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中学生课余训练模式的研究
【摘要】中学生在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课余时间训练,其训练特点既不同于专业队,也别于少年体校。
本文在中学生课余篮球训练的运动选材、训练时间安排、运动负荷、训练周期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训练模式
1 准确选材为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1.1 合理运用多次性的选材法
在全年的训练中,选材要通过初选、复选、终选三个阶段,这样教练员才能准确把握选材对象的真实情况。
初选在新生入学后通过新生的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田径选拔赛、身体素质测试、查阅新生档案等方法进行。
另一方面就要通过区和市初中生的比赛中去发掘此类比赛中比较容易发现有良好基础的队员。
教练员要把身体高大、具有良好素质、篮球技战术基础较高的学生选拔出来尽早地投入训练。
复选在通过几个月的训练和校、年段与班级的比赛及各种友谊赛、表演赛、选拔赛之后,教练员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是否继续留队训练做出估计和评定。
终选是在市或省级比赛报名前对复选后集训的运动员进行的最后选拔,主要是教练员通过友谊赛对队员的各项比赛技术指标的数据统计和集训前后的篮球技战术水平提
高情况以及教练员对该运动员潜质的预测。
1.2 采用经验选材和预测选材法
经验选材法是教练员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选拔对象进行的各
种的归纳、综合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性定性认识。
经验选材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有些影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等因素,不能用精确的数据来评定,预测选材法是对运动员当年的中学生篮球比赛和今后几年的运动能力做出的
有依据的预测,没有预测,就没有科学选材。
1.3 合理平衡的各位置选材
选材的过程中除了择优录取,还应按篮球运动的规律,合理平均的挑选各位置人选。
篮球运动区别于体能类的竞技运动的是:不仅要求队员技术全面,而且各位置的技术特点也有所区别,因此选材也要按此规律进行。
通过训练和比赛,及时调整全队的位置结构。
应允许学生在各位置的尝试,充分发挥其特点,更好地发现人才。
2 科学安排时间增加训练次数
普通中学生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学校的学习课程安排较紧,或常因学校各种活动等原因,使课余训练的时间和次数往往无法保证。
此类情况在一些重点中学尤其的严重,学校为了提高整体升学率不断的增加学生的课时量与作业量,同时体育事业在社会上还不能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耽误学习,因此极力阻扰孩子的参加日常训练。
经过多次的探讨和实践,以及和其他学校教练的经验交流,我们认为在上课时期采用下午训练为主时间一般是下午5点到7点。
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训练时间常常受到影响,因此平时的训练主要是以基本的技术训练为主,辅助战术与比赛为辅,雨天则进行基本的力量训练。
暑
假增加早训,形成一天两练的训练模式。
中学生暑假是课业负担最小的时期,同时也是篮球技战术提升的黄金时段。
这段时间我们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与强度,我校在暑假期间采用了早间训练体能与专项素质训练、基本技术训练为主,训练时间为两个小时。
下午的训练则是以身体对抗,战术、与基本路线跑动的教学为主。
现在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学分制,我想这个对于学校篮球队训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将校篮球队变成正常的教学班,队员可以通过选课的形式参加正常的训练。
这可以一举多得,一、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拿到相应的学分完成学业,二、训练时间在不影响学生上课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由于学生是在不影响正常的训练参加训练因此家长会比较支持。
3 加大运动负荷,提高运动能力
普通中学生的训练时间、营养、恢复等条件不同专业运动员,如果一味只照搬专业训练的标准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安排训练中,突出训练的重点。
在全年各阶段的训练中,在保证一定的运动量下,在熟练的运用各种基本技战术配合的前提下逐渐加大运动强度,准备阶段也要贯彻这种思想,为高度对抗的篮球比赛中合理运用各种技战术打好基础。
4 合理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界根据训练的客观规律,围绕一年中的重大比赛,提出了训练的分期问题,即大周期和小周期训练。
每个训练又分成准备期、比赛期、调整期三个时期。
运动训练理论把这种训练的安排
称为周期性训练原则。
但一般普通中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因此他们的训练也应有别于专业队的训练,它有自身的特殊性。
全年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围绕重要的比赛,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周期,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是普通中学生课余训练应该遵循的训练规律,也是达到最佳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
普通中学要接受学校教育的诸多内容,还要接受文化课的复习考试以及寒暑假的限制,因此课余训练具有间断的特点。
我校篮球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采取全年训练的方法,以每年4月份的市中学生篮球甲级联赛与7月的省篮球传统校篮球比赛为依据,平时采用5天训练制,每天一个半小时左右。
以保持学生竞技水平为主。
赛前一至两个月则采用每天训练法一天两个小时。
省赛正处于暑假,早晨加练一次两个小时。
安排在比赛期间出现竞技状态的高潮期的训练周期计划,提高了训练的档次和质量,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论运动训练计划[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邹国忠,张键,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3]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