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德育之花在历史课教育教学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历史课教育教学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历史课教学中绽放
————————————————————————————————作者:————————————————————————————————日期:
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协会2011年征集论文
初中历史进行德育教育的尝试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
作者:高洪来
2011年5月29日
初中历史进行德育教育的尝试
加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班主任的工作。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很强,通过历史教学,将德育精华内化到学生思想素质上去,这是一个神圣使命。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教学主阵地。

那么如何作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个人做法。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担负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等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

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讲文化史时,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加强团队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凝聚力。

提到历史教育,许多人头脑闪现的第一个词就是——“背”,然后就是“枯燥”其实,这是对历史的误解。

历史教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的大量背诵,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生动而又立体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灿烂人生,闪光的思想与人格,把一条历史长河映照得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而历史剧捕捉住这些闪烁的美感,再现了一个美的世界。

近一年多来,笔者除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试验——组织一个小小的学生历史剧场,让学生直接与历史进行对话。

笔者就曾经尝试着与学生一起将大禹治
水、商鞅变法、“开罗会议”等内容改编成历史短剧。

同学们每每回忆起一起参与改编的日子,都还津津乐道。

学生在排演时,十分积极主动,为弥补表演技巧的不足,他们还请来音乐老师做现场指导。

学生的表演尽管十分生嫩,但仍有助于大家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于舞台表演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

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感受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培植爱国主义情感。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

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配音伴奏;作文程度较好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

三、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寻找有效的途径。

重要的纪念日、重大的节日,古今中外莫不将此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资源、重大契机。

诸如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

对于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有效开展国民教育,以及充分展示、彰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取得的惊天、泣地的辉煌成就,实在是千载难逢、民心所盼。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笔者和同学们举行演讲会,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作出了不懈努力。

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共和,又领导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直到弥留之际,还以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矢志不移,侠骨丹心,身无长物,心宽如天,真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此等等,教师或自己讲述,或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均可为之动容,受其浩然正气的感染。

,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 组织举行党史图片展,学生回顾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艰难曲折的历程,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都是由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开展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总之,教师通过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课,可让学生在欢愉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洗礼。

使学生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
入。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

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走近学生历史剧场》作者涂英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者黄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