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视角来探讨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尝试提出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历史教学;优越性;误区;遵循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目前最有前途、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许多老师利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软件制作历史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所谓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脑,通过教学设计、组合多种媒体,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形成合理教学过程结构的一种教学方式。
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正以其技术优势改变着传统历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让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由此精彩起来。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好比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多媒体课件自身存在的缺陷、操作者的认识偏差及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当等因素,也会造成新的弊端。
那么,历史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完美的结合呢?本文尝试以新课标历史教学为例,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越性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运用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1.弥补教学手段不足,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教学在手段上单一(通常是黑板+粉笔表现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受到影响。
社会在进步,历史教学手段自然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我们主张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因为历史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史料、图表、视频等素材。
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将所演示的内容融为一体。
比如把文字材料、图表、视频等编制成一个课件。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控制所需内容在屏幕上演示,既方便又高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我们讲述解放战争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
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教与学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再比如,历史教师可以用第一手材料制作课件构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看后大为惊讶”,教师再适时用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
如在学习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曲折发展的十年》一课时,我们先播放“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广西境内某农业社水稻亩产六万多公斤的新闻及当地人民公社的欢呼场面。
教师再提出问题:《人民日报》怎么会刊载这样严重失实的新闻?世界舆论会如何评价?人民公社真的如此令人欢呼雀跃吗?它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又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情绪显然已被调动起来,急切地想获得答案。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丰富的影视资源为历史课堂提供了诸多的备课素材。
许多优秀历史类电视纪录片,如《中国史话》《中国文明五千年》《百年中国》《大国崛起》《故宫》《探索发现》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制作成课件引入课堂,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大量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历史课堂板书内容比较多,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用于板书,而多媒体手段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板书设计等准备好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展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比如:在讲授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如下图所示):我们通过课件以结构式板书归纳了近代以来不同阶层的主张,揭示出当时中国人探索走向深入的现实,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增大了知识容量,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是将历史史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或者是将大量的史料板书于黑板,这样做的结果是费时、费力。
如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相关史料通过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再适时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史料研读、归纳、应用史料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时,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ppt课件就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件的设计上,我们先展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观察图片等,通过创设的多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学生就能对明治维新的背景、性质有全面性了解。
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4.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由于互联网的应用,我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大量的学科相关内容。
例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中资源网、中学学科网等都配有大量的历史试卷、课件、教案、视频等,老师们不必每节课都自己制作课件,可以从网络下载或购买别人的课件,根据自己教学进度及学情进行必要改造,制作成ppt课件用于教学,可大大减少备课强度。
我们发现本地区许多老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优秀教案,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沟通、交流,这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经验的浪费。
我们如果能将这些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教法等精心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同时,多媒体课件使用后可以长期保存,老师们再次教授时,只需对这部分课件作一些补充、完善就可以了。
这样,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了。
二、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堂运用中存在的三大误区1.由“人灌”到“机灌”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后,有些课堂教学中课件“占领”了课堂,教师照“屏”宣科,过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互动现如今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湮灭了。
一节历史课下来,学生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展示,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培养目标无从谈起。
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而成为多媒体课件的“观众”。
2.多媒体课件重形式而轻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所设计的历史课件一味追求画面的美观;有的老师把对教学目标完成无益的视频、图片等引入课件;有的老师“秀”技术,设置过多的超级链接等。
这些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3.“多媒体”成了“单媒体”基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技术优势,现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老师越来越多,有的老师在尝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好处后,便对它“爱不释手”,一个课时的ppt课件就制作了数十张乃至上百张的幻灯片,在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课件教学,对常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
教学手段“一刀切”,“多媒体”成了“单媒体”。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遵循的五个原则1.实效性原则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利用课件实施课堂教学是否有必要。
不是所有的历史课内容都非得制作成课件进行授课。
制作的课件必须是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课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否则适得其反。
2.可操作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尽可能简单,便于掌控: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尽可能设置简洁明了的链接、导航条,避免使用复杂的超级链接、幻灯片切换等。
3.简约性原则通常情况下,一节历史课的ppt幻灯片数量以20张左右为宜;课件展示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视觉: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文字、图片等不要太多,避免无关的信息干扰;要注意课件背景的色彩设置及字体大小等。
4.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引导学生对信息加工、提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上课时,教师要尽量多创设问题情境,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去消化理解和做笔记。
同时,还须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件内容进行即时调整。
5.有机结合原则(1)常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应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果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就用常规的手段,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问题或内容时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切不可让多媒体“统治”历史课堂。
(2)多媒体的运用要和书本相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老师会用大部分的时间去查找大量课外资料制作课件,却忽视了钻研、运用教材。
结果学生对书本知识比较生疏,做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
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熟悉课本。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握好课件制作和运用中要遵循的原则,使课件的运用做到“适度、适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潘天士.中学历史课件制作实例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