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市区河道治理保护规划报告

绍兴市区河道治理保护规划报告

绍兴市区河道治理保护规划报告(摘要)1规划范围、标准和任务1.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南起南环河,北到灵芝镇小善村、路家湾、泗汇头、赵墅和洋江村一线,东起越东路及新开杭甬运河,西至绍大线和石堰江一线,总面积为64.74 km2,全区河湖水面积为13.48 km2,占总面积的20.82%。

本次规划区面积为55.15 km2(扣除老城区9.09 km2及环城东、南、西河水面面积0.5km2),水面面积为12.51 km2,水面占有率为22.68%。

1.2 规划标准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浙江省计经委、水利厅浙水政(1998)559号文件及《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规划区河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

1.3 规划依据(1)《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及《调整意见》(2)《创建绍兴大都市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3)《绍兴市越城组团分区规划方案》(4)《萧绍平原治涝规划报告》及《绍兴县平原河道治理规划报告》(5)《曹娥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6)《绍兴市城区防洪规划报告》(7)《绍兴市区河道治理保护规划任务书》(8)有关规程规范1.4 规划原则(1)按照《水法》、《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城市规划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2)本次规划要与《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萧绍平原治涝规划》、《绍兴市城市防洪规划》及有关规划内容相衔接;(3)建设高标准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南北畅通、东西沟通、纵横连接、排灌自如的骨干河网体系;(4)遵循平原河网现有水系基本格局,保持水乡风貌,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综合功能;(5)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根据城市发展建设需要,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对原农村水域河网进行改造整治,符合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1.5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为2001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1.6 治理规划任务为了提高规划区内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与保护城市水环境,协调好规划区内河道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及有效地规范水域和岸线管理的总体要求,其主要任务是:(1)根据防洪排涝标准,研究提出规划区主要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总体布局及规模;(2)根据保护与改善规划区河道水环境要求,提出水域布局及水质要求;(3)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研究并提出城建、交通等工程涉河建筑的规划建设原则;(4)对规划区内所有河道进行堤线整治规划,明确管理保护范围;(5)研究并提出大环河的规划方案;(6)提出河道治理实施意见和管理意见。

1.7 工程等级及岸线布置原则1.工程等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绍兴城市属3等防护对象,相应的主要建筑物级别属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属4级,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

2.岸线布置原则(1)确保南北向洪水排泄畅通以及东西向主要河道的贯通,对河道过窄地段进行拓宽。

主要行洪河道宽度不小于30m,骨干河道宽度不小于15m,支流河道宽度一般不小于8m。

(2)支流整治考虑区内河网分布尽可能均匀,在保持原河道走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顺直、拓宽、延伸和沟通联成河网。

(3)断头河尽量沟通,对溇底尽量保留,局部水域河网进行改造整治,保证工程整治前后河网水面积及河道蓄水量基本保持平衡。

(4)在保持水流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征地及拆迁,节省工程投资。

(5)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结合城建、环保、交通、旅游、文化等需要,统一协调。

3.河道设计断面根据河道实际情况,河道设计断面拟定三种方案。

方案一:对未开发区或条件许可的河道采用低坎+护坡的复式断面型式,即底部基础采用抗冲刷的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墙,挡墙顶高程一般为4.30m,挡墙以上部分采用斜坡式护岸,坡度为1:4至1:5,坡面绿化;方案二:对已开发区块骨干河道及支流,采用占地面积小的重力式挡墙,堤顶高程根据地面要求确定,面层采用20cm厚条石贴面;方案三:北部水域宽阔,主要河道护岸设计断面以低坎+自然坡为主,坎顶高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局部可略低于常水位。

1.8 大环河治理规划绍兴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素有“东方威尼斯”美称。

城内河道纵横,城外水网密布,古城四周环城河碧水环抱,城内街随河走、河街相依是绍兴古城的基本格局,“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是绍兴古城的一大特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水乡城市格局仍基本得到保留。

绍兴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长江三角洲南翼以酿酒、轻纺、电子为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著名旅游城市。

”规划区范围进一步扩展,总面积为1490 km2。

在城市化的今天,创建独具绍兴特色的“水中大城市”是历史的必然。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中提出三大组团+绿心的未来城市发展总体结构,提出了以水为脉络,连接组团,融入绿心,延续城市、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水为母体,构建现代都市新空间,在对立统一的意义上,获得传统水乡与现代水都的完美结合,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绍兴优越的自然条件,把绍兴建设成为环境宜人、形象优美的生态绿市。

在规划绍兴大都市三大组团+绿心中,水域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绍兴古城水域面积占5.3%,柯桥组团水域面积占18%,袍江组团水域面积占15%,绿心水域面积占规划面积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

近几年,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城区绍大线、越东路、越南路等主要外环路已建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做好河道和湖泊的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亮化工程,基本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水都特色,需要规划建设大环河,使之成为景观河道、生态河道、连接河道及防洪河道。

大环河连通了鉴湖、犭央犭茶湖、青甸湖、迪荡、瓜渚湖及大坂湖等几大湖泊;连接了东湖、禹陵、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柯岩、兰亭等几大景区;大环河既是现在越城组团外环河,随着城市发展,还将是以后城区的中心河。

大环河是越城组团与绿心连接的一条绿色纽带。

建设大环河,并在大环河两侧建设生态型绿带和湿地、湖泊等,有利于提高越城组团的整体生态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水乡旅游资源和促进城市近郊的综合开发,对提高越城组团城市品位、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体现绍兴水都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 骨干河道及支流治理规划根据防洪规划及可研成果,结合《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依据岸线布置原则:确保南北向洪水排泄畅通以及东西向主要河道的贯通,主要行洪河道宽度不小于30m,骨干河道宽度不小于15m;支流整治考虑区内河网分布尽可能均匀,在保持原河道走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顺直、拓宽、延伸和沟通联成河网,支流河道宽度一般不小于8m;断头河尽量沟通,以改善水质,对溇底尽量保留,局部水域河网进行改造整治,确保工程整治前后河网水面积及河道蓄水量基本保持平衡,对规划区内各级河道的治理分述如下:1.城东片城东片区内河网纵横交错,南北向主要河道有平水东江、平水西江、直宫江、禹陵江及东支干1#、东支干2#和东支干3#。

东西向主要河道有古水道、浙东运河。

(1)平水西江:河道长度3544m,堤线布置考虑两岸建筑物的影响,采取两侧拓宽方案,其中上游龙舌嘴至越南路段(长500m)已治理完成,河宽30m。

舜江路~五泄路段(长250m)及市职教中心段(长250m)受地形条件限制,拓宽难度较大,且现状沿河绿化已经成型,则该两段控制河宽不小于25m,其余河段控制河宽不小于30m。

(2)直宫江:南起平水西江,北至浙东运河,是贯穿城东开发区的主要南北向河道,河道长度2884m。

由于两岸大部分已进行开发,堤线沿原河岸线布置,局部河段适当拓宽。

南端与平水西江进行连通,控制河宽不小于15m。

(3)禹陵江:河道长度2067m,规划堤线基本按原岸线布置,根据现状河宽及两岸建筑物,确定南环河~天姥路段(长650m)控制河宽不小于25m,天姥路~四明路段(长600m)控制河宽不小于30m,四明路~稽山桥段(长817m)控制河宽为35~40m。

(4)古水道:河道长度2435m,为东西向河流,西起环城东河,东端与浙东运河相通,河岸线基本顺直,主要起平、汇水作用,岸线布置基本沿原岸线布置,局部进行适当拓宽,控制河宽不小于30m。

(5)浙东运河:规划区内西起环城东河,东至平水东江,河道长度2838m,为浙东现有主要水上交通要道,堤线基本沿原河岸线布置:东湖中学以西段规划河宽15~25m,东湖中学以东段规划河宽为35~50m。

(6)东支干1#:南起浙东运河东湖中学段,北至罗家庄附近铁路桥,长1365m,河道控制宽度不小于15m。

(7)东支干2#:南起浙东运河玉龙桥,北至罗家庄附近铁路桥,长669m,河岸基本维持原状,宽为28~88m,适当顺直。

(8)东支干3#:南起浙东运河与直宫江交接处,北至火车东站东侧铁路桥,长983m,除铁路桥段附近局部宽度10m拓为15m,其余宽度均大于15m,维持原状。

城东区支流河道共26条,原长20.03km,原水面581.9亩,规划后河长20.58 km,水面586.5亩,水面减少2.6亩。

规划后全区总水面共2000.5亩,比规划前增加161.9亩。

城东片骨干河道及支流治理布置见城东片河道规划布置图。

河道参数及骨干河道主要功能见表。

城东片骨干河道参数及主要功能表注:南环河水面不包括大禹陵景区入口处人工水域面积100亩。

城东片支流河道参数表2.城南片城南片区内主要南北向水流通道有坡塘江、南池江及南支干1#、南支干2#,区内断头河较多,小河间的连通性差,岸线曲折。

(1)南池江:规划区内南自南环河,北至环城南河,是南北向主要行洪河道之一,河道长度1670m,河宽大部分均在30m以上,仅东、西俞家舍河段长约80m范围内河宽20m左右,堤线布置要求向西拓宽10~15m,其余河段堤线基本沿原河岸布置,对局部河岸进行适当顺直,治理后最小控制河宽为30m。

(2)坡塘江:南起南环河,北至环城南河,为南北向主要行洪通道之一,河道长度1735m,秦望路以南河宽50~100m,秦望路以北分为东西两条支河,现东支河河宽一般在12~35m,堤线按不小于25m控制,西支河河宽一般在5~12m,堤线按不小于15m控制,以保证两支流总宽度大于40m,其他段沿原河岸线进行堤线布置。

(3)南支干1#:为亭山与龙山之间区域的主要排涝河道,现有河道北端已被秦望路截断。

此次规划该河道在原有河段的基础上,穿过市电气承装公司院内的绿地与季家娄河道连接,下游在河山桥处与娄宫江相通,重新形成通畅的排涝河道,河道长度2820m,河宽控制不小于15m,其余段堤线基本沿原河岸。

(4)南支干2#:为南北向主要排涝河道,长度为1550m,南环河至秦望路段河道宽窄不一,最小处仅为3.5m,最宽处有38m,结合城中村改造,对较窄河段进行拓宽,控制河宽不小于1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