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法学(第一章)

国际经济法学(第一章)


(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成果
二战后,诞生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至20世纪60-70 年代,许多受殖民压迫的弱小民族纠纷独立,形成了强大的 第三世界。从此,织结成“东西关系”、“南北关系”与“南南 关系”的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
为了改造旧国际经济秩序并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发展 中国家通过集体的力量,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宣言 、决议、宪章等,如1962年《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宣言》 、1974年《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及其《行动纲 领》,以及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等,确立了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等调整国际经济关系 的基本原则,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中世纪,欧洲的商事习惯法,既师承了罗马法 基本原则又对其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如《康索拉多海 商法典》(Consulado del Mar)、《奥列隆文集》和 在此基础上编纂的《维斯比海法》等。
与此同时,在东方一些国家编纂了《耶路撒冷法 典》等。所有以上习惯法都是以一国或地区名义出现 的,但其适用范围都超出了一国国界,为有关国家从 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们所普遍遵守。
国际经济法学
法学专业基础课
注意事项: 1.课上注意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注意理 会;课后多看一些参考书,注意鉴别;多收集案例 材料,关注国内法规的变化; 2.注意本课程的特点-内容非常庞大。要求 每人都得备有课堂笔记,认真做好笔记! 学习方法: 讲义与教材相结合; 复习、考试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陈安教授
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余劲松教授
“WTO之父”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约翰H.杰克逊(John H. Jackson)
第一章 国际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历史 第二节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与渊源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历史
一、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垄断前)
公元前,地中海沿岸,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活 动。
从上述可知,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规范以国际商事习 惯和国内商法为主,但中国自唐朝以后的对外贸易法制已逐 步建立并趋于完善。
二、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垄断至二战前)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自由资本主 义时期的“私法”自治,已不能完全适应该时期的经济关 系。于是经济法逐步成为一个新的法律部门。
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各国商人约定俗成,逐步形 成了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各种习惯和制度。或被国家法 律所吸收,后成为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依据,逐步成为 有拘束力的判例法或习惯法。
如传说中的“罗得法”中有关商事海事的许多规定, 为以后的罗马法所吸收。罗马法中用以调整国际商务活 动的规定,先推行于西欧大陆,后对许多国家立法均有 较大影响。
中世纪后期,一些城市国家之间缔结的重要商约 ,作为近现代国际商务条约的萌芽和先河,在国际经 济法发展史上有一定意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汉萨 联盟”商务规约。奥本海认为,中世纪的商务规约为后 来的一些国际公法原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双边性的商务条约,如1417年8月 17日英王亨利五世与布尔格公爵和弗兰德伯爵缔结的 条约中含有最惠国条款;1496年英国与荷兰订立的商 务条约,规定了互惠待遇及税则等。
一战后,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产生,使国际间争 夺原料和市场的贸易战更加激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 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实行高关税政策,普遍制定了管 制进出口贸易、关税,外汇、反垄断等的法律,以加强 国家对本国经济的全面干预。
此间,民间组织编纂的国际经贸惯例,主要有: 1860年欧美部分商界人士在英国格拉斯哥港共同制定的 共同海损理算规则——《格拉斯哥规则》,其经1864年 、1877年二次修订,更名为《约克—安特卫普规则》, 后又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1928-1932年国际法协会制 定了《华沙—牛津规则》,专门对CIF价格中的买卖双 方责任、费用、风险等作了规定;1933年,国际商会编 纂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于1936年编纂了《国际 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该两部惯例,经多次修订,沿用 至今。

1673年、1681年法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商事条 例》和《海商条例》。1807年在两条例修订基础上, 法国产生了《法国商法典》。以后,欧洲大陆法系一 些国家制定了商法典。
这些商法典用以调整国内与国际贸易关系。此时 ,调整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条约的数量不断增多,其 中以双边“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典型,其内容涉及关 税、海关手续、船舶航行、外国人待遇、知识产权保 护等。
1947年10月,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 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GATT),并 设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旨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关税 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采取各种措施在成员国间经 济贸易交往中,实行无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 化。
以上三大协定,构成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以多边条约调整国际经济关系 的新阶段。
在中国,唐以前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主要是一 些零散的临时法条,这些法条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较差。 唐代除了临时性的法条、诏令之外,有关对外贸易法规 还被写入《唐律疏议》中。
宋代的对外贸易法规不仅沿袭了隋唐时期的基本内 容,还制定了对外贸易的专门法规——“广州市舶条例” (制定于元丰3年,即1080年),它由一系列敕令、指挥 构成,不仅适用于广州市舶司,也适用于全国;同时, 宋初京师设“榷易院”,它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管 理对外贸易的中央机构。
三、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二战后)
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 济法得到了迅猛发展,并走向成熟与完善。
(一)布雷顿森林体制与关贸总协定
1944年7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 议,与会国家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 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并设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为促进货币与金 融方面的国际合作、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做出了巨大贡 献。
元在宋代基础上于1293年制定了“市舶司则法”,该法共 22条,内容涉及:对外贸易管理机构,通商口岸,船舶管理 ,进出口货物,税收,外商优待等。
明朝将外国“贡舶”和“商舶”给予不同的待遇,对于前者 以“优值”(即从优计价),赋于后者予以免税。但明朝没有 统一的对外贸易法,有一些零散法条,集中于海禁、朝贡、 税收等方面。清朝对外贸易法规数量较大,涉及严禁华商出 海贸易、外国船舶管理、限制外商活动、税收等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