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时间:2015-03-01;修回时间:2015-06-28作者简介:邹宇(1990—),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丘陵地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E-mail :317169641@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1]。
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现象中得到显著的体现,位于中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如北京、洛阳、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内涝频发,威胁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和C40世界大都市气候先导集团共同发布的《城市水蓝图》(Urban Water Blue⁃print ),在水量风险研究中指出中国深圳、西安、青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邹宇1,许乙青1,2,邱灿红1(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湖南长沙410082;2.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二所,中国湖南长沙410082)摘要: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
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
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水网连接度;城市不透水率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5)09-0065-07DOI :10.15957/ki.jjdl.2015.09.009The Research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Hilly Area—A Case Study of Ningx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ZOU Yu 1,XU Yi -qing 1,2,QIU Can -hong 1(1.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2.The Second City Planning GraduateSchool ,Design Institute Co.Ltd.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Hunan ,China )Abstract:Rapid urbanization and rainstorm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waterlogging in many cities,which forces them toexplor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and by taking Ningxiang County ’s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case,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deas and plans of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rainy area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Sponge City Theory,Ningxiang has changed a lot after the project.Via features of road permeable characteristic and road chosen by level discrepancy,the county itself has improved a lot in the aspect of ecological water network.Also,the city ’s natural drainage system has been prehensive dealing method of making the hard ground more like the sponge strengthens the water cir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urban areas,increase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which would permeate into the ground,decreases the rainfall runoff peak amount and reduces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Based on the case study,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on pre-planning,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improve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dependence on the current way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providing a new idea of planning measures which is forward-looking as well.Key words:sponge city;ecological water network connectivity;urban impervious rate第35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35,No.92015年9月ECONOMIC GEOGRAPHY Sep.,2015岛和长春等6个主要城市正面临严重缺水压力和风险。
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忽略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内涝与缺水问题[2]。
为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首次出现在2014年10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即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基本原则,将进入的雨水短暂地存储起来,缓慢下渗或汇集到生态水系系统,在减轻城市排水负担的同时,有效提高原有市政排水设施抵御暴雨的能力,补充涵养地下水、复活泉水和恢复河川基流,恢复城市地表的天然水系环境[3]。
“绿色海绵”的构建,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分散蓄留和初步净化,摆脱了城市雨水管理单一工程化的视角。
在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4],如何缓解和解决水资源浪费、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形态的新城市问题[5]。
笔者在参与宁乡县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尝试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科学规范城市开发行为,将保护自然排水系统与地面设施、城市道路等基础建设结合,在规划建成区内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对实际建成区中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用绿地、水系等自然要素构建城市“绿色海绵”,以期探索适应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1国内外海绵城市研究1.1国外研究综述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城市对待雨水管理的态度从原本的“快速、高效的工程排水”变为了“雨水蓄渗、缓排、利用”[6]。
瑞典、加拿大、丹麦、德国等多个国家学者在城市和农村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水水利用研究,制定了众多指导性的建设方针,为城市雨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保障。
德国相关机构进行了基于工商业区不同汇水面的径流水质分类研究[7],将受城市地理位置、汇水面条件、大气质量、情况等因素影响的雨水径流水质大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污染径流,在实施雨水管理的过程中,利用GIS技术对雨水处置方案进行规划设计[8],结合城市各地区水质条件和处置目的,选择最终落实的处置设施。
这种针对性的雨水管理解决方案虽然高效、简洁,但其实施的前置条件在于德国本身经历了1989年《雨水利用设施标准》出台后的“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城市改革,同时伴随1992年自控技术的提升,目前雨水利用技术正处于设备集成化的“第三代”发展阶段[9],德国的城市功能分区和雨水管理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管理框架,这与国内多数城市还未从快速扩张脚步中慢下来的基本现状不适应。
北美学者所侧重的“场地层面”[10]雨水微观管理研究,既包括在城市规划建成区以现有自然系统为基础集成整合规划构架,保留重要水文特征和功能,确定流域、小流域和邻里尺度下雨水管理的有利条件和约束,也包括对城市实际建成区的水文功能恢复,减轻靠近水源地带的土地利用活动水文影响,将自然水文功能,如洼地储存、渗透等,均匀分布在整个场地。
在微观上控制径流的雨水管理技术效益是巨大的,能够与国内城市复杂的建设条件相协调,逐步实现雨水管理革新。
在瑞典和丹麦推行的“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11-12],融合水文考察、环境整合、公共景观设计、公众参与、管理制度改革。
研究倡导尽可能在源头处理雨水,并通过蒸腾、截留的生物方式,减少径流量、洪峰高度及污染度,结合城市阶段控制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日常管理中街道清扫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普及民众雨水回收利用教育等,综合管理雨水及洪水防治等。
雨水最佳管理实践研究的推行模式因其处理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而被广泛接受,其亦可以在国内中小城市进行前期实践,作为探索现阶段适应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的方向之一。
1.2国内研究综述仇保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应区别于“快排式”的传统雨水模式,考虑水的循环利用,引入弹性城市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海绵城市(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碳排放测算等设计和技术手段,把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13];胡灿伟在城市水资源紧缺以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多层次要求:首先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将较小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资源利用或者渗透地下;其次通过排水管渠的改进和完善,使中等重现期的降雨能够得以排66经济地理第35卷除和利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最后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径流,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