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我国生态旅游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应在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解决生态旅游问题的最佳途径。

1思想意识
思想意识问题是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些人认为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思想使得各行各业都热忠于投身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之中。

有座山或林,就想搞风景名胜区;有个湖或水库,就想搞度假村;有几个景点,就想开发旅游线路产品,既无旅游开发市场观念,又无资源和环境保护观念,结果是造成了投资浪费,开发性破坏或污染,带来不良的代写论文生态影响。

究其根源,是没有将旅游资源和环境损耗纳入成本之中,低估了生态旅游成本,虚增了新创价值。

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是认为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

此观点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所组成,旅游消费基本上是感官(精神)消费过程,这种思想意识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对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可再生性的肤浅理解或认识,或者说理解生态旅游资源特性是套用了一般资源可再生性的衡量标准。

其实一旦普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其原始性或自然性才使其根本属性。

2经济
生态旅游的问题,实质是环境问题。

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将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归为两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就生态旅游产生的问题而言,主要有以下经济原因。

(1)外部性成本缺失。

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者因开发所造成的大气、森林等资源被污染和破坏的成本,多由受影响者或政府来承担,变相鼓励了旅游开发者的不合理行为。

此外,工业企业向旅游区排污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法制不健全,未计入工业企业的成本,只能由旅游开发者和旅游区的居民承担。

(2)自然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保护缺位。

自然保护区中的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在利用的过程中因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机制及对投机行为的约束机制,而极易产生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导致了掠夺性开发。

(3)短期行为。

在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

这种忽视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极易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4)政策失灵和管理失灵。

政府对生态旅游进行管理和干预通常以政策实现,但由于信息不完全、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作为决策者的个人存在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导致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此外,在政策的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多元化的目标,这也可能导致决策的偏颇,产生政策失灵。

由于政府自身的运作需要管理成本。

当运行效率低下、官僚现象严重、管理成本过高超过管理所能带来的预期效益时,就会产生管理失灵。

此外,由于奖惩机制缺乏,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为了私人利益,利用国家资源捞取个人利益,这种“寻租”行为,大大增加了对环境保护、治理、管理的成本。

3主观决策
政府某些官员或旅游主管部门领导长官意志严重,未经科学论证和规划、未经市场调研和预测等,任意精心开发。

如陆良彩色沙林其特点在于沙林可观赏性、地貌独特性、生态环境的典型性、景观的荒芜原始性,然而决策人员硬性在大门处开辟了推背图碑林、沙林中大挖“三十六计”洞、沙洞度假村等,还要在沙林中开辟“易经园”等,不仅造成旅游开发的不伦不类,还加速了沙林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而近在咫尺的五老峰国家级森林公园、西冲水库、“天人合一”的终南山等地处于休眠状态。

4其他产业发展
其他产业在毗邻生态旅游区附近发展,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或破坏,主要有:其他产业所造成的一些污染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如邻近有水泥厂等;其他产业直接侵占生态旅游用地或毁坏生态旅游资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