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部对封建教育的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有:
1、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2、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3、制定民国教育方针
4、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一、整肃封建教育
教育部建立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并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

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二、制定教育宗旨
1912年9月2日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意义:(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2)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的封建教育宗旨。

(3)体现了资产阶级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
在1912年7月10日的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了学制改革的问题。

会议决定改革旧学制,并拟定了一个《学制系统案》。

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
系统令》,即“壬子学制”。

到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实业学校令》等法令,形成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学制系统及方针
从学制纵向构成来看,初等小学校 4年,高等小学校3年,均设补习科。

中学校4年。

大学预科3年(副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立),本科3年,法科和医科4年。

小学之下有蒙养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学制横向构成来看,除普通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实业教育分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

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阶段,本科3-4年,预科1年。

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

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

二、《壬子癸丑学制》特点
1、缩短了年限
2、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4、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
5、中学不实行文实分科
6、增设初等小学补习科,高等小学补习科
7、取消高等学堂,改设大学预科
8、特设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
9、重视师范教育
三、《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
1、学制系统各阶段划分年限不适当
2、中等教育阶段缺陷
3、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4、大学预科有弊端
"壬子癸丑学制"经过几年的实施以后,暴露的缺点越来越多。

如当时的教育办人士批语这个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而且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意不够。

很难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当时的教育界一致要求对现行学制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学制。

四、《壬子癸丑学制》的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2、废除读经讲经,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