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1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1.1信息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上海的小学作为校外活动启动了计算机教育。
1982年9月,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复旦附中、华东师大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开创了校内计算机教育的历史,这年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
1986年,在福建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发展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通过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据此,还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
1991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4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李克东教授带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课题。
1997年,何克抗教授发表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建构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从此奠定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新的发展方向的理论基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此后,我国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真正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阶段。
其意义,不仅是名词的变化,而且是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它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方向。
1.2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发展现状1.2.1国外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国外提出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教学较早的是美国。
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则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
但是1997年4月才开始提供第一批教材和资源。
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良好效果。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就提出了要求: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英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也紧随美国之后。
1.2.2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各地如火如茶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并且不断搜索出新的实验研究成果。
据了解,全国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试验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几乎全是关于“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和“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是二个国家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项目。
2003年12月,在江苏无锡召开“全国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教学整合”第一届研讨会。
2001年12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联合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重点项目—“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并于2004年1月在海南的三亚召开了研讨大会。
其中也有一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目前,课程整合的提法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
1.3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目前有关于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三大流派里,建构主义学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指导和最主要的依据。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以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的“认识结构论”为基础,经过科恩伯格(O.Ke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iz)等人的进一步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完善和深化。
建构主义认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构建出来的。
(2)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
(3)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构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从以往强调“教”变为强调“学”,即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维。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新型教学设计创造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1.4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新知识新观念的不断引入,教育教学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改革也在各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在教材方面,现代教育教材改变了单一文字教材的状况。
声像、可视光盘、CAI课件、网络课程等电子教材进入了教学领域。
从教学模式方面看,突破了过去听录音、看录像的传统方式,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教学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弊端,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
例如:(1)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验无法完成;(2)一些实验反应速率过快,实验现象不易观察;(3)有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及时观察到实验结果;(4)有关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用肉眼无法看到,以致于学生难以理解;(5)有些实验药品有剧毒,或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易造成环境污染;(6)具有高危险的实验,很难在课堂保证其过程的安全性。
如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堂上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2.1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从事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
因此,“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需要创造和谐、适宜的学习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视觉效果好、简明生动、直观性强,多维动画模拟试验包含大量信息,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对知识进行记忆、理解和保持。
近几年,在化学实验教学上多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用于教师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尤其是在讲授抽象概念、描述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运动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例如,在介绍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编辑好动画软件程序演示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氧原子和氢原子不断运动,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和水分子分解的过程等,将这些过程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强化了他们的感性知识,使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微观物质世界,掌握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教学手法正是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习环境,利用多种形式的虚拟画面,使原本枯燥的实验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创设实验情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解剖中学化学实验,能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
2.2.1模拟疑难、污染、危险的实验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疑难、污染严重和危险性大的实验。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用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进行习题练习,而实验过程只能靠学生们去想象。
一些实验虽在设计上有所改进,但演示的安全性和效果仍不理想,上课演示时成功率低,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氧化汞加热分解、硫在氧气中燃烧、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实验,若采用计算机模拟这些实验,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并随时控制反应进度和放大实验装置,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使学生能易于观察到实验结果,达到用常规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且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2.2.2模拟教学中的化工生产流程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生产流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炼铁、合成氨、电解法制铝等。
化工生产涉及众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
采用传统教科书、挂图、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师难讲,学生难学。
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化工原理的新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形象地展示,并且动态地展示内部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等情况,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
运用多媒体能方便地多次重复再现整个生产过程,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间,从而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与学生的交流上,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这既强化了基本知识的应用,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
2.2.3模拟无法观察的微观实验化学中任何化学变化都是微观粒子的破坏和重组或化学健的断裂和重建,这些是肉眼看不到的,学生只能够依照书上的图示和模型去想象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