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城市功能定位研究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遵循“循序渐进、区域综合平衡”的理念,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为核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小板块功能定位研究(**中心区)
1、核心区(中心)
以政治、商贸、文化、服务和居住等为主要功能,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商贸流通、商务会展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城乡、城区、城景一体化的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森林城市,成为鄱阳湖畔一粒璀璨明珠。

2、中心区(建成区)
(1)明确中心区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位
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已有的规划、中心区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发展要求,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议将中心区定位为:**原点,都市之心。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总部经济、商业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和商贸旅游功能。

(2)优化中心区空间格局,完善空间结构
中心区空间优化要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改善中心区环境,加强中心区公园、小游园、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

第二,适应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增强城市竞争力。

第三,完善城市空间架构,提升中心区运行效率,建立明晰的城市形象。

为配合实施“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全面优化中心区,提升和完善穿越中心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条大通道,形成市体育中心区域、城区西南区域和老城区、赣江新区四区循环,合理展开布局城镇密集区和产业密集区。

(3)调控人口规模与开发容量,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中心区人口质量是更新改造的核心,同时通过更新改造引导中心区人口向外疏解,以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密度,改善城市风貌与人居环境。

综合考虑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撑能力和政府更新改造财务上的可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中心区更新改造后的人口规模与现有总量持平,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左右。

(4)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中心区交通问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道路路面较窄、次干路支路系统不发达、社会停车场严重缺失、人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并呈现明显的时段性特征。

因此,从路网的系统性改善入手,完善次干路支路网微循环系统;发展公交深入社区,在中心区倡导公交主导的出行模式;在中心区划定部分区域作为交通保护区,通过停车收费、通行收费调节交通需求,提高中心区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效率,建立适宜的步行系统;分期、分批逐步落实相关规划中的停车场用地,建设多层停车库,增加停车供应总量。

同时,优化停车供应结构比例,在旧城区狭窄路段逐步减少路边停车,以配建和路外公共停车为主要停车方式。

(5)按照“双向匹配”原则,调整公共服务设施
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目标,在对现有公共设施服务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中心区原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调整。

主要调整原则为:符合宜居指标,服务适宜;就近服务,步行可达;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切实可行,能落实用地;服务和人口双向匹配。

以宜居城市指标为标准,结合人口分布,在对中心区中小学、肉菜市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垃圾压缩站、公厕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合理规划公共设施进行调整。

(6)增加绿地开敞空间,创造怡人的公共环境
结合江湖水系、主干道路等,构建有机的线性绿色地带,重点强化各城市公园、滨水绿化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展现完整的中心区风貌格局。

依托赣江,构建与滨江联系的步行网络,形成亲水、开放的休闲空间。

紧密结合更新地块及周边人口分布情况,尽可能地增加中心区绿地开敞空间,合理布局各类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确保每个社区居民在500米范围内能便捷享有。

(7)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1)供水工程
对“城中村”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善供水条件和供水环境。

推进智能化供水系统建设,提供高效、人性化的供水服务。

2)排水工程
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逐步将中心区排水管网改造成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3)电力工程
加速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布点与建设,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按照10千伏典型接线的要求全面改造10千伏配网网架,提高配网的可转供电率。

同时在中心区应开展“三线下地”改造计划,分步改造架空线路,实现全部线路埋地敷设。

4)通信工程
从技术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角度,预测规划期内信息管网的需求量。

在考虑多种运营商的情况下,合理增加信息管网的需求量。

对中心区架空线路全部进行下地改造。

推进综合通信管道、共沟共井建设,实现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

新建小区综合考虑各种通信业务、邮政业务等的发展,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规划原则合理布局业务局所,打破企业自成体系的局面,预留综合通信发展备用地。

尽量利用现有局所进行扩容,减少对通信设施用地的需求。

5)燃气工程
大力提高管道燃气普及率,由政府组织专项资金,逐步将现有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改造为管道燃气用户。

对现状保留的液化石油气供应站进行整改,必须达到消防要求的安全防护间距之后才能进行经营。

完善燃气行业地理信息系统、管网建模、SCADA系统。

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运行管理,为市民提供高效、人性化的服务。

在燃气管网建设过程中,重点抓好新管材、新技术的应用,降低能耗。

6)防洪排涝规划
按照50年一遇设置防洪标准。

结合河涌整治和雨污分流工程,逐步完善中心区的地面高程系统和排水系统,综合解决中心区的受涝问题。

7)环卫规划
根据人口分布和服务半径对垃圾压缩站等环卫设施布局进行调整。

3、控制区(近期建设)
近期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和建设区域:继续优先推进物流园区、国际眼镜城、赣江新区行政商贸中心、**湿地公园、**大道两侧总部经济区等的建设,为城市功能结构完善和城市远期进一步向北拓展、向东联接奠定基础,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新形象。

4、规划区(远期发展)
规划区(远期发展)主要是建设鹰西片区、鹰东南片区、鹰东片区和赣江新区等。

鹰西片区主要发展围绕**湿地公园发展商业、生态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鹰东南片区主要是依托师范学院和火车站场发展科研、居住等功能;鹰东片区主要是借助鹰雄大道和总部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居住等功能;赣江新区主要基于天然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商业、生态居住等功能。

规划区(远期发展)应作为城乡统筹的桥头堡、示范点,在此区域内应重点布置一些为城乡共同服务的实施,如城乡公交转换站、汽车交易市场、蔬果批发市场和其它农贸市场等。

二、大板块
1、中心城区
以政治、商贸、文化、服务和居住等为主要功能,重点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商贸流通、商务会展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城乡、城区、城景一体化的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森林城市,成为鄱阳湖畔一粒璀璨明珠。

2、**
**市域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信息中心,以铜产业、节能产业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工业城区,打造铜材料及深加工、节能光源的循环经济城市,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3、**
以新型工业、民营企业为主要功能的工业城区,重点打造照明器件、微型元件制造、眼镜制造、工艺雕刻等民营基地,成为**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和休闲度假基地,联系南昌经济区的桥头堡。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

(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 、乙方 %。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
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

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

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

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