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药卫生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以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多单侧发病,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又称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采用中药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门诊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
观察组68例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32~68岁;病程3d 至3年。
对照组42例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32~68岁;病程1周至2年。
1.2诊断及纳入标准本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DR、CT、MRI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肩周炎,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类风湿疾病等。
1.3治疗方法1.3.1观察组中药配合针刀治疗。
中药外治:采用秦艽20g、苍术20g、鸡血藤18g、当归20g、五加皮18g、荆芥12g、伸筋草12g、透骨草12g、红花12g、木瓜18g、牛膝18g、地龙12g、防风12g、士元12g、穿山甲12g、川断18g、桂枝18g、杜仲18g等中药,装入长30cm,宽20cm大小的布包。
使用前药包外均匀喷洒食用醋半斤,放高压锅内蒸20min左右,温度合适后敷于患处。
保温外敷4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刀治疗:(1)体位取坐位,若体质较差或害怕针刀治疗者,可采用侧卧位。
定点:在肩胛骨内上角、冈上、冈下、肩峰、喙突及肱骨大结节、小结节等处,于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等肌肉的起止点处按压触摸,寻找增厚、条索、结节样病灶,用定点笔作标记。
(2)用聚维酮碘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
(3)用0.8%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大部分患者不麻醉亦可。
(4)用汉章Ⅰ型4号针刀进行治疗。
针刀治疗时,刀口线应与主要神经、血管平行,刀锋快速刺入皮下,行纵疏、横拨、切割等刀法治疗,一般每点治疗3~5下,针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
(5)局部按压1~3min,外覆创可贴。
每次治疗3~6点,5~7d治疗1次。
1.3.2对照组推拿治疗,患者取较舒适的坐位或卧位、侧卧位。
(1)掌揉法:揉肩顶、肩前、肩后及上臂5min,使肩关节周围肌肉充分放松。
(2)推拿:点按肩井、天宗、肩髎、肩中俞、巨骨、秉风、天泉等10min。
(3)抖法:双手持握患侧手腕,用力做连续小幅度上下抖动5min。
(4)摇法:用一手扶患肩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患侧肘关节,分别将患肩作内旋、外旋各5~10周。
(5)拨法:拨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提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治疗约5min。
(6)拍打、搓法、揉按:每日1次,每次约5min。
根据病情变化,手法力度、方法可随时变化,10次为1疗程。
上述两组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坚持扩胸、爬墙、摇肩等肩部功能锻炼。
如晚上疼痛较重,影响睡眠,可减少或停止锻炼,勿劳累,避风寒。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优:肩关节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前屈、后伸、外展功能受限不超过10°,肱骨头旋转受限不超过5°;良: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轻度受限,前屈、后伸、外展功能丧失不超过20°,肱骨头旋转功能丧失不超过15°;差:肩关节疼痛部分消失,肩关节功能中度受限,前屈、后伸、外展功能丧失不超过25°,肱骨头旋转功能丧失不超过20°;无效:肩关节疼痛不减,肩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前屈、后伸、外展旋转等功能受限均在25°以上,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1.5统计学方法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优30例,良2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5%。
对照组优13例,良11例,好转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8.5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P<0.05)。
3讨论3.1肩周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伴功能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
据载目前肩周炎在我国城市的发病率为8%。
肩周炎的发病多由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各种病因引起,常见有肩部的退行性病变、急慢性劳损、风寒、外伤、内分泌紊乱等。
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肩凝证”、“漏肩风”范畴。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气血,精血津液逐渐衰退,正气不足,如过度劳累、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劳伤经脉、气血闭阻、经脉不通、经筋失养则疼痛与功能障碍[2]。
其发病初期肩部疼痛较轻,随后疼痛逐渐加重。
其主要病理机制是肩关节之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累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滑囊等软组织,并因疼痛而减少活动,造成关节囊、滑膜与肌腱、韧带等发生粘连、损伤,使关节周围之组织弹性消失,肌张力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逐渐造成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2肩周炎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有一定的自愈性。
因大多数患者疼痛较重,加之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就诊愿望比较强。
消除疼痛,改善功能是治愈此类疾病的关键。
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如推拿、针灸、火罐、封闭、理疗、口服外用中西药物等,均有一定效果。
3.3朱汉章老师发明的小针刀,对肩周炎的治疗有独到的功效。
针刀具有松解粘连、疏通经络、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等作用。
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结合起来,以针的理念刺入治疗部位,用刀的切割解除粘连及结疤的机械性压迫[3]。
通过针刀治中药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68例临床疗效分析常修河,杨道森,赵惠(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河南郑州450005)【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8例肩周炎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针刀治疗(观察组),并与单纯推拿对照组治疗的4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5%,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配合针刀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推拿效果。
【关键词】肩凝症/中药疗法;外治法;小针刀;推拿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8-1247-02中图法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30日第28卷第8期J Mod Med Health,April30,2012,Vol.28,No.8表1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组别治疗组对照组90.3873.91总有效率(%)n10(9.62)16(17.39)8(7.69)10(10.87)显效10(9.62)24(36.09)有效无效10492治愈a76(73.08)42(45.65)a a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力平衡,从而恢复机体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4]。
大多数患者针刀当时就可有不同的症状缓解。
针刀治疗省时、省力,加以外用中药热敷,荆芥、防风、桂枝、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祛风通络,当归、红花、地龙、土元、穿山甲等活血化瘀通络,川断、牛膝、杜仲、五加皮补肾强骨,秦艽、木瓜、苍术祛湿通络。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湿通络、补肾强骨之效。
针药并用,标本兼治,既起效迅速,又疗效持久。
3.4针刀治疗一定要熟悉解剖知识,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
针刀治疗2d内不要洗澡,以防感染。
治疗期间应避风寒,不要过度劳累。
中药外敷时温度不可过高,特别是辅助加热时要防止烫伤。
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刘振兴.电针配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560例[J].陕西中医,2004,25(8):739.[3]靳荷,靳嘉昌.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3):2035-2037.[4]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55-58.(收稿日期:2011-12-28)(本文编辑:苏畅)髌下脂肪垫损伤为膝关节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膝前部疼痛,可伴有功能障碍。
作者从2007~2011年采用火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6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4例中男28例,女76例,年龄17~74岁,平均(51.3±12.6)岁;病程最短1.5月,最长21年,平均病程(6.5±.3)年,其中双膝发病69例,单膝35例。
对照组92例中男19例,女73例,年龄22~69岁,平均(52.9±14.6)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19年,平均病程(7.2±5.31)年。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诊断标准。
(1)有外伤、劳损或膝部受凉史;(2)常见于运动员及膝关节运动较多者,其中以女性为多见;(3)膝关节疼痛,下楼梯为甚,膝关节伸直位疼痛加重,髌下脂肪垫挤压试验阳性,膝过伸试验阳性,髌腱松弛试验阳性;膝侧位X线摄片示脂肪垫支架的纹理增粗,少数可见脂肪垫钙化阴影。
1.3方法1.3.1治疗组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直径为20cm圆枕,使膝关节呈屈曲位,在患者髌下髌韧带两侧内外膝眼穴处寻找髌下脂肪垫的压痛点1~2处,用龙胆紫(甲紫)做一标记,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扶持住髌骨并下推髌骨固定,右手持苏州针灸器械厂生产的规格为0.5mm×45mm的钨锰合金单头火针至酒精灯上烧至红中透白时,快速斜向上刺入至髌骨下,并迅速出针,针刺深度为1寸左右,要求火针操作时稳、准、快,疾入疾出,但不能刺入关节腔内。
出针后,迅速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并用上海强生有限公司生产的苯扎氯铵贴外敷1d。
嘱患者治疗后48h 针眼勿沾水。
以上治疗每3~4日1次,每周2次。
3周后结束治疗,并进行病例疗效统计。
1.3.2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以本科教材(新世纪第2版)《针灸学》[2]中痹症的取穴作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1次。
3周后结束治疗,并进行病例疗效统计。
1.4疗效评定标准采用Insall膝关节评定量表[3]评估疗效。
(1)痊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能胜任正常工作和劳动;(2)显效: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大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3)有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部分改善,功能部分恢复,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4)无效: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在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功能无改善,影响正常工作和劳动。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