断
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
传统的病理性Q波的心电图标准为时限
≥40ms,振幅≥同导联的1/4R波。目前病理性
Q波心电图的标准变为时限≥30ms,振幅≥1mv,
而且需要在相邻的两个导联出现。
V1~V3呈“QS”型
常见的非梗死性Q波
(1)病理性Q波标准不适合用在Ⅲ、V1、
aVR导联,因为正常时这三个导联可出现 “病理性Q波”。 (2)间隔部Q波:指小的 非病理性Q波(在Ⅰ、aVL、aVf、和V4-V6 导联其宽度﹤0.03秒,深度﹤1/4R波振幅), 见于预激综合征、梗阻型或扩张型心肌病、 RBBB、左前分支阻滞、左和右室肥厚、心肌 炎、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定位诊断依据的演进
• 坏死性Q波: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早 期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应用,梗死面积的缩 小,使40%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不 出现坏死性Q波;坏死性Q波平均要在9小 时才出现,不宜做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 断和定位的依据。
损伤性ST段抬高
在再灌注治疗广泛应用的今天,2个
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异常抬高不仅是
平或下斜型ST段压低≥0.05mV 和或两个相邻导联T波倒 置≥0.15mV.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 改变包括:T波、 ST段及Q波
ST段抬型高心肌梗死
T波改变 超急性期T波改变 ①出现的时间:心 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或其
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心电图则可出现超急性期
超急性期 (亦称超急性损伤期)
心肌严重、持续缺血和胸痛发作的同时, 或其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心电图则可出现超急性 期的T波改变。此期若治疗及时而有效,有可能 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死的范围趋
于缩小。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心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 ST 段 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 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 R 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 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臵,并逐渐加深。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类历经透壁性心
梗和非透壁性心梗(20世纪80年代前)、Q波
心梗和非Q波心梗(80年代),到近年随着再
灌注治疗的临床应用已演变为ST段抬高型心
梗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的变化随着 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 演变规律。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时 间可分为: 超急性期; 急性期; 近期(亚急性期); 陈旧期。
STⅡ、Ⅲ、aVF弓背抬高,STV1~V3下移
STⅡ、Ⅲ、aVF弓背抬高,STⅠ、aVL下移
Q波
急性心肌梗死后6~14h,多数患者心电图出现病理性 Q波。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是确定急性心梗诊断的依据之
一。传统观念认为病理性Q波的出现意味着心肌已经坏
死,一旦出现难以恢复。目前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的原 因有两种:①组织学上的心肌坏死:一般表现为不可逆 性Q波;②心肌顿抑一过性的电功能丧失:表现为可逆 性Q波。
急性右心室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1、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意义:右胸导
联ST抬高诊断急性右室肌梗死有较高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其中又以V4R导联的价值最高。目 前认为V4R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诊断右冠 状动脉近段阻塞的敏感性82~100%,特异性 68~77%。但ST段抬高持续时间短暂,约一半患 者胸痛12小时后即消失。
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
颁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200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
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召开专家研 讨会,一致同意我国采用全球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1+1模式
第一个“1”指心肌坏死的生化标记物肌钙蛋白、CK-
MB增高或增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为必须条件。
心梗治疗的里程碑。心电图一直是评价再灌注
疗效的无创性检查指标,及时、快捷、可靠。
再灌注有效性心电图改变按出现时间先后依次
为ST段、T波及Q波的改变。ST段改变是评价心
肌微循环血流再通的“金标准”。
ST段改变
再灌注治疗开始后 2 小时内或相隔 30min, 抬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
1、传统定位诊断依据
多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主要依据坏 死图形(病理Q波)出现的导联做诊断。 如前间壁心肌梗死出现在V1、V2、(V3) 导联,前壁心肌梗死:V3、V4、(V5)导 联,前侧壁:V5、V6﹙Ⅰ、aVL)导联, 高侧壁Ⅰ、aVL﹙V5、V6﹚导联,下壁: Ⅱ、Ⅲ、aVF导联,后壁:V7—V9导联, 右室:V3R—V5R导联等。
返回
STV3R、V4R、V5R弓背抬高,V3R、V4R、 V5R的QRS波呈“QS”型
返回
STV3R、V4R、V5R弓背抬高,V3R、V4R、 V5R的QRS波呈“QS”型
返回
STV3R、V4R、V5R弓背抬高,V3R、V4R、 V5R的QRS波呈“QS”型
早期心肌再灌注有效的心电图表现
再灌注治疗(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
以上3个条件中符合2个条件时,则可诊断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随着对心肌坏死更敏感和特异性更高的 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的发现及更精确的影 像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心肌梗死有了更 新的认识,心肌梗死的定义也逐步修订。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为了在全球统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欧洲心
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
综上所述 ,心电图是诊断右心室心 肌梗死的一种无创、迅速、可靠的方法。为减 少漏诊的发生,对疑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 首次心电图检查做18导联心电图,有助于提高 心电图诊断患者心肌梗死部位的准确性,提高 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V3R
V4R
V5R
STV3R、V4R、V5R弓背抬高,V3R、V4R、 V5R的QRS波呈“QS”型
A、凹面向上型
B.斜直型
C.凸面向 上型 D.墓碑型 E.巨R波型
返回
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急 性 前 间 壁 心 肌 梗 死
壁急 心性 肌前 梗间 死壁 、 前
梗急 死性 广 泛 前 壁 心 肌
急 性 下 壁 心 肌 梗 死
对应导联ST改变 30%前壁梗死 70%下壁梗死
可见对应导联ST段变化
的T波改变。②心电图特征:典型者T波增高 变尖,呈帐顶状或尖峰状,电压振幅可高达 2mv。
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ST段改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T抬高是心梗早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选择的重 要依据。(1)标准: 2个以上相邻导联上新出现ST 段抬高:V2~V3导联,男性≥0.2mv或 女性≥0.15mv; 和(或)其他导联≥0.1mv (2)ST段抬高的形态: 随着缺血损伤程度的加重,ST段抬高可呈凹面向上 型、 斜直型、凸面向上型,单向曲线样逐渐进展的 过程,严重者可出现墓碑型和巨R波型ST段抬高。
急性右心室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2、右胸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意义:
右胸导联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是急性下壁心肌 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异性且敏感的指
征。正常人所有右胸导联不会均出现QS型,
若在所有的右胸导联QRS波群均呈QS型,
且伴有ST段抬高,则符合右心室心肌梗死的
心电图特征。
急性右心室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梗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急 症。快速、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予以及 时、有效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近来由于介 入治疗的迅猛发展,新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的心肌坏死生化标记物的发现,使临床诊断不 足 1g 的心肌微梗死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也推 动了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创新和进展。
第二个“1”是指下列4项中的1项:①心肌缺血症状;② 新出现病理性Q波;③ST段抬高或压低;④影像学证据
示新的活力心肌丧失或新的区域性心壁运动异常。符
合“1+1”模式时AMI诊断成立。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1+1诊断模式的出现:主要是敏感性和特异性
很高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检测方法的问世。
• 肌钙蛋白(I/T):优选生化标志物 • 特异性:几乎100% • 敏感性:很高,显微镜下小灶心梗
心脏标志物的评价
cTn升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原因
• • • • • • • • 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肾功能衰竭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血色病、肉状瘤病、硬皮病 炎症性疾病,如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疾病、心内膜炎、心包炎 药物毒性或毒素 危重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或脓毒症患者 烧伤患者,尤其是烧伤>30%体表面积者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分类和指导治
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最佳定位诊断
依据。
急性右心室肌梗死的特点
急性右心室肌梗死,约占心肌梗死的发生
率12%左右,一般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
致,少数为左回旋支闭塞所致。由于右室与
左室下壁和后壁为同一支冠脉供血,急性下
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可合并右心室肌梗死。单
纯右室梗死较少见。
• 持续时间长:7-14天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新模式
新模式的优势:心梗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增高,
微梗死的诊断成为现实。
心肌梗死新定义:即心肌缺血引起的任何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