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日本文化艺术,由于其自身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海洋性文化物质。
从人文思想的方面出发,我个人对日本艺术的特有品质有经下几点认识。
首先,日本艺术具有孤独与交流共存的特点,在日本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中,常常带有着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因参与的人数而定,它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感,如在花道艺术中,每个艺术造型总是以单个形象展示在人的面前,是单个花瓶与几束花枝的配成,它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的。
另一方面,这种寂静的孤独并不是绝对的,是含有交流的,正如茶道中虽有“无言礼”,但并不意味着人们感情之间的隔绝。
同时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中,这种交流的方面也是全面的——陉有人与人的交流,又有人与自然、人与神的交流,更有人与自我的交流。
只是这各种形式的交流往往是以安详、平和的方式进行的,就像观赏雅乐时,乐曲从日常空间中发生,将人们的精神带入到抽象之中,而人们感到的则是清闲和飘逸。
因此说,日本艺术中的这种孤独与交流是相互融合的,它重点强调了人们的心理活动。
同时,日本的艺术还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夸张与克制的结合。
这一点尤其反映在戏剧和绘画艺术上,日本艺术中带有许多夸张的成分,雕塑中的绳纹陶器,绘画中的浮世绘艺术,戏剧中的狂言,甚至像能剧中的各类面具等等。
它们在审美特征上都表现了非常热烈,随性的气质,是人性的自然表达。
但同时,这些夸张的手法并不是最终目的,以狂言为例,在其夸张、直白的舞台表演后,隐藏的是对人的自省,对人类愚性的揭露,显示出的是对自身精神的克制,可以说,夸张的外表是为了引出内省与体悟,而克制的精神则为夸张的手法引导了方向。
以上两点便是我个人对日本文化内涵的一点浅识,可以是,日本文化艺术的个性就是追求形美与精神美的结合,追求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在我看来,日本是在不断地接受外来的文明艺术,并将它们消化为自己所用,最后又有自己的创造。
我惊叹于日本艺术是那样包容,却同时也感叹于日本本土的原初文明又造就了日本最终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
这点,我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大特点。
从冰河世纪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日本与大陆分离,从此,日本就开始孕育自己的独特性。
弥生时代起,大陆文明传入日本。
此后,雕塑、唐绘、雅乐、唐物,茶文化等注入日本,日本学习吸收这些艺术文化,起初,他们只是简单模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用铜来制作半浮雕式佛器,且佛像还与背屏是一体的,这样的制作工艺应该是相当复杂的,但他们只停留在于机械模仿阶段。
由此我想,日本是如此善于接受外来的艺术,并且孜孜孜不倦地接受着。
但是,虽然日本的大多数艺术都来自于外来艺术,但基于日本有着原初的“万物有灵沦”,它们又能很好的将这些艺术注入自己的特色。
例如茶道,花道,现今在中国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日本却延续至今。
看茶道表演时,我心中对那些举手投足的礼仪,以及对茶具的毕恭毕敬十分不理解,甚至觉得那太可笑了,有些过分的复杂,像是在演戏,怎么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呢?其实,理解了那种将自然与神联系,与人联系来审视自然美的日本民族思想与自然物契合的原质后,我就能渐渐接受日本的崇尚自然美,带有神味的艺术了。
想象自己端坐于幽暗的茶室,用心去做每一个步骤,似乎是能感受到那种闲寂,*和吧。
像花道,茶道,日本人都重在体味花,茶之上的意味,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达到与他人与物的共鸣。
这是一大特点。
看日本现在的艺术,似乎都能找到大陆艺术的影子它们被广而纳之,却也为我们现在研究中国艺术提供了条件。
但更重要的,我能从日本艺术中看到日本特有的文明。
瞬间之美——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在一夕之间蓦然盛放,又一同之内纷凋零,**的生命让樱花之美给人更多心灵上的冲击,及对浮生无常的感叹。
相较国人爱牡丹的繁丽久远,日人独重樱花的灿烂短暂,从中不难窥见日本文化审美意识的独特性——重“瞬间之美”。
古今中外的艺术,多将“永恒”二字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从材料、技法、表现形式上追求艺术创作的成果能够抵挡住时间的侵袭,以期艺术作品不致随着的逝去而消亡,而是作为艺术家思想、理念、智慧的承载物而流传后世,而很多日本传统艺术中,我们不易找到这种对“恒久流传”的期望。
而相对的,则是一种对某一瞬间美的极至追求;甚至在生活中每个瞬间极力追求美的态度,而不是注重此一瞬间与下一瞬间是否相同,——每个瞬间各美其美。
花道艺术可说是单一瞬间之美的最高体现,*尽艺术家心力的花道作品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花道技法中为了追求花形水际部分的美感而在花枝基部接木条的做法更加重了作品的不可保存性;现代社会的科技条件使得保存插花作品之形成为可能尚且不沦,明治之前具有绝对瞬间性的花道艺术的蓬勃发展无疑说明了日本艺术审美观对瞬间性的接受和肯定,更有的“一期一会”作为指导思想的茶道艺术,无所不用其极地表现了茶艺家生活时时处处为美,而时时不同不可再来的艺术理念。
从茶*建筑的不耐时间设计上,到茶道具追求用旧用破的“枯高”审美口味上,都反映了日本文化乐于接受(而非抗拒)时间对事物的改变,并且善于挖掘口味这种改变中蕴藏的美感的审美态度。
此起器物之流传久远,历久职新,更珍时光淘洗下万物变迁之美,日人的这种独特审美趣味究共原因,可能与日本民族起源的自然环境多更***,四季分明,自然环境的多变带给*民们强烈的印象有关,独特自然背景下产生的***短暂生命中追求丰富美妙生活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瞬间之美”独特艺术口味的**。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在对日本文化艺术进行了初步了解之后,不禁对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难以遏止的厌倦。
这其中复杂的感情一时莫可名状,内心总涌出极不舒服的、惋惜的、匪夷所思的情绪。
吾师将其总括为五点两面性:丰富而缺乏系统性、自娱性强而缺乏成形的艺术成果、善于模仿但缺乏原创、承袭性强而少时尚性,有独特性但同是地也有巨大的局限性。
老师此五点可谓全面而统领,我仅从个人感触最深的九点谈起。
首先我感到日本的文化艺术缺乏一种博大精神、触类旁通的气势,她的文化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文化谱系,而更像几枝单独而孤零发的花朵,彼此之间缺乏共同的民族底蕴支撑和理论背景依据显得突兀,不连贯、莫名奇妙,仿佛发生了某种断层,没有自然的过渡,而是硬生生地拼装到了一起。
由此而体会到吾师开此课之课程名定为“日本文化艺术专题”的用意所在,是的,也只能以“专题”形式来展现,若要冠以“日本文化史”,恐怕底蕴尚浅,道行不深的日本还真的受用不起。
不可否认日本文化的精致、细腻、丰富、绰约,然而如此绚丽的文化、花道、茶道、能乐、雅乐、大和绘、浮世绘、雕塑、庭园……却仿佛一个个单立的文化专项,彼此不仅各自融通不够,且根基也显得那么如浮萍般不牢固,正如我们所发现的,这些文化从源流来讲均受到了周边的巨大影响的产生,犹其是中国文化的辐射。
另外,由于日本历史具跳跃性,如新旧石器时代合为一处共生,致使她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有一种“消化不良”之感。
往往对十分简单的仪式,现象投的极度之虔诚,其诚惶诚恐的严肃态度着实令人惊异之余不免哂哂然。
另有一点觉得过于刻板化之处是茶道中的“独坐观念”一法未免将人本应流露于自然之感情规定化、程式化、如若不思味不回忆便违反此律,未免迂腐。
当然此上种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地理、人文因素,此处限于篇幅不便*论。
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一片闲寂中,蝉声透山岩芭蕉一语俳偕,尽道日本艺术深入骨髓的精妙处,那就是闲寂,就是幽云.无论是能示中缓缓而来的神的身影,带着梦寐似的声腔述说着一个玄幻世界的空灵;还是雅乐中神笛悠远空长引人魂失的曲调,傍着大鼓深重声声如人心鼓动如雷声阵阵却愈显寂静之音;无论是枯山水中不施花禾而单以白砂磐石以证禅心的幽寂,还是茶道中汲水而下的潺潺流水,默礼中的心灵互通这一切,都在一种无言的境界上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正是日本艺术幽玄闲寂的突出代表,可以说,这正是禅文化邂逅日本本土精神后,流淌出了真正不二法门的精华,这次邂逅,真不可谓因果命运了。
禅而于中士人士,只是方外居士参机解公案之修行一端,被冠上了太多的理性特点,求解之解,本就违不二,本就有我执,而流于自我的不放。
而禅流传于日本,正是日本民族那不擅逻辑的头脑,真正悟了禅机,他们不是参禅,而是将禅融于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茶时,是物外我外的绝对客观,是仪式化脱离有我之相的一种过程。
此时,自我的执着了却了,剩下的是一片寂静:水声,炭火声,衣服的摩擦声,那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真正不二的依附。
一瞬间,幽玄的气息就弥漫于茶室间,而茶道的极致也在这一瞬间体现。
同样的,庭园的布置和插花的经营,日本人抛弃了主观控制它的那种生而为人的狂妄,以一种去我存物的心境,置石其喜置处,石为主体,我为客体,应石之求,顺石之势;置花之自可爱处,不是我而为花,也不是花而为我,是花自花,我无我,一片闲寂空澄处,取一片天然,得一管静寂,于此,不二自在,幽玄自得于心。
于斯,禅融于日本本土文化而生闲寂幽玄一端,那种宁静不妄的心境正是日本艺术的云遮月处,而处于尘世喧嚣的我们,不正是需要这样一种可贵的心境吗?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学习了日本文化艺术之后,最让我迷恋的便是茶道,茶道被日本人尊为其国粹,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从茶道中,我们可以窥一窥日本艺术的特点,所谓是管窥全豹,略分析一二。
日本的艺术,总体来说,是一个“骈文化”,“拼文化”,其艺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等周围国家的影响,其文化的非独立性便显示出来,从茶道看,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发展而成茶道,但尽管是如此,日本文化的“根深”仍让我叹服,一旦它形成了自己艺术的规范,其便非常严谨地传承下来,从茶道看,中国茶道在历史长河中遗失,而日本却一代一代严格传承下来,也不得不让人信服。
同时,日本文化勿庸置疑也是非常丰富的从茶道花道,到能乐雅乐,再看浮士绘,大和绘,一套充实而饱满的艺术大餐,但我们也看到,日本艺术的缺乏系统性,和中国艺术的一套完整体系相比,日本艺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其它原因,并非呈系统循序渐进,而确实在发展过程中有很突兀之处,但这并不减少它的魅力。
不仅如此,日本文化在我的眼中,是“静”的,是“秘”的,但又是“美”的,茶道所倡导的和静清寂,严格的礼数,“无”的美丽,“花道”人神交感的神秘,雅乐的诡秘,无一不深深吸引人,最重要的是,日本艺术的“嗜美”让我深深被吸引它是极追求美的艺术,追求内心的美,无相的美,是非常让人痴迷的。
有人说日本艺术缺乏时尚性,但在我眼中这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的严格的承昔,完完全全的保留,它的“古”,它的“原”,让我很感动,这是在这样一个充斥“Hip-Hop“RVB”的年代里让人心动的风景,也是让我最为向往的。
日本艺术的美,它的古,它的静,它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内在传承的灵性,它的律,都深深吸引着我,会继续追寻着它!日本艺术特点之我见日本艺术,是一块被传承得非常好的瑰宝,当我去窥视这博大艺术中的一角时,心中充满了崇敬与震憾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日本艺术的自然崇拜和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