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能开发及应用06 核能的军事应用

核能开发及应用06 核能的军事应用

核能开发及应用
第二章 核能的军事应用
美国当地时间1945年7月16日凌晨5:29’45”,位于美国新墨 西哥州荒漠的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代号为“三一试验 ”(Trinity Test)的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一枚选 用239Pu作为裂变材料、长3.3m、直径1.5m、重达5吨的“内爆 式”原子弹。爆炸装臵(原子弹)事先放臵在一个高达30.5M、 重达上百吨的钢架上。爆炸威力远远超出了人们事先预计的 结果:原子弹释放出了大约相当于1.9万吨TNT炸药完全爆炸 所释放出来的总能量:钢架被部分地“蒸发”了,爆心附近 的沙子被烧成了琉璃状。放臵在不同距离处的摄像、录像器 材被全部损坏:人们惊呼爆炸生成的火球“比一千个太阳还 亮”。弹坑深8米,直径为365米,半径1.6公里的范围内,所 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被破坏无遗。爆炸震破了300公里外城市建 筑物的玻璃。
助爆式原子弹
助爆式原子弹当中聚变材料的选取不同于氢弹当中聚变材料 的选取。在氢弹中,首选的聚变材料6LiD,而对于助爆型原 子弹来说这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Li要吸收裂变中子以后才 能产生造氚反应 n+6Li→T+4He+4.78 MeV 这使得系统中的中子数减少。用液态的D和T做为聚变材料也 是不合适的,因为为了使 D和T液化,要用到庞大的加压和冷 却设备,从而导致武器的体积和质量大幅度增加。唯一的选 择是选用气态或固态的D和T的混合物。由于D是一种放射性 材料,并且它的半衰期只有12.3年,因此武器中的“助爆’’ 材料需要定期更换。
助爆式原子弹
就是在原子弹裂变材料的中心形成一个较小的聚变反应,依 靠聚变反应所提供的高温、高压条件和大量中子增大裂变爆 炸的威力。这种技术目前大量应用于先进的核武器当中。 在裂变武器爆炸时,中心部分处于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 几百亿个大气压,几千万度)。如果在爆炸中心放臵一些聚 变材料的话,可以引发聚变反应。由于聚变反应所产生的中 子具有14MeV以上的能量,当它们与可裂变核碰撞时,就可 以使得可裂变核产生裂变反应并放出更多的中子。 这两种反应共同作用,使原来的链式裂变反应比没有聚变反 应时增殖的更快,从而发生更多的裂变反应。 助爆式原子弹与末助爆的原子弹相比,威力可增大2-10倍。 气体助爆: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D、T气体的形式存在。 固体助爆: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某种固态化合物形式存在。
1945年8月6日,一枚代号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 在日本的广岛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大约为2万吨TNT当 量。这是枚以235U为裂变材料的“枪式”原子弹。原子弹 的爆炸直接导致了大约70000多人的死亡,致伤68000多人 ,在面积为13km2的地区内,2/3的建筑物被彻底摧毁。 同年8月9日,另一枚代号为“胖子”(Fat Man)的原子弹在 日本九州岛的长崎上空爆炸,炸死大约35000多人,炸伤 60000多人,在4.7km2的区域内,40%以上建筑物被摧毁。 这枚原子弹以239Pu为核材料,属于内爆式原子弹,爆炸威 力大约为2.1万吨TNT当量。
原子弹的基本原理
按核燃料分: 铀弹:以235U为核装药,浓度在90%以上 钚弹:以239Pu为核装药,浓度在93%以上 原子弹的基本组成部分: 核燃料—链式裂变反应 中子源—点火(扳机) 引爆装臵—原子弹的控制机构(使用前,核材料次 临界,使用时,使核材料迅速变成超临界) 中子反射层—中子慢化 外壳体
核武器分类
按照核装臵的原理结构划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 性能核弹。后者包括中子弹(增强辐射弹)、减少剩余放射 性弹(冲击波弹)、感生放射性弹、核爆激励x射线激光器 、核爆激励射线激光器、核爆激励高功率微波武器等。 按照投掷发射系统划分: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深 水炸弹、核鱼雷、核地雷等。
几个概念
增值系数—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属于引起本代核裂 变的中子数之比叫做增值系数k 临界:k=1,链式裂变反应可以维持进行,并且以固定不 变的功率释放能量。核反应堆工作时 次临界:k<1,损失的中子数超过产生的中子数,链式裂变 反应不能维持进行。反应堆停堆时、原子弹储存时 超临界:k>1,链式裂变反应快速维持进行,核能瞬间释放 出来。原子弹爆炸时 “现场快速装配技术”:核材料的临界质量与其几何形 状和物理密度有关,在平时分为若干块,或密度降低, 核材料处于次临界状态。使用时,通过雷管引发普通的 爆轰把核材料快速压在一体,同时提供“点火中子”。 “现场快速装配技术”要求:快速完成装配(0.1ms)、精 密同步(1µ s)、高密度状态时表面积小、球形。 核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时(K=1)易裂变材料的质量称为临界 质量M ,它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
根据上面的题目得到结论: 核系统在超临界状态下链式反应是s级 中子增殖因数k值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能量绝大部分是在反应后期放出。以k=1.2为例。裂 变0.1kg的235U需要2.86s的时间。而裂变1kg的235U则 只需要2.99 s的时间,时间仅仅增加了0.13s ,而 裂变的量却增加了9倍! 原子弹爆炸时,铀利用率仅仅为10%左右,所以如 果能设法延长链式反应的时间,就可以大大提高核 材料的利用率
超临界链式反应的特点:超快
假设一个由235U核材料组成的超临界系统,裂变一次所 需要的时间为10-8s,当中子增值因数k=1.2时,由一个 中子引发的链式反应,求裂变完1kg的235U所用的时间 , k=1.3时呢?画出放出能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假设 裂变一次所放出的能量为200MeV。1MeV=1.60210-13J 、一公斤TNT爆炸可产生420万焦耳的能量。
两个理论问题
当整个核装臵的外径尺寸确定时,怎样选取内部的 结构尺寸,可以使得被驱动部件获得最大的动能呢? 当发生冲击碰撞时,飞层内层材料中的压力与飞层 的能量体积密度成正比。要提高被碰撞物体中的压 力,获得较大的材料压缩比,必须提高飞层撞击时 的速度,或者选用较高密度的飞层材料。为了使飞 片充分吸收爆轰产物的能量,必须保证飞片有足够 的飞行距离。实验证明:飞片的加速过程是十分迅 速的。一般的加速过程在40-60 mm长的空腔内即可 完成。飞层起了“能量泵”的作用,使金属从爆轰 产物中吸收更多的能量。
原子弹基本构造
枪式原子弹:又称压拢形原子弹,是将一小块核材 料用炸药推进到两块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材料之间 ,使核材料系统变为超临界,从而引起核爆炸。
Little Boy
枪式原子弹的特点
制造技术简单,易于制造,只能采用铀-235装料。 缺点:核材料装量多,利用率低 一般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需25公斤铀-235,利用率<10%。 美国投在广岛的就是一颗枪式原子弹,装64公斤铀-235,爆炸 当量1.5万吨,利用率仅为1.2%.
内爆式原子弹
使用内爆技术,用炸药爆炸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将处于次临界 状态的核材料压紧变成高密度的超临界核材料而产生核爆炸的 原子弹。又称向心聚爆式原子弹。
内爆式原子弹的特点
所需要的核材料相对较少,核材料的利用率可高达10%-20 %。目前世界上服役的原子弹大都为内爆式原子弹。 把核材料做成空心球壳形状、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会使核 装臵体积增大,反面会使装臵的体积减小,质量减轻。原 因:留出的空间为外层部件的加速留出了余地,外层的金属 部件经过这一段距离的加速,可以使得撞击速度大大提高 ,从而获得很大的核材料压缩比。它甚至比全部用炸药填 充这部分空间的结构形式所能获得的核材料压缩比还要大 得多。 多点起爆,提高了对核燃料的压缩效果。 同步性要求高,同步性小于1微妙。 起爆点数的疏密、雷管起爆同步性、炸药纯度、炸药装药 密度的均匀性、结构部件加工误差等都会影响同步性。 核材料的压缩成高密度,可减少核装药量,降低成本。 超临界速度加快,核爆成功率加大,提高核材料利用率。 技术难度、储存难度比枪式高得多。 核材料一般不能少于1公斤,“胖子”就是一颗内爆式的钚 弹,爆炸当量2万吨TNT。
影响临界质量的因素
核材料的种类。由于不同核材料的中子裂变截面不同、每 次裂变放出的中子数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不同材料临界质 量不一样。235U材料裸球的临界质量大约是50kg;239Pu材料 裸球的临界质量大约是16kg。 核材料的密度。密度越高,临界质量越小。压缩后密度增 加,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核数增加,中子引起的核裂变数增 加,同时表面积减小,中子泄露的可能性减小。球形核材 料的临界质量与核材料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密度增加一 倍,则临界质量就减少为原来的1/4。 核材料的几何形状。核材料的几何形状决定了它的表面积 ,因而也就决定了逃逸出核系统的中子数,所以就决定了 其临界质量的大小。 核材料的纯度。核材料的纯度决定了被杂质核所俘获吸收 的中子的数量。
美国“小男孩”
原子弹爆炸后现场长崎被轰炸后的街道广岛,曾经的一条繁华大道
长崎一家被轰炸后的工厂
广岛被破坏的程度比长崎要厉害得多
广岛被炸后的废墟
广岛市区远景
走在这里,确实会让人怀疑自己是人是鬼
一家被轰炸后的工厂
英军官兵乘卡车穿行于长崎市区
俄罗斯的核武器博物馆
氢弹
氢弹是利用轻元素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在瞬间释放出 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爆炸性核武器。 氢弹的物理基础:借助于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高温和 高压条件,实现轻核材料的聚变反应。 泰勒一乌拉姆模型:原子弹初始爆炸的主要产物是x 射线,以光的速度传播,比任何爆炸中产生的粒子状 物质要快得多。用x射线(而不是中子) 作为从裂变扳机 到聚变燃料的能量输运的主要手段。 另一个关健因素:先利用千吨级核装臵的爆炸来引发 几十万吨级核装臵的爆炸,再接着用几十万吨级核装 臵的爆炸来引发百万吨级、甚至千万吨级核装臵的爆 炸,这就避免了直接从较小的千吨级扳机引爆具有百 万t威力核装臵爆炸的困难。
影响临界质量的因素
中子反射层。在核材料的外表面加上一层可以反射中子的 物质以后,逃逸出系统的中子就有可能与这层物质(原子核) 发生碰撞,从而反射回核系统继续参与核反应,使得系统 中的中子数增加。实验和计算表明:如果在活性材料的外 表面加上5cm厚的238U材料作为反射层的话,235U材料的临 界质量就将由50kg减小为大约24kg,239Pu材料的临界质量 由16kg减小为大约只有8kg。在所有的中子反射层材料当中 ,9Be是最好的。这是因为一方面9Be是单位体积中原子核 数最高的核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反射中子以外 ,还能够增殖中子。所以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 武器中部选用9Be作为中子反射层材料。
相关主题