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作者: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2期摘要: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分析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诸如战略方向不清晰、核心技术缺失及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采取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等相应改进措施,以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P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2-0060-07一、前言我国汽车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从2000年的207万辆、208万辆快速增长为2009年的1379万辆、1364万辆(见图1)。
10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年均增长27.6%,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2009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为6300万辆,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约45辆,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每千人汽车拥有量将超过100辆(以17亿人口计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随着汽车的普及,我们将逐步进入汽车社会。
在未来10年汽车大量进入普通家庭的过程中,汽车产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一系列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
随着油耗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
2007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国,石油消费量达3.46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2009年我国石油产量1.89亿吨,而石油进口量达到2.0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为52%,高居不下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必将严重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在环境方面,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汽车还是重要的碳排放源,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5%,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电代油,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保证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期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被列入其中。
现阶段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汽车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并做强做大自主品牌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本文将基于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还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本是“政府+市场”型,即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批量生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
(一)政府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纵观世界各国,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引导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中国也不例外。
早在“八五”期间,国家计委的科技重点攻关项目中就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这一项。
此后,科技部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九五”期间,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甚至成为整个“863”计划中科研经费预算最高的项目。
“十五”期间,我国在“863”计划中启动了电动汽车专项,投入研发经费20亿元,确定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项整车技术(“三纵”),以及多能源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项关键零部件技术(“三横”)。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863”计划中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1.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见表1)。
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2009年2月17日,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这是我国第一次直接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2010年6月,国家决定中央财政对5个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确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2.政府主导下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除了政策指导,我国政府还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我国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第一次是在奥运会期间。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共投入了自主研发的600余辆新能源汽车。
其中,50辆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在奥运村内环线等三条公交线路上运行;25辆混合动力客车在奥运公交专线上运营;77辆混合动力轿车编入出租车队运营;20辆燃料电池轿车作为赛时公务用车;3辆燃料电池客车在公交线路上进行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奥运场馆间有489辆纯电动场地车服务。
这是奥运历史上种类最多、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提供运输服务,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为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市政府承诺世博园区内交通“零排放”、园区周边交通“低排放”。
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结合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与科技部合作开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的示范运行。
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
除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盛会之外,近年举办的盛会如全国“两会”、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等都有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这些由政府推动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广大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还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成为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推广宣传及自我提升的机遇。
(二)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汽车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
近年来,国内汽车企业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
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等是主要的参与者,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见表2)。
在众多汽车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比亚迪。
比亚迪本来是充电电池生产商,造汽车是“门外汉”。
该公司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时,受到了多方质疑,但随着七年的不懈努力,比亚迪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通过在传统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获得了消费者与业界的一致认同。
由于拥有国际上领先的电池技术,目前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池,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达到了低成本、高容量、高安全等要求,目前该技术已经申请了国家22项专利。
2008年12月15日,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上市,这标志着比亚迪电动汽车项目的成功。
比亚迪的这款电动汽车,搭载了先进的DM双模系统,可以使车辆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在纯电动的模式下,F3DM双模电动车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续航里程10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小时,一次充满油和电,总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以上。
掌握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已经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注意和认可。
2008年9月27日,国际著名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以1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
不久前,比亚迪与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商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共同推出电动车,为日后布局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比亚迪的成功说明了我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实力。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2009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
现有34家企业的91个整车产品(包括客车底盘)被批准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示范运行,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台,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了—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面考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还面临着—些瓶颈难题。
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也是决定我国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也涉及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期目标和任务。
然而,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我国仍缺少一个整体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没有发展重点,没有发展路线,势必会分散有限资源,使整个产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
此外,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也需要完善。
目前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主要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和安全方面做了基本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电池的寿命应该如何考核评定,是推广该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关键问题。
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投入资金研发新能源技术就会缺乏具体的指导而无所适从。
2.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新能源汽车,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别领域,比如锂电池开发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